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商港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2020-08-28 04:12徐鲁强
大连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港区湾区遗产

李 想,初 梅,徐鲁强

(1.大连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2.辽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辽宁 大连 116001)

0 引言

大连地处黄渤海之滨,区位条件、自然人文条件优越,于1898年被沙俄强占并开始规划建设大连商港(本文所称“大连商港”与现称“大连港”有一定的区别)。大连因港而建,在此后长达120多年的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港口的建设与更新保护一直是这个城市发展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大连因港而兴,港口发展伴随着城市发展的过程,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历史阶段,各阶段人文及历史脉络特征清晰,海滨城市、港口城市风貌特征十分明显。其中,各阶段所遗留下的港口工业遗产设施、设备是这座城市工业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随着大连市区“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以及“西拓北进”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实施,大连商港各子港区的港口设施、设备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化工业生产运输和大型船舶停靠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子港口工业遗存设施、设备被闲置甚至损毁。而这些设施、设备是大连在城市建设、港口发展的见证者,是记录大连这座城市历史脉络的重要载体,是具有价值、值得保存与再利用的重要工业遗产。如何使其摆脱被闲置与被损毁的命运,再作他用焕发生机,与这座城市一起迎接未来,是城市规划者、港口经营人所需要解决和面对的问题。

1 大连商港工业遗产概况

1.1 工业遗产的定义

工业遗产的研究开始于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19世纪末期,因为对辉煌的“工业革命”充满怀念,英国研究者已经展开了对工业遗存的研究。随着全球化贸易发展,发达国家的落后工业门类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留下了大量的传统工业地区需要转型和再生,这样引发了发达国家学者对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的广泛研究[1]。

在《关于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中,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协会(TICCIH)这样定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作坊、工厂、矿场、提炼加工场、仓库、能源产生转化利用地、运输和所有它的基础设施以及与工业有关的社会活动场所,如住房、宗教场所和教育场所等[2]。

工业遗产的范围涉及工业码头、工业建筑、工业社区等,还包含传统工业领域遗存,如采矿业、制造业、手工业、加工业等。我国的工业遗产主要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近现代化进程中遗留下的各类工业遗存,大多以城市中的工厂、铁路、港口为主,相互关联,形成工业遗产带[3]。

1.2 大连商港工业遗产历史脉络及价值特点

大连商港整体由5个子港区组成,分别为大港港区、黑嘴子港区、香炉礁港区、甘井子港区、寺儿沟港区。大连商港自1898年沙俄强占大连开始规划建设起,至今120多年,大连城市建设的源头、历史发展的脉络都可以从大连商港留存的工业遗产中得以体现。

从大连商港工业遗产的历史阶段来区分,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俄国初占时期(1898~1905年)、日本殖民时期(1905~1945年)、中苏共管时期(1945~1951年)和新中国计划经济时期(1951~1978年)。前两个阶段属于沙俄初占和日本占领的殖民时期,殖民者本着打造远东不冻自由港,长期控制中国东北地区,掠夺东北资源的目的,经过高标准规划、设计、施工,大连商港成为当时东北地区第一大港和仅次于上海港的中国对外贸易第二大港。

第一阶段的沙俄初占时期,现存留下来的工业遗产有东部大港区内的两座凸堤码头及之间的顺岸码头。第二阶段的日本殖民时期,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存留工业遗产更为丰富,有东部大港的港口规划设施、新建寺儿沟码头、甘井子煤码头等,是大连商港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第四阶段两个时期,大连商港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体现在1974~1976年大连新港的规划建设,大窑湾、小窑湾的港口建设,使大连百年老港向西拓展,为大连市现代化港口布局及演变奠定了基础[4],至此,大连商港的概念已经变得模糊。

1.3 大连商港工业遗产现状

大连商港工业遗产作为大连市的工业遗产组成部分,原貌保存较为完整,在2008年大连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中首次被认定为“工业遗产”。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连商港各子港区已经有不同的变化:黑嘴子港区地块根据城市规划已经转变土地使用性质为居住类用地,计划建设住宅社区与配套综合体项目,香炉礁港区区域转变为国防事业建设职能,寺儿沟港区偏重于成品油运输职能,这3处子港区工业遗产所剩无几。

