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型课堂的教学路径探索

2020-09-02 07:16林雅萍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探索教学策略

林雅萍

【摘   要】以任务驱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已越来越为教师所关注。具体可从任务的“设计”“驱动”和“挖掘”三个方面切入,通过“设计为先,提供平台”“过程驱动,策略引导”“深入挖掘,一通百通”三条教学策略,对任务驱动型数学课堂的教学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教学策略;探索;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以“任务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師为主导”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以下将结合日常教学实际,谈谈任务驱动型课堂的教学路径。

一、设计为先,提供平台

(一)内藏知识,强化分析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把所学的知识点巧妙地隐藏在任务中,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探索,最终获取知识。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体积”问题解决教学片段

这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体积”中的例7(如图1)。

师:请看这个瓶子,它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瓶子的容积无法直接计算。怎样计算才能得出它的容积呢?请同学们结合下面的任务独立尝试解决。

任务一:仔细观察这两个图,圈出体积相等的各个部分。

任务二:能不能利用两个相等的体积,算出瓶子的容积?

学生带着任务独立解决,之后全班交流。

生:通过两幅图的对比(如图2),可以找到两个深灰色部分体积相等,两个浅灰色部分的体积也相等。

生:左边的蓝色部分用右边的蓝色部分代替,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生:瓶子的容积=水的体积+无水部分的体积。

生:把瓶子转化为一个圆柱(如图3)。

生:这两种方法可以用乘法分配律统一起来。

生:解决这道题目的关键是找到体积相等的两部分,把不规则图形替换成规则图形。

师:谁需要被替换?替换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生:形状变了,体积没有变。

师小结:我们利用体积不变的特性,通过替换,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

【设计意图】

课中任务为学生指明了解题的方向——转化。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渔”。任务驱动型的数学课堂,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可用以下框图表示。

(二)恰当操作,引发思考

在任务驱动型课堂中,任务是课堂的核心,也是知识的载体,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学习知识,所以任务应该是可操作的。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6000多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人,做出了圆的木轮,这是世界上的第一个轮子;4000多年前,人们把圆的木轮固定在木架上,做出了最初的车子;现在汽车驰骋世界各地,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为什么不把车轮做成椭圆、正方形的?车轴为什么要穿过圆心?今天让我们带着两个任务走进“圆的世界”。

任务一:用圆规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思考圆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圆的位置由什么确定。

任务二:探究车轮做成圆形的原因。做成椭圆或正方形为什么不好?车轴装在圆心的原因又是什么?(画图解释)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

生:改变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才能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圆的大小与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有关。

生:圆规针尖所在位置是圆心,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

师课件演示并小结:半径确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

生:一个圆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生:在同一个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二分之一。

师: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请同学上台画图解释。

生:把车轮做成圆形,人在车里是平稳的。

生: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都相等。

生:车轮若是椭圆的话,人坐在车里会颠簸。因为椭圆中心到地面的距离不相等。

生:车轮若是正方形的话,会更颠簸,并且摩擦力也大。

师小结:远古时期的人类就认识了圆的特征,知道了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的半径相等,对圆的利用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设计意图】

任务一,旨在通过具体操作,让学生认识到改变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即半径,才能画出大小不同的圆。通过实际的画图,学生能切身感悟到,圆就是到定点等于固定长度的所有点组成的一个图形,这时学生对圆的概念的认识是具体的、丰满的。学生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有同心圆和非同心圆,方便理解圆心的变动引起圆位置的变动。任务二,旨在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感知圆的本质特征。圆心到平坦地面每一点的距离都等于半径,所以当车轴装在圆心,人坐在车里才会平稳。这样的任务促进了学生的深度思考。

(三)丰富层次,缓坡难易

任务表达要精练,易于学生理解。任务要由易到难,有层次性。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负数的认识”教学片段

找负数—画负数—说负数—解释负数,教师出示的任务逐步深入。

(可以画图) 任务二:把负数画出来 三 展示所画的负数,说说你对这个负数的理解 任务三:把负数说出来

四 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这些不可能的事会变成可能我每天上学要走-800米

我们班某同学的身高是-3厘米 任务四:解释不可思议的负数

教师展示学生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的作业,让学生观察分析。

生:我在电梯按键上找到了“-1”。

生:在天气预报中找到了负数,北京的温度是“-5oC”。

生:我在存折上找了“-200”元,表示取出200元。“+200元”表示存进200元,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反。

师:看了这三个同学的作业,你有什么想说的?

