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诗意的宽阔与纵深

2020-08-16 01:00伟钟
南方文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芦苇诗意诗人

伟钟

集中阅读芦苇岸的诗歌是从《坐在自己面前》这部诗集开始的,之后,他越写越多,越写越顺畅自如,似一条洄游的鱼儿突然跃入了大海,前面阔大而幽深,醒悟的同时也回归了家园。对芦苇岸诗歌的最初印象是:事物的外皮只是内瓤的遮蔽,用语言将其去掉后方能把握显形的真相和探入的实感,这正是芦苇岸诗歌所独有的魅力。比较隔膜的是作者仿佛世外高人在指点生活的迷津,现在好了,芦苇岸后来的诗歌虽偶见从生活里闪身片刻,但已经把生存经验解开绳套,完全释放了自我,有着畅游生活海洋的力量和过程的舒爽。

芦苇岸的诗歌抛弃了北岛那一代揭示的快意和内在迷茫共生的涩滞,以及当代那些自以为是的风花雪月、虚头巴脑的乡土自恋、附庸风雅的小资情调、推杯换盏的壮志豪情和高唱赞歌的鼠目寸光……芦苇岸的选择是觉醒后的接纳和剔除,对恒常不变的物象刷洗后抱满胸怀;面向自我镜像反观时,对内心黑暗遮蔽物的扯拽。他把诗歌的容器细致擦拭,让内与外的光芒交织融合,在光影斑驳可见处重新定形,并在层次上予以叠加,恰切而不显沉重涩滞。诗歌生长时不似动物黏稠组织的翻搅,而是植物般根蔓分明枝叶婆娑,通透后开花结果自然流畅。这是一个敞开的世界,有时诗人亲自出马行走其间,一只真诚的手从诗里伸出来和你相握,其中的温暖豁达和自检程序亮出了盈手的实感。有时诗人隐身而去,让意象随风进出,流水般清澈无尘充满动感,你所把握的画面和声响后面隐有不可言说的秘密。他也有倒空意义的冲动,但随即收拢起来,有时甚至是浓缩,发力时又不见其形,弹开后会让你的心顿一下,产生重读的渴望。

芦苇岸的诗歌里有对生活场景的透析,碰触自然时敏锐的手感,对外物的玄思与和解,内心纠结后的光芒四射,对人生的彻悟,等等。所有这些都不是简单情绪的外化物,不是日常生活的随性表达,而是在观察、体验和想象的基础上发现的惊喜。是一种严肃写作中摒弃道德宣讲和教化后某种程度善恶的超越,从而把自我反省化于物中,产生诗歌和诗人同构出来的再生感。因为这个时代的诗意已经和中国古代诗人的挽世情怀和对趣味的把玩分道扬镳,也和曾经的外国诗人们存在感焦虑后的诗写碎片化产生了疏离。我们这块土地上现今时代的生活不同于过去,既不是古典和传统完全的惯性顺延,也不是全球化侵蚀后的横向移植,可能变得更加散漫、纠结和复杂,所以表面化的中外杂糅显得力道不够或完全失效。和同时代的诗人相比,芦苇岸是开阔的,这种难能可贵的诗歌品质是罕有的,也是诗人在梳理时代和自己关系时唤醒能力的体现。

诗歌的唤醒能力首先是诗人自我的唤醒,这种唤醒不仅仅是生物本能强加给语言的平面化状态,更多的时候是灵魂的召唤和对视。通过诗歌让自我的实相和虚相同时显现,自我应安放于恰当的位置,过高的俯视角度、假崇高的虚弱表象,会显得可笑;视角过低,给人虫子蠕动般的假卑微印象,同样令人讨厌。只有和生活平行并游走其间才能平视,才具有参悟人的真正价值,这样保证意义不被悬置,同时开阔才能成立。由此催生的玄思把自我打开了,让自身看到了内心的裂缝和黑暗,弥合裂缝或完全驱除黑暗当然是不可能的,关键是把另一个自我解救出来。他就在你面前,研习另一自我可以反观本我,接纳的同时剔除一些本我的毛刺;或者根本不去剔除,保留这些生命的毛刺,让痛感长期潜伏,诗歌才能生长起来,诗人也随之拥有敞开后的宽阔。

