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位置后的临床研究

2020-08-24 11:29李云婷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49期
关键词:本院次数调整

李云婷

(宝鸡市人民医院儿科,陕西 宝鸡 721000)

静脉留置针可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且对血管刺激较小,血管随意弯曲,因而对日常肢体活动影响较小,在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应用较多。但是,留置针留置时间一般在3~4d左右,较多情况下留置时间不足以支撑疗程,需进一步延长留置时间[1-2]。本院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调整留置针穿刺位置延长了留置时间、减少了留置针封管次数;本次研究选择在本院住院治疗且使用留置针的600例患儿,对调整静脉留置针穿刺位置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9月~2018年9月本院住院治疗且使用留置针的600例患儿,根据其静脉留置针穿刺位置分为常规组和调整组,各300例。两组患儿均为首次使用留置针,无禁忌症,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调整组,男164例,女136例,年龄0.1~5岁,平均2.53±0.70岁,病程2~8 d,平均5.04±3.05 d。常规组,男171例,女129例,年龄0.1~5岁,平均2.62±0.72岁,病程2~8 d,平均4.96±2.86d。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差异不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儿常规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调整组则改为四肢浅静脉穿刺,具体如下:严密的无菌操作,选择患儿四肢较直、无损伤的浅静脉进行穿刺,采取正压封管,使用10 mL注射器封管,使血管内与留置针内压力保持平衡,每日封管次数为2次。

1.3 观察指标

1.3.1 静脉留置针使用和每日封管情况比较

统计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和每日封管次数,对比两组各指标均值。

1.3.2 静脉留置针并发症监测

监测两组静脉留置针期间是否出现静脉炎等并发症情况,并监测患儿意外脱管等情况,对比两组发生率。

1.3.3 护理满意度评估

调查两组家属对静脉留置针穿刺及护理的满意度情况,本院自拟调查问卷,对穿刺前护理、穿刺技能、护理态度、穿刺后管理、护理指导等项目进行调查分析,各项目评分0~20分,分值越高,表明护理满意度越高,总分为最高分。预调查显示,该问卷Cronbach α系数是0.86,各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3~0.87,效信度良好。两组患儿出院前,由专职护理人员指导家属填写问卷,并当场收回问卷,两组收回有效问卷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和封管情况比较

调整组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显著多于常规组,而每日封管次数显著少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和封管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和封管情况比较(±s)

分组 n 使用时间(d) 每日封管次数调整组 300 6.01±1.15 2.13±0.43常规组 300 3.33±0.75 3.58±0.42 t—16.382 13.725 P—0.011 0.018

2.2 两组并发症及脱管情况比较

留置期间调整组出现9例静脉炎,而常规组出现39例静脉炎,调整组并发症率(3.00%)显著低于常规组(1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意外脱管者。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调整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26±7.02)分,对照组为(79.03±6.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3.026)。

3 讨 论

当前,国内外研究普遍建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应为留置72~96 h,但是较多患儿输液时间较长,需进一步延长其留置时间[3-4]。本院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留置针穿刺位置从头皮调整至四肢浅静脉后,克服了小儿头皮皮肤较嫩的缺陷,从而延长了留置针的使用时间,使用效果更为理想。同时,调整穿刺位置后也减少静脉留置针封管次数,由原来的每日6到8小时封管一次减少为一日两次封管,有效减少了反复封管对血管的冲击力,延长了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另外,由原来5 mL注射器封管为现在10 mL注射器封管,减少了留置针封管的压力,保护了血管,也延长了其使用时间[5-6]。对比分析调整留置针穿刺位置穿刺和管路使用情况发现,调整组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6.01±1.15 d)显著多于常规组(3.33±0.75 d),而每日封管次数(2.13±0.43次)显著少于常规组(3.58±0.42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知该方法将留置针使用时间延长至六天左右,打破了留置针保留时间3~4 d的常规模式,有效提升了留置针使用时间,降低了再次穿刺置管风险;同时,每日封管次数也显著降低,操作更加简单,患儿配合度更高,临床应用可行性较好。同时,本次研究还发现,留置期间调整组并发症率(3.00%)显著低于常规组(13.33%),该模式也降低了静脉炎等并发症风险,更为安全可靠。此外,本次研究还发现,调整组护理满意度评分为(92.26±7.02)分,对照组为(79.03±6.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家属对于调整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位置的操作模式较为满意,临床应用可行性较强。

综上所述,将留置针穿刺位置从头皮调整至四肢浅静脉后,显著减少留置针封管次数,明显提高了留置针的使用时间,并降低了并发症风险,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猜你喜欢
本院次数调整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本院急救设备应急库房的建设与临床调配评估的探讨
一类无界算子的二次数值域和谱
PDCA循环在降低本院住院药房药品调剂差错中的应用
工位大调整
数据挖掘在学校招生工作中的应用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依据“次数”求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