传统戏曲融入师范声乐教学的探索研究

2020-08-13 07:08严峻陶金玲
艺术科技 2020年16期
关键词:传统戏曲声乐教学师范生

严峻 陶金玲

摘要:中国传统戏曲是世界戏剧艺术百花园的瑰宝,由于时代的影响,正逐步走向衰落。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从师范生声乐教学目标、甄选传统戏曲经典曲目以及继承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举措入手,论述传统戏曲融入师范生声乐教学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传统戏曲;师范生;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6-00-04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2014年教育部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求大中小学精准施策、统筹规划,并强调“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提出要加强戏曲保护与传承,加强戏曲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2017年2月7日,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必须将中华传统美德和中华人文精神的弘扬贯穿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师范教育的融合也进入了非常关键的阶段。传统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特色的精神财富,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将中国戏曲和高校师范专业的声乐教学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理论学习、舞台表演、讲座等方式传承民族文化,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体成长。

200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中增加15首京剧唱段,正式将京剧纳入音乐教学大纲。“京剧”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1876年的《申报》上,京剧虽然是在“京”产生发展的,但是与“汉”“徽”两种地方戏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符号,京剧和中医、国画并称为中国三大国粹;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明符号,京剧理应得到保护和推广传承。但传统戏剧在推广之初也确实遇到了瓶颈,如师资匮乏、大规模开设京剧课程难以实现等。许多中小学音乐教师也纷纷表示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他们虽然接受过系统的专业音乐教育,但对中国传统戏曲知之甚少。因为高校音乐课程根本没有涉及相关内容,可谓隔行如隔山。

这些问题都给“传统戏曲进校园”计划带来了巨大的阻碍。然而,地处广东南部的深圳宝安,早在2004年3月,区教育局就在全区中小学开展了“京剧进校园”的活动。目前,深圳宝安学习京剧的学生超过1000人,大部分孩子已经可以饰演“生旦净末丑”等各种角色,这一切都归功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得力措施和精准决策。“京剧进校园”对传承中华优秀戏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引领作用。

1 明确师范生声乐教学目标,培养传统戏曲教学优质师资

声乐课是音乐专业的必修课、基础课。是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和教学,进行声音艺术再现的一门学科。

音乐专业师范生的声乐课程要求学生能够讲授基本的声乐理论知识,理解一般声乐作品的风格以及创作背景,表演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目的是给基础教育以及中等学校培养音乐师资。所以师范声乐教育不但要重视技能训练,还要重视声乐理论教育和歌曲教唱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胜任中等学校音乐课教学和课外声乐活动的辅助工作。学生不仅仅需要单一的演唱能力,更需要多元化的声乐技能和理论。中小学需要的音乐教师不但要能完成教唱、音乐欣赏等教学任务,还要能够组织、辅导学生编排声乐节目,如独唱、大合唱等,成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无论音乐表演专业还是师范专业,声乐基础的训练都要从学习美声唱法开始。美声唱法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它要求气息运用平稳自如,呼出气流带动声带发声,元音平顺连接,声音纯净自如。共鸣腔体充分打开、具有均匀共鸣和混合共鸣,是世界各地的歌唱家和声乐教育家广泛认可的美声唱法的主要特征。美声唱法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科学的技能训练方法和一种比较规范的演唱风格和表演模式。

