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手术室经历教育对学龄期腹腔镜手术患儿围术期焦虑的影响

2020-08-21 06:19王靖燕彭丽红陈静琦李实英
临床护理杂志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龄期同伴手术室

王靖燕 彭丽红 陈静琦 李实英 周 旋

学龄期儿童正处于自我意识和人格发展的重要阶段,心理发育尚未成熟,手术作为一种应激刺激源对其产生强烈的生理和心理应激反应,表现为焦虑、紧张等负性情绪[1]。研究表明[2],由于学龄期患儿解剖生理特点,腹腔镜手术可影响其呼吸和循环功能,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儿术后的快速康复。同伴手术室经历教育是一种同伴互动式健康教育模式,通过患者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达到健康教育的目的[3]。研究表明[4],当信息转达者与接收者有相似经历且关心同一件事情或面临共同问题时,接受者更易接受信息和改变行为。为此,本研究将同伴手术室经历教育应用于学龄期腹腔镜手术患儿围术期护理中,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学龄期腹腔镜手术患儿10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在我院行腹腔镜手术患儿;6岁≤年龄≤12岁的学龄期患儿;无认知障碍且意识清晰;无手术禁忌证;能够配合各项调查;家长及患儿均为自愿参与该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具有认知、交流及视听障碍;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有心理障碍者或精神疾病史;中途退出或拒绝配合调查者。根据入院时间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1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龄6~12岁,平均(9.24±1.37)岁;住院时间1~10d,平均(5.65±1.29)d;手术费用0.5~2万元,平均(1.57±0.37)万元。实验组男性32例,女性19例;年龄7~12岁,平均(9.35±1.04)岁;住院时间2~10d,平均(5.73±1.24)d;手术费用0.5~2.1万元,平均(1.61±0.42)万元。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同伴手术室经历教育干预护理。

1.2.1干预前准备 由手术医师1名、护士长1名、科室护士3名组建干预管理小组,管理小组负责查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学龄期患儿临床资料,对出院1年以上的患儿及家长进行电话访问,咨询患儿及家长的手术意见、康复结果等,从中挑选沟通能力较强、对手术较满意、完全康复的6名行腹腔镜手术经历教育的患儿家长作为宣教的志愿者。管理小组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学龄期患儿的性格特点,以会议讨论的形式从患儿的心理需求、疾病认知、自我保护、手术配合与用药依从性等全方面考虑,制定腹腔镜手术学龄期患儿的同伴手术室经历教育干预方案。管理小组对志愿者进行方案内容与宣教方法培训并考核,定期组织志愿者进行宣教现场模拟演练,要求志愿者熟练掌握方案内容与教育技巧,确保干预措施顺利实施。

1.2.2同伴手术室经历教育干预措施

1.2.2.1同伴教育措施:每名志愿者负责管理两个病房(将行腹腔镜术的患儿放在同一病房,每个病房患儿5例左右)的教育工作,采用集体、一对一、同伴互动等形式宣教。(1)集中教育:志愿者以小组讲座形式对患儿及家长进行集中宣教,主要宣教内容包括康复者手术过程视频,康复者术前、术后状况的图片,以宣教读本教育方法耐心讲解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告知患儿与家长围手术期注意事项,手术配合内容,术后康复护理等相关知识,鼓励患儿家长对疑难问题进行咨询,管理组员协助志愿者进行答疑,保证家长全面掌握相关手术知识,并指导家长耐心教导患儿,时间45min/次,每周1次。(2)同伴一对一教育:面临手术治疗患儿与家长均会产生不良情绪,对患儿及家长实施一对一情境式教育,志愿者指导学龄期康复者与患儿游玩、看电视、做游戏,与患儿建立友好关系,分享手术期经历,鼓励患儿坚定治疗信心并积极配合,以康复者的榜样行为鼓励患儿不要害怕;志愿者主动为患儿家长讲述当时的心理情况,分享克服困难的经验与方法,并给予其相应的鼓励与安慰。(3)同伴互动教育:管理员为每组建立微信交流群,志愿者在管理组员的指导下定期推送治疗相关宣教知识,并鼓励患儿家长学习及分享育儿经验,提高患儿配合技巧、指导患儿康复锻炼方法等,管理员与志愿者随时关注群内信息,对患儿家长的信息给予回复。志愿者指导家长多鼓励患儿与病友分享玩具、共同玩游戏、共同交流学习,为患儿增添住院乐趣。

