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行业信心 探索观众新需求 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观察

2020-08-18 05:56纪文彬
综艺报 2020年15期

纪文彬

即便没有红毯、颁奖,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也很提气。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本届上影节推迟至7月25日—8月2日举行。取消开幕式、红毯、颁奖盛典,没有金爵、亚洲新人奖评选,减少国际影人到访,限制论坛参与人数——虽然今年上影节规模不复往年,但这场聚集头部影业公司、知名电影人和佳片的盛会,为中国电影行业提振了信心,鼓舞了士气。

凝心聚力 重回繁荣

影院暂停营业近180天,7月20日,随着全国影院陆续恢复营业,电影行业如何快速恢复,以及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会聚产业头部影业公司负责人的上影节金爵电影论坛,成为行业的风向标。

不论是金爵开幕论坛、电影发行与放映新趋势论坛,还是电影大师班,与会嘉宾均提到了“信心”一词:恢复观众信心、产业链各方信心,是行业重回繁荣的关键。

猫眼娱乐CEO郑志昊表示,2019年国产电影票房占全年总票房64%,中国电影产业在生产、流转、运作等环节相对成长较好。郑志昊表示,自己对中国电影有信心,目前行业具备良好的复工环境,在全球疫情依然肆虐的情况下,中国首先走出阴霾。

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阿里影业总裁李捷表示,互联网影业对帮助行业复苏起到关键作用。“阿里通过科技手段助力电影触达更多观众。比如腾讯影业参与出品的《第一次的离别》,公映前,阿里联合片方,利用灯塔冲击播,在淘宝直播间《向美好出发》举办了线上路演活动,16000张电影票优惠购买资格券6秒售罄。”

虽然疫情期间,创作进度受影响,但贾樟柯对半年后观众回归影院有信心,“观众内心有强烈的愿望,想要看到新东西,希望获得心灵的回应,需要新的作品、新的电影语言、新的方法、新的叙事。”他同时强调,经历疫情后,电影创作者应探索观众的新需求。

观众习惯了宅家观影,会不会难以回归影院?北京聚合影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讲武生表示不担心,“因为疫情不会改变观影习惯,只要讲好故事,影院自会恢复往日票房。”

在上影节的“云上”市场板块,好莱坞大厂牌对中国电影市场充满信心,来自全球的最新佳作汇聚于此,例如英国的《沉默的海湾》,日本的《行骗天下JP:公主篇》《澪之料理帖》等。今年有700多家海内外影视机构报名参展,总数超过往年。其中,境外展商占比约50%,华纳兄弟、索尼、派拉蒙、环球影业等好莱坞大厂牌,均为首次注册。

深耕内容 沉心打磨

下游影院端要想快速恢复,需上游制片公司生产出引发观众共鸣的好电影。纵览各大电影公司片单,下半年推出的项目中,亮点不少。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估计,“目前国内储备电影数量大概400—500部,能够支撑到明年三四月份。”讲武生也表示,无须担忧片荒,“中国电影过去六七个月的片量储备,足够放映到明年5月。”但讲武生提醒,由于今年上半年开机、制作的大体量项目减少,明年5月大体量影片或将面临短缺。

影院重启一周,票房数据从7月20日复工首日的347万元,到7月26日单日票房突破3000万元,在上座率不超过30%的防疫要求下,以往年同期1/6的排片场次获得1/5的票房,这一成绩,让业界感受到了观众对电影的热爱。明年,中国电影市场要想冲击700亿元票房目标,需依靠大体量新片推高大盘热度。关键在于,今年大体量新项目是否储备充足?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傅若清表示,疫情期间,中影、华夏两家公司的6000人团队,每天都在马不停蹄地工作,抓紧筹备制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影片;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表示,腾讯影业在过去几个月中,对组织结构和创作能力进行升级,加大了对行业优秀制片人、编剧的招募力度,为后续开发项目积蓄力量,7月1日,致敬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作品《1921》开机,该片由腾讯影业、上影集团、三次元影业、阅文集团联合出品;于冬表示,近半年,博纳影业静心打磨剧本,如描绘医务人员和武汉人民共同抗疫的《中国医生》;阿里影业加大内容投入,将公司定位从3年前的“做行业基础建设的‘水电煤”,调整为“一家内容+科技的新公司”;新丽电影积极储备优质内容,计划今年年底前开机2—3部院线电影;猫眼娱乐将在8月开拍电影《天才游戏》;华谊兄弟计划今年下半年开拍3—4部影片。

在于冬心中,电影行业经历疫情“触底”反弹,需要更多好电影入场,唤回观众。“我们要有信心,不要管窗口期问题,观众们期待好电影,只要有好片进入院线,影院上座率自然会高。制片方和院线要一条心,全行业同仁团结奋进。”

