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芜湖市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2020-08-19 00:26王阳凤汉旭孔超方瑶王妍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49期
关键词:专业大学生能力

王阳 凤汉旭 孔超 方瑶 王妍

[摘           要]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了国家推进“双创”教育、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同时也成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那么作为“弱势群体”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女大学生,又该如何“顺势而为”?通过研究芜湖市高校公共管理类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现状,找出该专业类女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    键   词]  芜湖市;公共管理类;女大学生;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9-0087-03

一、调查公共管理类专业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意义

当今社会,大学生比比皆是。大学生很多,具备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却异常稀缺。而在女性地位日渐提高的今天,女大学生作为日后社会主流女性力量也备受关注。同时,在我国经济体制以及行政体制改革取得巨大成功之后,又继而推行了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因为社会达成的共识就是要建立管理科学、面向社会、独立的社会主义事业单位,就需要众多的公共管理类人才。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共管理类学生的女性比例日渐提高,这使得她们未来的就业问题让人异常关心。虽然2012年的《招生考试通讯》中公共管理类专业被列为中国就业面最宽专业第十名,但却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入围了本科专业中的“黄牌”专业。从中我们可以知道,纵使具有社会需求量大、就业面宽广的专业优势,但是伴随着低就业率的尴尬现状,公共管理专业面临“合理性”危机。除了因为专业性不突出,导致在就业竞争中被专业方向明确的旅游管理等专业毕业生“挤压”生存空间外,内在原因是专业开设时间短,实践教学环节未成体系,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成为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障碍。而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则是对公共管理类学生的不了解,在探索过程中缺乏实际数据支撑。

因此,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收集公共管理专业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数据,对于构建和完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二、实践能力的含义

实践能力是指人们借助已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际能力,它分为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而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则是指通过公共管理实践教学环节,学生把所学的公共管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操作,这不仅是公共管理知识的运用过程,也是公共管理知识再创造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公共管理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公共管理问题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次充分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及统计分析法等调研方法,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芜湖市具有公共管理类专业的高校,按照一定的比例发放问卷,同时随机对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女大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她们的实践能力现状,最后利用SPSS软件完成问卷的回收、整合以及数据的录入。针对调查结果进行详细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在进行本次调查之前,课题小组翻阅了大量與公共管理类专业以及实践能力培养相关的资料,对调查问卷进行了规划,根据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成了五个模块,分别对表达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查阅资料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五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三)调查对象

本文调查的对象是芜湖市公共管理类女大学生,对芜湖市四所高校、三个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所调查的学校涵盖了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

本调查随机发放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75份,回收率达97.2%。为保证调查对象的代表性,问卷在发放过程中根据各专业班级数量的比例情况进行发放。其中,行政管理专业占44.6%,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占38.3%,土地资源管理占17.1%,如下表所示。

四、调查结果分析

(一)公共管理专业女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不足

结果显示,79.9%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一般,甚至还有15.5%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操作能力差,仅仅只有3.4%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很好,其实,高达75.4%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对Office的掌握程度一般,6.3%的女大学生认为自己对Office的掌握程度较好。从女大学生的自我评估中可以看出她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待提升。在计算机等级证书的获得方面,仅有17.7%的女大学生拥有计算机一、二级证书,其中,拥有一级证书的占38.7%,拥有二级的占61.3%,然而并未拥有等级证书的占据了82.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女大学生并没有对计算机技能的掌握引起一定的重视,计算机应用能力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学校的引导也不够。学校应该积极开设计算机课程,一方面能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另一方面能够督促大学生学习。

(二)实践经验过少

绝大部分的公共管理类的女大学生都肯定了专业实习的意义,但大部分女大学生仅参加了一次专业实习,参加专业实习的女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表明实习对实践能力的提升有一定的作用。因此,学校可以多开展专业实习活动,书本结合实际,真正提高女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绝大部分女大学生参与实践的意识比较薄弱

调查结果显示,有68.4%的女大学生担任过组织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担任过院级以上的组织管理人员,但是其中只有27.7%女大学生独立组织过活动,并且取得了成功。可以看出,即使有了机会与平台,但是绝大部分的女大学生并不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对此,女大学生应该提高自身的实践意识,利用多个途径参与实践,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五、公共管理类女大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原因

(一)社会因素:存在重学历轻实践能力的现象,能力培养意识薄弱

不难发现,当今社会由于其竞争的激烈性和复杂性,普遍存在一种重学历轻能力的现象,很多单位将学历设置成进入的第一道门槛,没有给专业实践人才预留很多的就业空间。同时在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社会的重视程度远远满足不了现实所需。经调查发现,现实中许多工作单位和机构对员工工资、待遇和晋升的评判标准与学历直接挂钩,且顺利进入就业岗位后也未意识到给女大学生甚至是广泛的大学生群体提供相对有效的实践能力锻炼平台,往往更加注重员工为本单位创造的绩效,究其种种,终归是社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学校因素:高等学校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模式弊端凸显

