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在肿瘤型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

2020-08-24 11:29何文倩高兴华伊晓冬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49期
关键词:患肢置换术髋关节

何文倩,高兴华,伊晓冬*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骨与软组织科,广东 广州 510060)

对于髋周恶性肿瘤而言,目前肿瘤切除肿瘤型人工髋关节假体重建可能是最好的外科治疗方式[1],与常规髋关节置换术相比较,肿瘤型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脱位的概率更高,国内有研究表明,进行适当的肢体训练可以促进全身和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肌肉稳固作用及固定关节位置、增加关节活动度、防治关节僵硬、肌肉萎缩、防假体脱位[2],因此有针对性的护理及康复指导对肿瘤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是十分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17年5月~2019年12月在本院骨与软组织科行髋关节置换术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年龄20~70岁;②患有股骨上段肿瘤或骨盆肿瘤;③表达能力正常;④此次住院确定行髋关节置换术;⑤自愿接受访谈者。

本次研究中研究对象共72例,其中男32例,女40例。研究对象年龄20~68岁,其中股骨上段肿瘤48例,骨盆肿瘤24例。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和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麻醉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外科护理方法。

1.2.2 实验组

1.2.2.1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患者入院时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及检查流程并协助做好生活护理;术前医生使用模具告知患者手术方法、术后康复事项,使其了解手术的目的意义,护士为其介绍一些成功手术案例,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良好的休息:创造一个安静、温度适宜的睡眠环境,尽量避免夜间治疗护理;对于难以入睡或长期疼痛影响睡眠的患者,遵医嘱使用止痛、安眠药物,以保证充足睡眠。

(3)术前训练指导:锻炼床上大小便,练习便盆的使用;学习深呼吸,有效咳嗽的方法,术前组织观看术后功能锻炼视频,保证患者能自行完成一组功能锻炼并且家属能掌握协助翻身的方法。

1.2.2.2 术后护理

(1)搬运及体位:术后体位安放不当引起髋关节脱位是影响功能恢复的一重要原因,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时,因麻醉效果尚存,经常会出现肌肉松弛、感觉迟钝等情况,如若护理操作不当,极易引起关节脱位[2],术后使用正确的方式搬运,一人托住患侧髋部及下肢,使患肢呈外展中立位,一人保护患者头颈部,一人拉过床板,三人同时用力,将患者平放于床上,患侧膝下放软枕,踝部放软枕,双腿间放梯型枕,患肢呈外展中立位,忌内旋;患者大便时,由旁人辅助抬起臀部,注意禁止过度外旋和内旋,由健侧放入便盆,便盆不宜过高。

(2)患肢护理:使患肢外展15~ 30度,呈中立位,穿丁字鞋防足下垂,术后48小时严密观察患肢感觉、活动、肤色及肢端温度和末梢循环血运;交接班时注意观察双下肢是否等长、是否过于外旋以及手术肢体是否突发剧痛。

(3)患肢固定:术后使用弹性较大的宽腰带将患肢包裹固定,内部垫棉质毛巾防摩擦及压疮;交接班时检查腰带包裹部位皮肤完整性。

(4)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双下肢测量小腿围,术后为患者穿上弹力袜,注意每天脱下弹力袜观察皮肤情况,尽早开始双下肢功能锻炼。

(5)翻身的护理:尽量保持健侧卧位,患者屈健侧膝关节,护士站患侧,一人双手置于患者的肩部、腰部,另一人双手置于患者的臀部和膝部,嘱患者健侧下肢用力,同时将身体平移向患侧床沿,在患者两膝间放置软枕,屈起的健侧下肢稍用力夹紧枕头,护士一人扶住患者的肩和腰部,另一人一手扶住臀部,一手托住患肢膝部,同时将患者向健侧转身,将患肢置于两膝间的枕头上,保持患肢外展15°~30°,屈髋10°~20°,屈膝45°,在患者的背部垫翻身枕,保持患者的体位舒适。

(6)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麻醉清醒后即可开始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做患肢的背伸和跖屈运动,术后第1天开始患肢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运动,10次/组,4~5组/d,活动量逐渐增加,术后2-3天开始抬臀运动,每天练习50下。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假体脱位的发生率;(2)出院时髋关节评分;(3)患者满意度评分表。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实验组术后未发生髋关节假体脱位,对照组发生2例,两组之间差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实验组患者出院时的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疼痛及畸形评分均较对照组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出院时髋关节Harris评分(±s)

表1 出院时髋关节Harris评分(±s)

组别 关节活动度 关节功能 疼痛 畸形实验组(n=4 0) 2.7 5±2.1 8 1 5±4.1 7 2 5±5.4 5 2.2 0±2.1 7对照组(n=3 2) 2.0 1±3.1 4 1 3±2.8 3 2 3±2.2 1.8 6±2.0 4 t 2.1 2 3.0 0 2.2 9 0.9 8 P 0.0 4 0.0 1 0.0 3 0.3 3

(3)实验组患者出院时患者满意度得分较对照组高,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研究表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够使患者于术后早期负重行走,利于下肢及髋关节功能恢复,且肿瘤切除更彻底,可减少复发,同时保留关节功能[4]。但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操作相对复杂,术中出血量较大,术后并发症多,有针对性的术前术后的护理能有效的促进患者康复。针对性护理干预是实施全面的评估后,从患者生理、心理及社会多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护理质量[5],肿瘤型髋关节置换目的不仅在于彻底切除肿瘤,还要保证患者患肢具有相应的功能,保证生活质量,日常有针对性的护理可从患者多个方面进行干预,有效的减少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并且强调早期功能锻炼,使家属也参与其中,完善患者的支持系统,缩短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肿瘤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开展术后针对性护理,效果显著,患者能够取得较好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应用。

猜你喜欢
患肢置换术髋关节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冰球守门员髋关节损伤与治疗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肩关节置换术后并发感染的研究进展
成人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与治疗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对血红蛋白下降和并发症的影响
反肩置换术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髋关节翻修术Gross型髋臼骨缺损重建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