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探寻儿童诗教学的情趣之美

2020-08-23 07:41边佳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儿童诗情趣有效课堂

边佳

【摘要】儿童诗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文体无法替代的独特艺术魅力。特别是在小学低、中年级,儿童诗因其情感饱满、想象丰富、语言童趣、意境优美等特点,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在童诗教学中,如果我们将“情”“趣”二字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相信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初步的艺术鉴赏力。

【关键词】儿童诗 情境 情趣 有效课堂

儿童诗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健康的审美意识和初步的艺术鉴赏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堂好的儿童诗教学课,必定有其独特的魅力,“有情有趣”是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诗意、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而要做到“有情有趣”,课堂上情境与气氛的营造尤为重要。

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就能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营造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使课堂充满创造力和生命活力。让课堂充满情趣,是有效课堂教学的灵丹妙药,童诗教学更是如此。下面就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听听,秋的声音》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在童诗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创设情境,带领学生们在课堂上感受童诗的乐趣和情趣。

一、有效范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教师的范读,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朗读示范作用,尤其对于诗歌这种极度讲究韵律美的文字,范读显得特别重要。在课堂一开始,教师揭示课题后,学生对文本内容充满了期待,注意力高度集中,此时范读,学生听得最认真。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对文本内容、情感基调都有了一定的把握。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营造充满诗情的课堂氛围,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师:秋天不仅有缤纷的色彩,还有各种美妙的声音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小诗——《听听,秋的声音》。

(板书)

师:秋天都有哪些声音呢?仔细听。

(师脱稿配乐范读,加上动作、表情)

(生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听得很仔细,教室里鸦雀无声)

师:你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呢?

生:我听到了黄叶“刷刷”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蟋蟀“[瞿] [瞿] ”的声音。

生:我听见了秋风吹过大树的声音。

生:我听见了农民伯伯在唱歌的声音。

……

范读后,从学生的反应中,明显感觉到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打通了他们各个感官之间的界限,让学生在初步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产生渴望学习诗歌的期望。

二、个性朗读,引入情境感受“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个性化朗读正是这种个性化感悟与思考的体现,也是学生真正进入情境,获得情感共鸣的外在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情景再现、角色体验等手法,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情境中,用心聆听作者的心声,感受儿童诗独有的趣味。

师:小朋友,在秋天這个音乐厅里,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呢?

(生自由说)

师:请你读读相关诗句,想一想,你听到它们在说什么呢?

(生自读课文,并说说理由)

师:谁来说说自己喜欢的秋的声音?

生:我最喜欢黄叶“刷刷”的声音。

师:请你给我们读读吧!

(生读相关语句,“刷刷”读得很轻快)

师:你怎么读得这样轻快呢?

生:因为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的时候,就像在跳舞,很快乐。

师:原来是一片快乐的小黄叶啊。还有谁也是快乐的小黄叶?来读读。

(指名读)

师:小黄叶,你又为什么快乐呢?

生:我落到地上,会变成肥料给大树妈妈,我很快乐。

师:看来你还是一片懂得感恩的黄叶呢!真好!

师:还有不一样的读法吗?你想怎么读?

生:我想读得慢一点。因为就要离开妈妈啦,我很舍不得。

师:瞧,一片普普通通的黄叶,因为有了你们的想象,变得多有诗意啊!秋的声音就在这每一片叶子里。

……

面对同一个文本,每个孩子的理解、感受都是不同的。当然,孩子们对大自然这个音乐厅里各种声音的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同一片黄叶,同样是“刷刷”飘落,有的孩子感受到的是离开大树妈妈的留恋与不舍,而有的孩子却感受到了开启新旅程的欢快与自在。不论是哪一种,教师都应该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更应该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会,让他们静静地走进诗歌,用心聆听秋的声音,与诗歌进行心灵的对话,感受诗歌传递的情感,再把自己的独特感悟,通过个性化的朗读体现出来。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笔者始终努力做着学生与文本角色的联系者,每一句点评、每一次点拨都将学生引入了文本的情境之中,努力引导学生成为文本中的小黄叶,深入文本,讲述自己的心路历程。有趣的角色体验,使学生能将文本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也像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实,就越感到亲切和愉快,越体会到学习的轻松。正是在这样一种角色的完全体验中,学生们一步步走进了文本深处,感受到诗歌的乐趣,读出了属于自己的声音,感受到诗歌的情趣。

三、音画结合,再现情境体会“美”

品读文学作品,只有真正走进作者心中,在脑海中再现作品当时的意境,才能透彻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尤其对于诗歌这种含蓄的文学体裁来说,更是如此。不同学段的学生都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因此,再现诗歌情境,利用情境辅助朗读,对于学生理解诗歌是很有帮助的。音乐、画面配上极具感染力的语言描述,对学生们来说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对于学生积淀情感、感悟文本无疑起到了牵引的作用。在这里,音乐和画面,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领着学生们走近作者,走进诗歌。

师:想不想去田野里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

生:(齐声)想!

师:好,我们现在就出发。仔细听,你还会听到哪些秋的声音呢?

(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大屏幕上依次出现了田野上的各种景物:棉花、大豆、高粱、玉米、向日葵、苹果、梨、柿子、橘子、葡萄、石榴、收割机等等)

师:小朋友,你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

生:我听到了“啪”!这是石榴娃娃裂开的声音。我还听到它在哈哈笑呢!

师:多会想象啊!

生:我听到苹果娃娃“扑通”掉到地上的声音。

师:那是苹果大丰收啦!

生:我听见玉米“哗啦啦”的笑声。

生:我听见收割机“突突突”的声音。

生:我听见农民伯伯“哈哈哈”的笑声。

师:刚才有小朋友问,秋的声音为什么在每一滴汗水里?知道答案了吗?

生:因为农民伯伯辛勤劳动,洒下了汗水,田野里就有了这些秋的声音。

师:是啊,“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秋的声音就在每一滴汗水里。

……

这一段是整首诗歌理解的难点,对于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来说,“丰收的歌吟”实在是太陌生了。能用耳朵听得到的声音,理解起来要简单多了,而更多的秋的美丽景象与情趣,是那些听不到的“声音”,这是理解的难点。此时此刻,教师必须要给学生更多直观、形象的画面,媒体在这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借助画面来再现情境,可以将文本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去田野里走一走、看一看,田野里一幅幅美好的画面逐一出现在学生们面前,秋的声音、秋的情趣也在此刻慢慢進入学生的心田。学生们不仅听到了秋的声音,更是用“心”感受到了秋的美好景象和情趣。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感受到的秋的声音是最为丰富的,对秋日的美好景象和情趣也理解得最为深刻。当音乐停下、画面定格,学生们内心的感受也到了需要一吐为快的状态。丰富的语言、生动的状态,一切都水到渠成,接下来的朗读诗歌、仿写小诗环节都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儿童诗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只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伙伴。创设有情、有趣的诗歌教学课堂,才能让学生们浸润在诗的意境、美的画面和爱的怀抱中,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学会优美地表达,享受优雅的人生。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连元街小学)

猜你喜欢
儿童诗情趣有效课堂
教案《创作儿童诗》
爱情趣数字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情趣
给生活点小情趣
实现初中美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洗去浮华,回归本真
四格情趣
儿童诗的情感表述与情境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