生:负数和正数表示的意义相反。

生:-1层就是地下一层,把地面看作0。

生:-5和5到0的距离相等。

……

师小结:负数和正数表示的意义相反;0是分界点;在数轴上,离0越远的正数越大,离0越远的负数越小。

【设计意图】

通过四个层层深入的任务,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一,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激活学生经验。任务二,让学生在“画”负数的过程中充分感受负数的特点。任务三,让学生在说负数的过程中感知分界点、意义相反的两个量。任务四,从理解走向应用。任务反馈要注重策略,先小组成员上台介绍求解过程及采用的方法,再由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和补充,教师则通过追问、点拨引导、讲解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指导。

二、过程驱动,策略引导

明确了任务之后,教师要适时引导,以确保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轴对称”时,教师在引导过程中设计了三个任务。

(一)导在关键处,明悟特征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及其对称轴,教师可设计这样的任务:把长方形ABCD放入方格图中。

任务一:

(1)画出其中一条对称轴。

(2)找出点A的对称点。

(3)连一连A点和它的对称点,找找连线和对称轴的关系。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然后全班汇报。

教师把学生的汇报梳理并板书:

看——轴对称图形——对折完全重合

找——对称点 对称轴

对称点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数——对称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

【反思】

任务给学生指明了方向,避免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走弯路。为了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教师在关键处“导”,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称点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二)导在疑惑处,拔节生长

学生的疑惑处需要教师适时导入。错例的引入,让学生明白只有画准对称点,才能画对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任务二:

(1)补全这个轴对称图形(见下图)。

(2)说说你补全的方法。

师:动手之前先想一想补全后这个轴对称图形会是什么图形。

(教师先展示对的,然后出示错例)

师:这个同学错在哪里?他为什么错了?什么很重要?找谁的对称点?

(学生上台圈出错误的地方)

生:对称点找错了,所以图形就错了。

师生小结:找——每条线段的端点

定——利用对称规律定对称点

连——依次连接对称点

【反思】

任務指引正确的学习方向,错例分析推动数学的学习。在学生获得画轴对称图形的方法后,教师通过错例分析,在关键处、易错处追问,引发学生关注。

(三)导在延伸处,辨析对比

在教学中,尤其在练习拓展处,如果教师能设计学生容易混淆的对比性练习,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在疑惑处及时追问,能将数学学习有效延伸。

任务三:

(1)判断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2)画出轴对称图形中的一条对称轴。

学生完成之后,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知识验证对称轴和对称点的连线是不是垂直。

师:为什么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反思】

学生常会认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也是轴对称图形,因为它有两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折后肯定能重叠。课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用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一般的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不是轴对称图形,因为所谓的“对称点”连线与对称轴不垂直。教师对学生不完全理解的内容要深入追问,对学生意见不统一的内容要组织讨论,在学生启而不发时要进行讲解。

三、深入挖掘,举一反三

教学中,教师要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一)沟通联系,连点成线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教学片段

师:圆是一个曲线图形,同学们能不能用几个相同的图形拼成一个近似的圆?

出示任务:探索用若干个相同的图形拼成一个近似的圆。

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并按顺序排好。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当等腰三角形越来越多的时候,正多边形就越来越接近圆。

【反思】

这一任务的设计旨在让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事物的规律,发现图形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一任务还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学生想到细细的、瘦瘦的等腰三角形能拼成一个近似的圆,当三角形无限的瘦细时就是一个圆了。

(二)整合内容,并线成网

六年级下册总复习时,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整个小学阶段的知识梳理成知识网,探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案例】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图形复习”教学片段

任务一:把小学阶段学习过的点、线、面、体整理在一张图上。

任务二:把小学阶段学习过的所有图形面积公式整理在一张图上。

【反思】

任务式复习首先需要学生自己整理,把知识按一定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大多数学生的作品是不完整的。通过师生交流,学生能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图,最后形成相对完整的图。这样的复习,沟通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学生获得了整体化、系统化的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任务驱动型的课堂,与教师直接讲授,学生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学习效果也就不一样,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参考文献:

[1]虞怡玲.深度学习之“问题”整合观——由“问”及“思”深度学习的实践探究[J].小学数学教育,2019(7-8).

[2]黎淑华.用活教材,让深度学习有效发生——以“分一分(一)”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育,2019(7-8).

[3]孙政.任务驱动式教学,让课堂变得“不一样”[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6(10).

[4]林模忠.精准追问,铸就深度学习[J].小学数学教育,2019(10).

[5]武维民.整体把握小学数学教学的思考[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9(7-8).

(浙江省温岭市方城小学   317500)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探索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电子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应用服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任务驱动, 启发学生自学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