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交互挑战与包容性设计

2020-08-21 17:20
设计 2020年15期
关键词:包容性亲和力残疾

七、八月份本来计划去欧洲和大洋洲参加两个国际会议,因为全球疫情而取消行程,足不出户参加了2020年国际人机交互大会,听了几十场报告,在此分享关于“人机交互挑战与包容性设计”的思考。

人机交互与包容性设计密切相关。人机交互的焦点是“人”和“如何确保技术以最合适的方式服务用户的需求”;而包容性设计是为了“确保主流产品和服务能够让最大多数的人在广泛的情境中容易使用,而无须借助于特殊改进或设计”。人们通常关注技術的变化,事实上“人”也在技术的影响下变化。两个研究对象都在变化,因此交互日趋复杂,不断产生新的难题和挑战。

国际人机交互大会主席Constantine Stephanidis和Gavriel Salvendy基于近年人机交互领域讨论议题,领衔发表了一篇长文《七大人机交互挑战》,总结了人机交互领域七方面的新兴研究和挑战:

1.人技共生(Human一Technology Symbiosis)

2..人一环交互(Human一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3.伦理,私密与安全(Ethics,Privacy and Security)

4.身心康悦与自我实现(Well一being,Health and Eudaimonia)

5.可及性与普适(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Access)

6.学习与创造性(Learning and Creativity)

7.社会组织与民主(Social Organization and Democracy)

这七大挑战指出了目前和不久的将来人机交互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其中可及性与普适(Accessibility and Universal Access)直接与包容性设计相关。可以说“可及性与普适”就是人机交互领域的包容性设计术语。其他六项间接与包容性设计相关。

大会主题报告提及了“包容性设计”,报告者Gregg Vanderheiden长期从事人机交互可及性技术研究,他认为技术的演进将允许我们重新发明人机互动,最终解决数字世界的不公平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新概念——“digitalaffinity”,字面上可解释为“数字亲和力”,意指有些人具有天生的数字亲和与灵巧,很容易适应数字界面、解决交互问题;这种能力是一种天赋,如同音乐、绘画的天分和灵性;该能力通过学习也可以获得,但很难达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的程度。数字亲和力与智商无关,许多智商很高的人缺乏数字亲和力,因此在使用数字设备时总会遇到障碍。令人惊异的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和深入日常生活,“数字亲和力”正在定义一种新的残疾:许多人会因为缺乏数字亲和力而在数字世界“残疾”,就像在自然世界因为行动力缺乏、视力缺乏、听力缺乏而经历残疾一样。让不断变化更新的技术去适应具有不同“数字亲和力”的人难度很大,因此Gregg提出了一个未来普适解决方案,称作“infobot(信息机器人)”。信息机器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识别各种数字界面,并根据对用户的深入了解作出交互匹配设置,因此有潜力解决人机交互的所有障碍。

“数字亲和力致残”是一个振聋发聩的提法,它说明了技术发展的缺陷:一方面赋能于人,一方面使人残疾。人类在过去几千年的发展中没有因为缺乏“数字亲和力”而经历残疾,但在今天这个世界,这一新的残疾因为数字技术的使用而凸显。

信息机器人是包容性设计吗?可以说是,因为它能提供一种普适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但它很有可能造成用户对技术的过分依赖而丧失自主性,而这正是包容性设计的一个难点:如何在“使能”用户的过程中找到“顺应性”和“激励性”之间的平衡?包容性设计的核心是“人”,最终目标是为了让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形成更好的关系。

人机交互的“机”正在从有形(例如计算机,智能手机)变到无形(例如智能环境,物联网),交互日趋复杂。作为设计师,我们需要谨记:技术是连接人与人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通常,人机工程师倾向于思考“让技术适应人”,将“技术”和“人”并重;而包容性设计师更多考虑如何让人和人的交互通过技术和设计的媒介畅通无阻,关注“人”与“人”的关系和互动。实现人与人的良好互动可以通过技术,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因此设计就不仅仅是“技”,是.“物”,也是“事”,是“思”。有感而发,与各位共学共勉。

董华

拉夫堡大学设计学院教授

2020.07

猜你喜欢
包容性亲和力残疾
从拉威尔的《波列罗舞曲》议印象主义风格的包容性
包容性设计专题引介
只要消灭了特殊,平等自然会来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包容性金融统计框架初探
企业文化的包容性
残疾预防 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