大连商港工业遗产集中分布在大港港区和甘井子港区,拟加以保护的大部分设施、设备处于这两个子港区内,为俄占初期和日本殖民时期的工业遗产。其中大港港区位于大连市中山区,周边区域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土地使用强度及建筑密度较高,与港湾广场、人民路相距较近,属于城市建成区的繁华区域,大港港区工业遗产包括“4座突堤码头,三座顺岸码头,防波堤,港池东口南北灯桩、15号库、22号库、20号库、物资仓库、客运站、港湾大桥等[4]”。甘井子港区位于大连市甘井子区,老大连人称工兴路以南为“老甘井子”,老甘井子城区与中山区相比较,土地使用强度及建筑密度较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太完善,城区风貌略显衰败,属于城市建成区的旧区,位于其中的甘井子港区工业遗产包括“栈桥、防波堤、电力机车、贮煤场等”(图1)。

图1 大连商港现存港口工业遗产位置平面图

目前,上述港口工业遗产设施部分处于正常使用状态,部分建筑物因港口功能调整而改变了使用用途,如15库的转型等,而那些未被评定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被列入“三普”名录的港口工业遗产在此轮港口功能布局调整和城市新型商务区建设中消失殆尽。

1.4 大连商港功能布局调整趋势

自2005年开始,大连商港的功能布局随着城市的发展更新而发生了较大变化。大港港区规划定位为东港商务区的一部分,转型发展金融、商贸和旅游等城市职能。大港港区的老港区功能保留部分滚装客运、城域物流和规划建设邮轮游艇码头,其他港口功能随着大连市城市“西拓北进”“退二进三”战略布局要求,均向北部的大连湾港区、大窑湾港区等港区转移(图2)。

图2 大连商港功能布局调整趋势图

甘井子港区主要功能由日殖民时期的煤炭资源运输、掠夺的功能转化为小规模的粮食运输功能,其他功能基本停滞。

在大连市“西拓北进”战略体系中,城市级的市政配套设施——海底隧道快速路将以大港港区、甘井子港区两港区为起止点。在上述背景下,此2处子港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如何适应城市发展战略要求,如何适应城市功能调整,如何与市政设施布局相协调,均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2 保护与再利用建议

大港港区处于城市开发成熟地段,用地性质转换受资本影响大,其中的老港区因为保留了部分客运码头功能,能够体现现代化都市风貌特征,是大连的城市形象的代表,对其应尽量保存现有港区风貌,传承大连城市文脉,可以明确定位此部分港区以保护为主。

黑嘴子港区原有功能基本停滞,港区现存工业遗产所剩无几,保护价值不大,且土地性质已经转换为居住用地类别,未来可以预计将形成封闭式住区空间,形成土地置换,可以明确定位此部分港区为转型再利用发展模式。

甘井子港区原有功能尚有部分运行,使用频率及经济效益很低,港区周边用地衰败,旧工业用地的杂乱风貌特征明显,但优势在于土地功能置换阻碍较小,能够提供较大规模的可开发用地,但港区内现存较多工业遗产,尤其是煤栈桥工业设施的保护价值很大,可以依据工业遗产价值判定,明确定位此部分港区为保护与转型再利用模式结合。

2.1 大连商港“湾区”发展国际化定位,岸线协调规划

2.1.1 国际化定位

依据城市“退二进三”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大连商港各子港区的区位位置,依托城市建成区的环境条件,形成整体性的“湾区”,成为大连城市未来发展的关键节点。

国际上许多知名的城市,利用湾区型节点给区域的经济建设带来无法估量的益处,如香港作为国际化都市,维多利亚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带动了香港的经济和旅游业发展;如青岛海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世界最美海湾"机构于2007年认定为世界最美海湾之一,提高了青岛城市的知名度,为城市快速发展提供契机。大港港区、甘井子港区工业遗产分布在大连商港“湾区”沿岸,毗邻城市建成区,自然资源融合历史、人文资源,是打造大连商港“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1.2 岸线协调规划

与香港、青岛或其他知名的国际化城市相比较,目前的大连商港“湾区”沿岸用地碎片化特点明显,土地使用强度较低,各区域整体联系度薄弱,住宅开发项目比比皆是,作为曾经的“北方明珠”,大连这座滨海港口城市的独特风貌及百年历史文化脉络传承逐渐消失(图3)。

