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补白板块及其学习策略

2020-09-01 12:37
教育观察 2020年19期
关键词:随文初中语文课文

田 靓

(湖南科技大学,湖南湘潭,411201)

自国家统一使用统编本语文教材以来,统编本便成了学者争相研究的对象。统编本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曾说道:“初中每个单元都有一两块补白,努力联系课文和教学实际,用比较浅易和生动的语言来介绍语法修辞等语文知识。”之后,补白便引起了师生的广泛关注,如何高效地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由此,探讨和分析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补白板块,对实现有效的语文课堂是十分必要的。

一、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补白内容的类型及其作用

补白作为语文教材中的一部分由来已久,而经过温儒敏先生对补白概念的延伸,补白越来越成为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补白,简而言之,在统编本语文教材中就是语文知识,它广泛存在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之中,其具体类型如表1所示。

表1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补白的类型

由表1可知,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阅读课文后的补白类型主要有三大类:语言知识类、修辞知识类和文化知识类。语法类补白详细介绍了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语言知识,修辞类补白则是具体阐释了比喻、比拟等修辞知识。文化知识类补白大多是与选篇有关的背景介绍、资料说明以及中国古代的文学常识。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的补白内容设置的情况来看,课文后补白的设置完全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裴斯泰洛齐认为,语言教学最基本的要素是词,并且认为语言教学中应该先是词的教学,之后才是语言教学。[1]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的课后补白设置也正符合这一规律,例如,七年级上册的语法类补白全部是介绍语素、词素以及词语等。到七年级下册时,语言类补白已经加入短语,在八年级时则加入句子以及句子的语气与成分等要素。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单句与复句的设置把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单句引向复句,开始讨论递进复句、承接复句等高级句型。这样由词到词语、由词语到句子再到复句,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满足学生的学习预期以及学生认知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模式。

随着对语文学科更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温儒敏先生认为,统编本语文教科书重视语文核心素养,重建语文知识体系是其创新点之一。通过语文知识体系的构建,学生掌握了必要的知识点,获得了语文能力的训练,进而培养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中,课后补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构建语文知识体系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样的安排可以使教材在知识体系建构中更加合理地传授语文知识,设置基本的能力训练能使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更为突出,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二、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补白内容的特点分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语文课程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学习好其他的课程打好基础。[2]因此,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补白内容的设置也一直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主,选取合适的内容素材。对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补白内容进行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陈述性知识和课文示例、练习相结合,二是三维目标相结合,三是自主学习和教师传授、社会实践相结合。

(一)陈述性知识和课文示例、练习结合

陈述性知识也称描述性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阅读板块中的补白内容大部分是陈述性知识。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春》的课后补白内容是比喻,详细介绍了明喻、暗喻和借喻的区别;第三单元第十一课《论语十二章》的课后补白具体介绍了同义词,而第四单元第十五课则具体介绍了反义词。这一系列的补白内容主要是陈述性知识,直接说明这些知识的性质、特征和状态,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但是,课后补白并没有单纯地进行陈述性知识的罗列,而是通过与课文示例与练习结合的方式向学生展现。例如,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邓稼先》的课后补白在介绍副词的用法时就结合了课文示例。除此之外,这些知识还与课后练习紧密结合。例如,上述《春》的课后补白内容是介绍比喻及其用法,而在这一课的课后练习中就提出要学生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这样看来,这些陈述性知识通过和课文示例以及课后练习的结合,多方面呈现选文,达到完善体系的效果。

(二)三维目标之间的紧密相连

课程标准曾在课程目标部分提出了“三维目标”这个概念,具体是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而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补白内容中,三维目标的彼此结合也是其突出的特色。例如,九年级下册《变色龙》一课的课后补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央党校2012年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的讲话》。习总书记在引用了一则故事之后强调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只有在那些愿意听真话、能够听真话的人面前,才敢于讲真话,愿意讲真话,乐于讲真话……”意在鼓励人们要愿意和敢于说真话。这些补白内容的设置并没有给学生带来强烈的道德选择问题,但它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接受了关于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内容,让学生尽量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样一来,补白内容不仅涉及语法、修辞等知识的学习,也有语文方法的指导,还有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引导,真正实现三维目标的设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自主学习和教师传授、社会实践相贯通

补白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关键性材料。[3]例如,《春》课后的补白是比喻,还详细介绍了明喻、暗喻和借喻的区别。朱自清的《春》广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所以,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介绍比喻的相关知识之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帮助学生获得了知识。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阅读与理解,根据自身的同化和顺应机制从补白中获得一部分的知识,构建对课文的初步理解。统编本语文教材中写作板块、综合性学习板块中的补白大多都聚焦于课外,增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使学生从书本走向生活,放眼课外,富有生活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当讲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提高自身语文学科素养,而且使教师能够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水平。

三、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补白内容学习策略分析

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补白内容除了具有完善教材体系、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能力等优点外,还具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等潜在价值。因此,如何实现其价值效果的最大化也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通过随文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语文知识。袁晓霞在《统整单元整体教学,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无限生长》中提到,单元整体教学是对逐篇课文分析的传统教学方法的有力反驳,使语文教学变得更加富有弹性,不仅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学生语文学习的无限生长。[4]由此可见,随文学习和整体学习成为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补白实现其价值的最主要的两大方法策略。

(一)随文学习,引发思考

语文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具体的语境,离不开语文实践,这就决定了随文学习的必然性。简而言之,随文学习就是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教师通过完善教学过程进行随文学习,从而引发学生思考。教师在课前适时进行补白内容的讲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藤野先生》的课后补白内容是《许寿裳谈鲁迅“弃医从文”》。补白内容中提到,许寿裳和鲁迅经常讨论三个问题:一是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是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是它的病根何在?从这篇补白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对中国国民性的思考以及他弃医从文的原因。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对该内容进行适当的点播与讲解,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巧妙地过渡到课文内容上。

(二)整体学习,整体感受

整体学习是指在语文学习中采取的一种单元集体学习的理念和意识,即以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学习的方式。我们在进行补白内容的学习时要进行整体性学习。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补白内容是介绍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而这一单元的导读内容是“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所以,第一课的课后练习就是“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第二课的课后练习内容就设置了“体会句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等题目。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整体性原则,通过将补白内容与单元导读、课后练习有机结合,让学生进行整体性学习,形成整体性感受。在学生通过整体性学习方式进行复习时,教师可以减少对知识的机械式记诵,转变为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在对单元内容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进行二次梳理,在对课文掌握的基础上对补白内容运用变换,学生在复习时将单元主题与课文和补白内容结合起来,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结语

补白是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补白作为独立的板块被陈列出来自然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根据补白板块在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随文学习和整体学习是学习补白内容极其重要的两种方法。除此之外,处理好教师对补白内容的教学与学生对补白内容的自主学习也是学好补白的重要方法之一。只有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师教好补白内容,学生学好补白内容,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课堂良性循环。

猜你喜欢
随文初中语文课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背课文的小偷
让随文练笔回归语言本位
随文仿写:由读到写的有效迁移
随文练写,汇滴成河
随文活色 练笔生香——小学语文随文练笔实践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