经调查发现,高等学校中公共管理类女大学生中只有9.3%的女大学生参与过相关的专业实习,而90.7%的女大学生表示未参加过专业实习,而且在参与过专业实习的公共管理类女大学生中,有25%的女大学生认为团队协作能力得到提高,50%的女大学生认为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从这些调查数据中可以发现,女大学生对于高等学校实践训练的优势认知明显,但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不足是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的。首先,现如今,许多高校将学生的课业成绩作为最终考核的重要依据,虽然在学年综合测评中不仅相应地增添了实践能力模块,而且将实践活动的参与换算成学业学分以显示对实践的重视,但与其相匹配的比例却显得很小;其次,在日常的课堂授课过程中,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课程中缺乏针对性的实践训练环节,使得课堂教育面临着理论与实际不能有效结合以及知识与实践脱节的局面;最后,学校对于实践环节的轻视导致校园内的实践资源有限,并不能做到实践机会的平等赋予,以至于学生创造力和创新力的严重缺失,最终表现出实践能力的不足,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极其不利。

(三)家庭因素:传统家庭教育环境下实践观念的缺失

当代的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特别是对女大学生而言,大部分家庭的教育方式会让她们形成对家庭的依赖。尤其是进入大学后,在学校没有进行专业的就业辅导之前,她们无法深刻认识到大学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竞争相较于社会其实也不乏激烈和残酷,甚至存在消极的思想和心态,个人的奋斗意识和决心也在真正面临就业之前逐步走下坡路。家庭出于安全等因素的考虑使得女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很少被允许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她们对周围环境的改变乃至社会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弱,以至个人各方面的实践能力不足。

(四)个人因素:女大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的意识较为薄弱

经调查分析发现,在担任各类组织管理人员的女大学生中,能够独立组织活动的仅占27.7%,而68.4%的女大学生都没有独立组织过一场活动。除此之外,在涉及女大学生个人实践能力发展如专业论文的撰写、计算机操作能力等方面,女大学生都显示出极低的参与占比。公共管理类女大学生相较于部分男大学生来说,在人数上稍微处于优势地位,加之学习踏实,成绩优异,掌握的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她们相较于部分男大學生更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专业理论的学习,这也就造成她们往往不重视甚至忽视对实践机会的争取,认为校园中学习成绩的优异可以弥补实践的欠缺,因此女大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方面存在诸多薄弱之处,不重视个人实践能力的培养,参与实践的意识较为薄弱。

六、公共管理类女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以上的调查及分析,下文将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方面,更全面地提出有利于公共管理类女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的对策与建议。

(一)社会方面

政府与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实习岗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素养,同时也有利于丰富本机构岗位的“储备军”。

社会可以对高校的实践设施提供支持,引导企业为高校提供实践的场所,为大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一个“预热”的社会环境。

企业对学历非必须要求的岗位,可以更新面试的标准,降低学历准入门槛,提高对岗位所需技能的实际要求,有利于影响学校对一定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

(二)学校方面

充分意识到实践能力的意义,合理增加实践环节在教学环节所占比重,综合理论与实践更新评估标准;另外,加强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

争取更多实践所需的硬件设施。若单一高校没有足够的财力与精力投入和管理实践场所与设施,那么可以在各高校间展开合作,降低参与共建的单个高校的花费,使实践设施更加完善并得到充分利用,还可以促进各高校间的学术交流。

提高专职教师实践指导标准。实践离不开指导,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也关系着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专职教师是否有到相关部门工作的实践经验与经历也应作为学校聘请其指导学生实践活动的重要标准之一。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建立高效的监督机制。为了实践教学真正有效地开展,防止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师疏于指导、学生敷衍了事的现象,学校应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与监督,对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做出具体规定和要求。

(三)家庭方面

很多人性格的养成都源于家庭,而人最终也都是要走向社会的。家庭对女孩子的培养不能再停留于过去,也应该鼓励与支持实践,增强其参与实践的动力。

参与实践并不代表着危险,窝在舒适圈也并不代表着永久安全。家庭的担心是正确的,但过分担心也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对渐已成年的她们,让她们慢慢独立,支持鼓励她们实践,鼓励她们接触新的东西,辅之以基本的危险防范教育,更有助于她们未来的全面发展。

而今在这个男女平等的社会,家庭更需要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对女孩子应多一点鼓励,不再将其看作弱势群体,不要遇到什么事情就给孩子营造“你很弱,你不行,你完成不了”的氛围,打消她们想要踏出“第一步”的念头,而应该平等对待她们,安全地“护送”她们走出舒适圈,走进社会去实践与锻炼。

(四)个人方面

公共管理系的女大学生需要走出以往局限于理论的“牢笼”,要知道空学习理论的做法无异于“纸上谈兵”,无法与实践结合的理论也无法发挥其真正作用。

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善于发现并抓住对自己有利的实践机会,多关注实践活动发布的重要渠道,锻炼自身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加强实践锻炼,借助实践平台,提升职业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敢于参加实践,转变自身对实践的回避行为。很多完善的公共管理理论并未转化为实际,但不代表不能,这就更需要公共管理系的大学生更积极踊跃地去思考、去实践,将其运用到事实中,推动学术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敏.本科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学生核心能力研究[J].文史博览(理论),2016(4):80-84.

[2]张蓉.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含义、构成及培养途径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2(5):228-229.

[3]方伶俐.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人才实践能力协同培养机制创新[J].高教学刊,2016(19):7-8,10.

◎编辑 李 争

猜你喜欢
专业大学生能力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大学生就业趋势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你的沟通能力很好吗?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