主旋律题材仍是重点

隨着国产电影的崛起,上影节成为头部商业电影的宣传重镇。近几年,各大影视公司争相召开专场活动,发布年度片单及公司未来战略规划。为减少线下大规模人员聚集,今年此类专场活动规模缩减,仅剩两席。其中,上影集团的“上影之夜”公布了25个影视项目,包括《阴阳师之晴雅集》《猎狐行动》等电影,以及《了不起的生活》《光芒》等剧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承办的“中国影视之夜”,联合多家头部影企,综合推荐了《急先锋》《温暖的抱抱》《乌海》《荞麦疯长》4部电影,《我们的西南联大》《在一起》《棋魂》3部剧集,以及《一人之下》《百妖谱》2部国漫作品。

产业论坛也成为各大影视公司的一大宣传阵地。从中影、博纳、光线、上影集团、腾讯影业、阿里影业等公司负责人透露的项目名单中可以看出,主旋律题材依旧是重点。

去年,《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机长》《烈火英雄》等影片受人瞩目。今年,抗疫题材成热门,如故事片《中国医生》《火神山》,纪录片《息息相连》,电视剧《在一起》等。围绕重大历史节点,主旋律影片成为各家片单的重头戏,例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再现中国共产党一大召开历史场景的电影《1921》;赞扬学子知识报国的剧集《我们的西南联大》;为纪念中国志愿军抗美援朝70周年,中影联合华夏,将在今年10月下旬推出4部反映1950年—1953年志愿军出征光辉事迹的影片;为庆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由刘昊然、彭昱畅主演,反映电商脱贫致富的电影《一点就到家》,即将于今年国庆档与观众见面。

观照现实 传递温情

今年,上影节共征集320部电影,其中232部首映,世界首映(第一次在全球放映)51部、国际首映(在本土以外地区第一次放映)60部、亚洲首映(第一次在亚洲地区放映)57部。本届金爵奖共有33部作品入围,包括12部剧情片、4部纪录片、4部动画片、13部短片。亚洲新人奖方面,共有14部影片获得提名,中国作品超过半数。

相比近两年3000余部参赛作品,今年的参赛作品数量骤减,但质量不减,一批现实题材新片佳作受到观众欢迎。入围金爵奖的电影《又见奈良》,2场展映影票仅18秒即被一抢而空,该片以温情又不失幽默的表达,探讨严肃沉重的战后遗孤问题;李霄峰导演、黄渤监制的《风平浪静》通过具有穿透力的情感,揭开十五年的罪案真相;波兰电影《盲琴师》讲述天才盲人钢琴师对抗不公命运的励志故事,该片此前接连斩获波兰各大电影节多项大奖,在上海的3场展映,场场收获观众好评。

为弥补每场售票率不超过30%给影迷带来的遗憾,上影节以影院展映、露天放映和线上放映三线并进的方式,为广大影迷提供多种观影选择。线下端,自7月25日起,上海新天地、大宁音乐广场、大宁国际、普陀区环球港、金桥国际、开元地中海、云间粮仓等7个商圈及36个社区,举办为期两周的露天放映活动。线上端,咪咕视频从7月25日0时起,开启永不落幕的“云上影院”,通过24小时轮播,为用户送上百部历届经典佳片。

助力青年导演 未来可期

在上影节“青年电影沙龙”交流活动上,导演、演员黄渤被问及为什么要扶持青年导演,他回答:“对于整个电影行业而言,扶植起一个年轻导演,就等于扶植起一群电影人,他们会慢慢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这件事意义非凡。”

中国电影票房从零开始恢复,要想真正实现行业复苏,重启2019年年底“冲击700亿元”票房的目标,既要有大导力作,也不可忽视新锐力量。近几年,随着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饺子的《哪吒之魔童降世》等院线处女作大放异彩,培育新人的重要性成为行业共识。

受疫情影响,亚洲新人奖不评奖,但上影節培养新人、帮助新人的惯例未变。7月28日,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项目创投揭晓荣誉名单。今年共收到来自9个国家的450个项目申请,39个项目脱颖而出。据悉,组委会收到的项目中,70%的作品为导演处女作。

以此前入围电影创投的项目为例,在完成创作后,《荞麦疯长》《日光之下》今年入选亚洲新人奖;《少年与海》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的“新浪潮”单元;青年导演鹏飞执导的《又见奈良》,得到大师班嘉宾——贾樟柯和河濑直美两位中日名导的帮助,今年入围金爵奖。经过上影节的三阶培养体系,从电影创投到亚洲新人奖,再到金爵奖,这些从电影创投单元走出去的“嫩芽”,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