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循证护理模式的应用分析

2020-08-24 11:29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49期
关键词:循证心肌梗死护理人员

李 园

(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 苏州 215500)

作为临床上十分常见到的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一般是由于冠状动脉长时间缺血所导致的心肌坏死,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呼吸困难等症状,且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死亡率,一旦患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加重患者病情,以至于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1]。据诸多学者研究表明,在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治疗的同时,通过开展循证护理模式,具有良好的效果。为进一步表述循证护理模式的应用效果,此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患者为对象,说明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7年1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抽签法分为两组,个45例。对照组男31例、女14例,年龄31~72岁,平均(51.5±1.1)岁;观察组男29例,女16例;年龄33~72岁,平均(52.5±1.3)岁。资料具有同质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其内容主要包括:(1)成立循证小组。循证小组成员应有5人构成,包括护士长担任组长,1名资深护理人员担任副组长,3名普通护士。在开展循环护理前,应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其充分掌握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疾病的相关治疗、护理知识,从而提供优质护理服务。(2)提出循证问题。护理人员应依据患者心率失常的问题、饮食问题、心理问题、疾病知识问题、用药问题等,提出循证问题。(3)探寻循证支持。护理人员应围绕询证问题,并结合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如患者发生心率变快或变慢、脉搏微弱等情况考虑患者是心率失常,同时还应按照患者的临床症状选取不同治疗、护理方案,加强对患者病情的检测。另外,护理人员还应收集归纳相关文献资料,最后进行总结为此次研究提供循证支持。(4)循证护理实践。①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以和蔼可亲、积极乐观的态度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以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确保整个护理过程的顺利开展。②健康宣讲。对于不同文化程度的患者来说,护理人员应充分依据其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工作,如播放相关疾病视频、发放健康安全手册、健康讲座等,让其全面掌握相关知识,以提高其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认知程度。③病情评估。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及时监测其血压、血糖、心率、脉搏等指标,并及时询问其既往病史、现病史等情况,为其制定出针对性的护理计划,从而提高其护理满意度。④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充分了解药品的不良反应情况,特别在指导患者服药时应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以避免因药物服用过多或过少,降低治疗效果。⑤膳食指导。护理人员应充分按照患者的实际情况,为其量身制定出饮食方案,并叮嘱其多使用一些高蛋白、维生素、低盐低脂等食物,如牛肉、蛋类、鱼肉、猕猴桃等食物,戒烟禁酒,禁忌使用一些高盐、高脂、辛辣、刺激等食物,采取少食多餐的原则,以清淡为主。

1.3 观察指标

(1)统计各项临床指标,如住院时间、卧床时间等。

(2)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评定,总分10分,>9分、6~9分、<6分分别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护理满意度为满意度、一般满意度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1.0软件处理文中数据,行x2检验;行t检验;(P<0.05)为显著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对比分析(±s,d)

表1 两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对比分析(±s,d)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 卧床时间对照组 45 21.93±3.25 8.46±1.32观察组 45 13.52±2.12 2.95±0.26 t 14.539 27.474 P 0.000 0.000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2.22%、9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分析[n(%)]

3 讨 论

现阶段,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导致心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且病情进展迅速,一旦患有急性心肌梗死往往伴有心率失常等症状,如果在短时间内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以至于会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临床上,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时,常采用药物治疗为主,虽然起到了有效的临床效果,然而却无法满足其实际情况。临床研究表明[3],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开展循证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其预后,提高临床效果。

循证护理模式在临床上主要是基于传统护理干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通过以临床实践问题作为基础,强调以临床护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作为中心,然后通过查找有关研究文献以及书籍,获得科学的护理信息,并及时总结护理经验,把护理经验与科研理论有机结合,其目的旨在解决实际问题 。护理人员通过及时监测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并对其的病情程度进行正确评估,能够让主治医生充分按照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方案,在提高对患者救治效率的同时,还能最大程度的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质量,从而提高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依从性。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量身制定出饮食计划,能够让其在接受治疗、护理的过程中为机体提供充足的营养成分,同时还能增强自身的体质,在较大程度上促进了疾病恢复,从而缩短了患者的驻在员以及卧床时间。护理人员通过正确指导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可减少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分别为82.22%、9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将循证护理模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有价值。

综上所述,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能够明显改善预后,提高其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循证心肌梗死护理人员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平衡计分卡在手术室护理人员绩效考核中的应用价值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