传统戏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土壤,和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并稱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戏剧文化,而且是唯一流传下来的戏剧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日臻完美,传统戏曲的剧种大约有300多种,剧目数以十万计。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国传统戏曲逐渐形成了以声腔系统为主要架构的音乐体制。传统戏曲集声乐、器乐、念白、舞台表演等多种艺术要件于一体。学习欣赏戏曲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史学知识、美学知识,可以使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渐趋多元和多维。中央三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传统戏曲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加强和普及戏曲教育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缺位,人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所以人们日益增长的传统文化需求和不平衡、不充足的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将戏曲纳入师范生声乐学习的范畴,将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法和美学观念融入高等师范传统声乐教学体系,让师范生体味传统戏曲的文化意蕴和文化品格,有利于开阔师范生传统音乐的文化视野,扩大师范生传统音乐文化的格局,让师范生成为传统戏曲的坚定拥护者和忠实传承者。所以,师范生声乐教学需明确声乐教学的任务和要求,除了常规的歌唱基本技能训练和声乐理论知识外,还需要提升师范生的音乐及文化素养,培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让师范生履行传承民族文化和传播世界文化的义务。中小学戏曲教育师资短缺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解决的方法和路径也是存在的,如让专业演员、资深票友、戏曲老师作为特聘老师,可以仿效管弦乐团讲解乐队知识加现场演奏的方式,邀请专业的戏曲团体来校交流。同时,在当今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音乐教学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如VR(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借助海量的教学资源,欣赏戏曲作品。教师还可以利用沉浸式教学理论,创设虚拟环境,给学生带来真实的体验感。

2 遴选传统戏曲经典曲目,拓展师范生声乐教学内容

白先勇先生童年的时候,深深地折服于昆曲的知性高雅,只是因为现场看了梅兰芳大师表演的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由此可见,高雅艺术对人的教化作用。世界上有许多传统文化,如语言文字、民间文学、诗歌、戏剧、音乐、舞蹈、绘画等,其中不少都因为被忽视成了“文化遗产”,重新提上了“被保护、被挖掘”的日程,传统戏曲文化绝对不能蹈覆辙。在世界声乐的百花园中,美声唱法是其中一支吐露芬芳的奇葩,然而“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方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声乐界存在“唯美声是从”的文化现象,美声唱法受到了声乐教师和学生的顶礼膜拜,声乐学生不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作品,不接触传统戏曲,对传统文化极端漠视,消解了传统戏曲文化的韵味和品格。教学上,无论是教授发声方法还是选择作品,教师只遵循西方的声乐教学理念和法则,声乐教学不注重多元性,背离了声乐艺术的基本发展规律,偏离了师范生声乐教学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师范生声乐教学的“偏食、挑食”使学生甚至中国声乐界患上了严重“佝偻病”,师范生声乐教学的创新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从肥沃的中华优秀文化土壤中汲取养料,从瀚如烟海、博大精深的传统戏曲中汲取养分,在中国浩渺卷帙中游走、吸精纳华,因人而异,量体裁衣,从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和需求出发,遴选传统戏曲的经典曲目,提升师范生的审美趣味,丰富师范生声乐教学的内容是当前的首要工作。

中国传统戏曲集剧本文学、舞台表演、美术布景、声乐艺术于一体,风格独特,屹立于世界戏剧之林。中国地域辽阔,民族、地域、生活习惯、语言特征、审美喜好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戏曲剧种。京剧是国粹,除此之外还有360多种地方戏曲,如评剧、越剧、黄梅戏、河北梆子、豫剧、黄梅戏等。每一剧种又包括风格迥异的流派和经典剧目,人们耳熟能详有京剧《铡美案》、评剧《刘巧儿》、豫剧《穆桂英挂帅》等。优选各剧种的代表曲目,丰富师范生声乐教学的内容。要着力将师范生声乐教学的外延与多元化的戏曲文化的内涵相融合,把握戏曲的唱腔、表现手法、声乐技巧和审美趋向,为学生表演优秀的声乐作品,尤其是中国作品。传统戏曲追求平和中正、内敛含蓄的审美标准,师范生的声乐学习要以民族文化为依托,以民族音乐特性为根脉,以民族的审美标准为灵魂,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文化认同。好在现在许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在师范生的声乐创作和教学过程中融入戏曲元素,一系列“戏歌”应运而生。在“戏歌”的教唱过程中,声乐教师也要注重戏曲演唱的方式,如先在高位置上念出字,然后延长气息[1]。演唱时字头要短暂但字头必须“说”清楚,然后快速释放韵母,也即“说字头,唱字腹”。每个字按照汉语的四声,“阴阳上去”用气声拖长念出来。这种方法在京剧及京韵大鼓中常用,既能唱清楚字的声调,又能体现出一种独特的民族韵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传承传统戏曲声乐艺术,提振师范生声乐素养