当然,诗人若只看到小我而不能远视,根本算不得开阔。在敞开自我的同时让别人进来,这是我和人的关系。亲人、朋友、陌生人在他的诗里被唤醒,一些肮脏的东西被反复冲洗掉了,存留物的光泽晃动出澄明气象,焦虑感被其有限隐藏,交给你的是不言自明之物。诗人的自我确认是不容易的,芦苇岸似乎通过与生活平行的姿态把不可能转化为某种可能,并随即穿过自我透视纷繁复杂的外物。在这方面,他不回避已固化的经典物象,但试图通过打磨翻转进行重新审视,从古老和普遍中筛检出新的诗意。而對那些不常入诗事物的诗意的不断发现,对生活中某些现象和事件的重新命名,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思想和语言上的自觉。

在诗意的开拓上,他不会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有时只在实相的外壳滑一下便荡开,或把他还没有完全说出的东西拼接上去,这是他常用的手段,但已看不出耍花招的痕迹。他的思绪不是单向度的,有时甚至是暧昧不明的,体现了诗人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诗歌品质。诗人在写作时呈现了三种关系,我和我的关系、我和人的关系及我和物的关系,里面充满了黑暗、矛盾,甚至荒谬,所以写诗是充满不可想象的难度的,芦苇岸在观察体验思考和书写时似乎打开了一些东西,在现实感中介入了灵魂的元素,无愧于这个时代,得出了他自己语言上的结论。

有时候写诗就是一场自我修炼,在这个过程中悲观是智者的叹息,乐观不过是傻瓜的自慰罢了。芦苇岸的诗有着强烈的自我评价能力,似乎更适于内省,他的诗不矫情不甜腻,凌厉而又收放自如,繁复和简洁处理得恰到好处,批判和反讽没有使诗破碎,反而在意义上掘进,增加了诗歌的沉潜和厚重。不让意义悬置是现代性走向的力量所在,沉重的诗歌品质避免了剑走偏锋,这使得芦苇岸的诗歌既自省又醒世,沉潜自我中排斥了不必要的杂音。

芦苇岸诗歌的不自欺性是显见的,在技术上他的诗歌也没有语言的惰性。但他抛弃了词语的暴力结合,没有俗常修辞的小花活,也没有熟词和古词的滥用,而是在传统已满的海水中注入了有自己独特因子的一滴。他是依靠语言的内驱力向前推进的,转弯处不夹杂多余的修饰动作,这样产生的硬度使掘进的障碍破除,没有滑腻感和涩滞感。这样做的危险是如果没有足够的内力支撑,随意和轻浅就会自动衍生,鱼龙混杂的网络诗歌就有这种病症。内驱力不是惯性,不能被言辞拖着走,办法是诗思的多向度放射又不离弃无形的主线,不时加大力量又适可而止,语言的弹性和诗的张力才能生成,这一点芦苇岸也做到了。

语言是思维和形象的画笔,它不会自动挥舞,关键是握笔的人胸膛里要涌出的东西是什么,言说融入形象之中,形象携带思想的颜料,只有这样语言才能转化为诗歌。技术活的传承作用不需细说,哪个诗人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从学徒到师傅成手总有自己的两把刷子,有些属于芦苇岸自己的东西我们没有时间全部细说,现在看来,芦苇岸积累的写作经验足够丰富,我们盼望他把这些宝贝擦亮,用来照耀生活,同时也让诗歌闪光。

猜你喜欢
芦苇诗意诗人
大地上的诗意栖居
石磨豆腐
虫子的诗意奇旅
永恒
冬日浪漫
“诗人”老爸
起风了
愤怒
芦苇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