1.2.2.2同伴教育的管理:管理组员与志愿者利用微信群定期进行用药指导、生活指导、围手术期相关通知,健康锻炼提醒,复查提醒等,定期组织患儿家长进行交流讨论,记录家长反馈患儿情绪变化、治疗与护理的配合、康复情况等,针对改善效果不明显的患儿给予干预方案修订。

1.3 观察指标

(1)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5]对焦虑情绪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20个条目,采取5级评分法,总分为2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焦虑程度越重。(2)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6]对抑郁情绪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20个条目,采取5级评分法,总分为20~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重。(3)采用自我管理能力量表(SDSCA)[7]对自我管理能力进行评价,该量表包括11个条目,采取5级评分法,总分为11~55分,分值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能力越好。(4)采用依从性调查表对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价[8],该量表包括按时服药、定时复查、适量运动及合理饮食4个维度,共25个条目,采取4级评分法,总分为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治疗依从性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的比较,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的比较 (分,

2.2 两组干预前后SDSCA、依从性评分的比较,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SDSCA、依从性评分的比较 (分,

3 讨论

学龄期指逻辑思维与认知能力发展的非常时期[9]。学龄期患儿具有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耐受力差等特点,面对疾病治疗与检查出现的害怕、反抗等负性情绪较成人更严重[10]。腹腔镜手术属一种利用摄像、电子、光学等先进设备原理完成的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的现代高科技医疗微创技术[11]。由于学龄期患儿对疾病治疗认知缺乏,同时害怕手术威胁自己的生命,导致患儿在腹腔镜手术中易出现哭闹、拒绝配合等情况发生,阻碍手术的顺利进行,同时手术与麻醉的应激源刺激,使其机体产生强烈身心应激反应,促使内分泌功能与免疫功能受抑制,减缓伤口愈合速度,严重影响手术康复结局[12]。相关研究显示[13],对学龄期患儿实施围术期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患儿的依从性,改善其不良情绪。同伴手术室经历教育属于一种情境支持与互动的新型教育模式,通过选取相同手术经历的病友与患儿进行互动交流、情境支持、经验分享等一系列优化措施,为患儿提供趣味性、直观性教育内容,增添患儿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高患儿的治疗积极性与自愈信心,达到全面提高患儿的康复效果的目的[14]。黄彩秀等[15]研究显示,同伴式教育应用于学龄期哮喘患儿的自我管理教育中,能够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对疾病的态度,提高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患儿的用药依从性与负性情绪。

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SDSC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依从性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干预前管理小组通过调查腹腔镜手术的学龄期康复患儿的临床资料,咨询并选取最佳康复患儿的家长作为同伴手术室经历教育的志愿者。管理小组针对学龄期患儿的疾病与性格特点制定合理的同伴式经历教育的方案,同时对志愿者进行干预方案内容与宣教技巧培训,提高志愿者的宣教水平。在宣教实施过程中,志愿者在管理员的指导下对患儿及家长实施集中宣教、一对一情境宣教,同伴互动教育等一系列优化措施,通过集中宣教提高患儿及家长的认知度,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通过患儿与康复者的游玩改善患儿的孤寂、失落的心情,同时康复者分享其手术治疗的经验让患儿看到治愈的希望,增强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志愿者与家长的一对一交流让家长调整好心态并减轻不良情绪,为患儿提供了良好的护理及关怀。同伴式互动教育通过微信群互相学习治疗及护理的优越经验,结合育儿经验更好的与患儿沟通交流,让患儿更好的配合治疗,改善负性情绪。同伴手术室经历教育通过以上一系列教育措施,有效改善患儿的不良情绪,提升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与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同伴手术室经历教育应用于学龄期腹腔镜手术患儿围术期护理中,可显著改善患儿的不良情绪,提高患儿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促进患儿的依从性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学龄期同伴手术室
红薯会给同伴报警
学龄期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专题·同伴互助学习
手术室优质管理在提高手术室安全性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术前访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手术室细节护理对提高手术室护理安全性的作用
学龄期儿童近视的相关因素分析与针对性护理措施
寻找失散的同伴
综合干预改善学龄期住院患儿医疗恐惧的效果
手术室专用颈肩保护罩的设计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