传统戏曲都是综合艺术,表演分为“唱、念、做、打”四种样式,“唱”和“念”是戏曲的音乐部分,“念”是戏曲的说话部分。以京剧为例,分为“京白”“韵白”“方言白”等。念白虽然是演唱,但是富有音乐感、节奏感和韵律感。念白是夸张化、韵律化、朗诵化的语言表达,需要表演者做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唱”是戏曲的歌唱部分,唱腔与乐队形成了戏曲音乐的主题结构。传统戏曲十分强调“气”和“韵”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注重作品的时代风采,另一方面关心艺术家二度创作为作品注入的灵魂。二者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在演唱过程中,戏曲都要求说清字头,延长字腹,收清字尾,并运用“大小嗓”“脑后摘筋”等演唱技巧对唱腔进行修饰,从而使唱腔别有一番韵味,真正做到“腔随字走、字领腔行”,将声音的“气”和“韵”表现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每一种传统戏曲都以当地民间音乐为基础,受地域文化差异尤其是方言差异的影响,形成了迥然不同的戏曲唱腔和声腔体系,为演唱不同风格的民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传统戏曲的润腔也是演唱的特点之一,将其运用于民族声乐,和戏曲语言中的四声调值相结合,可以大大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在发声方法方面,美声唱法与戏曲唱法都具有各自相对完善的训练方法和演唱方法。研究对比发现,美声唱法和戏曲唱法在技术上既有趋同性又有差异性,确实存在同构异质关系。如果从学理上阐释分析,两者必然能够协调运用,形成一种既符合科学发声的基本要求,又具有浓厚民族韵味的“中国唱法”。

在气息的运用上,美声唱法和戏曲唱法都要求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只是讲法略有差异。“美声唱法”讲究横膈膜的运用,“戏曲唱法”讲究所谓“丹田之气”[2]。中国民族的气息运用和西洋唱法是一致的,都是用“丹田之氣”支持歌唱。中国古代声乐讲究“善歌者必先调其气”,在相关肌肉群的支持下,横膈膜下降打开态势控制气息。“戏曲唱法”重视“以脐带为中心”“开肋绷胃”“缩小腹”,用下腹部力量为声音提供支持。

在真假声的运用上,两者都要求运用真假声结合的方法。这样的技术训练拓展了音域,丰富了音色的运用手段。在“同构”的基础上,也存在“异质”的根本差异。“美声唱法”强调的是音色的“趋同性”,即两种声音浑然一体,不露痕迹;而“戏曲唱法”强调的是音色的“差异性”,通过音色的对比,形成强烈的戏剧效果。

在共鸣的运用上,两者都要求头腔共鸣、高位置安放,但是戏曲发声讲究局部共鸣,美声更讲究整体共鸣。这和民族的审美习惯有关,传统文化偏爱明亮清透的音色,而西方则更喜欢宽厚洪亮的声音。

戏曲有其特定的表演形式,即所谓的“程式化表演”体系。戏曲也是以虚拟实的艺术,体现了中国人对圆润和谐的统一之美的追求。音乐专业的师范生未来大多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因此要在学习科学发声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掌握传统戏曲的吐字行腔、风格韵味,了解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特征和审美习惯。只有引来传统戏曲的源头活水,坚持中华民族的骨骼血脉,基础声乐艺术教育才会不断发展。墨守成规、裹足不前的民族文化只能是一潭死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声乐教学只有植根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才能实现充满生机活力的融合和变革。

参考文献:

[1] 黄慧慧.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的继承与融合[J].音乐研究,2015(04):104-111+127.

[2] 卢康娥.民族声乐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的地位[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0(02):57-58.

作者简介:严峻(1973—),男,江苏南通人,研究生,音乐教育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与研究。

陶金玲(1968—),女,山东潍坊人,研究生,教育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系本文通讯作者,主要从事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研究和学前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传统戏曲声乐教学师范生
舞台装置在中国传统戏曲表演中的作用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