图3 从甘井子港区看大港港区现状风貌

因此,提出建议,大连商港“湾区”海岸线用地整体应定位明确,杜绝无序开发,杜绝碎片化开发模式;湾区用地属性参差不齐,天际线、轮廓线混乱,湾区用地的整理应符合国际化定位的要求,需要在统筹规划的引导下,有目的按时序进行开发,建议岸线采取高端国际化定位、统筹协调规划的原则。

2.2 港城融合,港区转型再利用提升“老甘井子区”城区生活品质

从宏观层面来看,甘井子港区作为转型再利用的区域,应为国际化定位发挥重要节点作用,遵从上位规划,符合大连市城市“西拓北进”战略要求,建议体现在大连市总体规划等战略规划内容中。

从中观层面来看,应以提升甘井子港区所处的“老甘井子区”城区生活品质为原则,甘井子港区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才具有生命力与可操作性。从城区需要什么样的港区角度思考,决定甘井子港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与功能转变;从港区服务于所处城区角度思考,调研分析城区区域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分布与配套,决定港区的具体功能落实,最终形成港区完善城区服务设施,城区发展支持港区转型,互相支持、互相带动的模式。

中观层面尚需引入城乡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技术手段,并结合城市设计形成规范性条文,以港区的整体及各地块为对象,提出各项规定性指标与引导性指标的具体要求。其中,与城市设计相关的引导性指标,如控制天际线方面,首先考虑城市自然山体和人造建筑轮廓的协调;在建设方面,控制向海湾递减建筑高度,靠近滨海亲水区域部分应该以低层为主。指导性指标还应限定用地范围之内的建筑限高和建筑间距,比如限定临海区建筑高度在15米左右,把高层建筑控制在外围地带,中间建筑高度逐步升高,形成层次,实现海景共享,提升湾区品质。另外在引导性原则里,要保证海滨景观亲水区要对城市开放,保证其公共属性,为广大市民提供良好的休闲体验。

从微观层面来看,关注甘井子港区内工业遗产设施、设备具体保护与再利用具体方式。如港区工业遗产适应新需求,赋予新功能,建设工业遗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区,建设依托工业遗产形成的滨海开放型游憩空间。

2.3 工业遗产具体保护与再利用的具体措施

根据宏观层面与中观层面的综合要求,如服务于城区层次的游憩公园功能,赋予国际化定位的博物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旅游等功能,以甘井子港区煤栈桥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为例提出具体措施建议。

2.3.1 现状分析

如图4,从左到右各组成部分依次为现代式粮仓建筑、两架现代式运粮通道及一架运煤通道工业遗产设施、煤栈桥工业遗产设施组成。其中,煤栈桥工业遗产设施历经百年沧桑,跨越日本殖民时期至新中国改革开放时期,已经被列为大连市不可移动文物。整体现状呈现不同时期不同功能,但又和谐共存的特征。

图4 甘井子港区栈桥工业遗产

2.3.2 具体建议

此区域的改造旨在体现“时空演变”,将不同时代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原地再利用,按功能重组的方式构建修旧如故的场所特征。可将现代粮仓建筑改造为数字化博物馆建筑功能;三架通道改造为通向栈桥的人流通道,新旧结合,亲身体验时空演变下的场所感受;将港区场地内的运煤电力机车重新放置在栈桥上,赋予具体的功能,吸引参观者停留并可观赏“湾区”景色;建造多组人物雕塑等环境设施小品,遵照修旧如故的原则,构筑并还原历史劳作场景,铭记这座城市曾经的历史。既对原有的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激活滨海亲水区,又引入文化休闲娱乐功能,使得工业遗产的更新再利用与城区群众文化生活相匹配,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同时保障了工业遗产的生命力。

3 小结

大连的起点,因港而兴;大连的未来,港城共荣。这座城市的起源与发展都离不开港口,而港口也见证了城市的荣辱兴衰。因此,港口工业遗产是这座城市最为宝贵的历史文物,也是这座城市最具有代表性的标志物件,做好港口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是相关专业人员的光荣职责,每一个大连人都应该积极参与,从保护历史文物开始,建设城市的未来。

猜你喜欢
港区湾区遗产
湾区一起潮:时代中国深耕湾区22载 与湾区共成长
擎动湾区制高点,耦合前海价值圈!
李万雄:湾区引擎,空港之芯
广州南拓 发现湾区新机遇
遗产怎么分
人大常委会审议“港区国安法”草案
千万遗产
关于建立港口危险品一体化管理体系的探索
广州港集装箱码头运输格局研究
湖北省水运口岸即将新增5个对外开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