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新闻联播》节目样态以及变化原因

2020-09-03 02:16王梓苹
传媒论坛 2020年15期
关键词:新闻联播变迁新媒体

王梓苹

摘 要:《新闻联播》是新闻风向标,具有权威性,其新闻产品始终是传统主流媒体的安身之本,是官方话语发布的平台、主流价值观的代表,因此,它的变革要根据时代发展变化、技术水平变化、受众意识变化及时对自身进行调整创新。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生态发生了巨大变革。一方面,新兴的自媒体与短视频平台正在争夺受众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传统主流媒体话语权也逐渐式微。因此,为适应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央视《新闻联播》在节目样态上做了一些改变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本论文试图从《新闻联播》节目样态上发生变化的原因入手。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联播;变迁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5-00-02

《新闻联播》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原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品牌栏目,节目宗旨是“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传播天下大事”。同时,节目是发布官方新闻的重要平台,自1978年1月1日播出到现在始终保持着严肃正统的节目样态。如今,伴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媒介产业的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1]。为更好地适应新的发展趋势,近年来,央视《新闻联播》在节目样态上做了一些改变尝试,而这些变化都是在当今融媒体时代下,新闻节目为适应时代、社会的发展而做出的进步。

一、寻根溯源

(一)《新闻联播》栏目定位

1958年9月2日北京电视台(后更名为中央电视台)《电视新闻》正式开播,1978年1月1日,《电视新闻》更名为《新闻联播》,正式与观众见面。当初,在《电视新闻》开办前,中央广播事业局就为其作了如下定位:尽可能反映当前国家和人民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2]。而这,也成为《新闻联播》一直以来的节目定位。

到今天为止,《新闻联播》依旧是我国收视率最高和知名度最高的电视栏目,中央政府通过节目来发布新闻,传达政令,介绍新成就、新发明、新创造、宣传各地涌现的先进人物和创造的新进经验,报道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重大新闻事件[3],普通民众通过收看节目来了解国内外大事小情。

40余年的时间里,《新闻联播》凭借其鲜明的节目形态以及其明确的节目定位,在观众朋友们心里形成了一定的“固化形象”——严肃、严谨、权威、高端。但作为新闻节目中的“老大哥”,《新闻联播》并没有囿于陈规,跟随着时代和社会的步伐,一起进步,一起转变,与时俱进,观众对于《新闻联播》的评价也开始逐渐变得丰富多彩。

(二)《新闻联播》内容设置

每晚7点的《新闻联播》已有自己固定的内容设置:国内时政新闻、财经新闻、民生新闻、国内国际联播快讯。国内时政新闻大多是国家大政方针的发布、国家领导人的出访行动、国内重要政治活动、当下的国内整体综合情况;民生新闻报道一些先进的人或先进的事迹、结合当下热点关注各地市的现状;国内外联播快讯主要涉及一些热点新闻,国内多为一些科技、农业等报道,题材较为轻松,内容简短。国际联播快讯多为在外国的一些近期热点事件,涵盖范围广,内容多样。

(三)《新闻联播》节目形式

1.内容编排顺序

《新闻联播》形成了高度程式化的编排风格。从播出顺序来看,依次为时政报道、常规报道、国内简讯、国际简讯[4]。

2.画面表现形式

《新闻联播》自开播以来,不断在片头和画面构图上进行改变创新。

2002年4月15日至今为第九版片头,背景为蓝绿双色极光,动画效果延续了第八版。这一版片头是迄今为止《新闻联播》使用的时间最长的一版片头[5],目前已经有将近18年的时间。

《新闻联播》的电视画面比例方面,主持人的镜头为16∶9,而在新闻的报道画面比例为4∶3[6]。《新闻联播》的画面构图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构图简洁明了,在报道新闻时,没有过多的长镜头,画面简洁,将新闻事件和画面进行简练、概括后进行提炼出最有助于表达中心思想的内容。二画面主体突出,播读节目开头、结尾、导语串联时,都保证了只有两位主播或一位主播一位记者出现在画面中,保证了主体对象处于视觉优势地位。三画面具有表现力和造型美,每天主播出镜时,都有不同的造型设计,避免了观众的视觉审美疲劳。同时,配音小片在拍摄时,也很注意构图和镜头的设计,画面注意构图和色彩的搭配,再加上后期的配音和剪辑,可以优化受众的视听感官体验。

3.播出形式

1996年1月1日,《新聞联播》由录播形式改为现场直播,但是播放的新闻配音小片依旧是在前期已配好音,直播时直接播放。

4.主持形式

自1987年开始,《新闻联播》的主播由一位转变为两位。两位主播采用坐播的形式,主要负责节目开头、中间串联和结尾部分。以微笑式播报、点头呼应方式为主。

5.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主要为严肃、庄重、大气为主,因此也形成了所谓的“联播体”。但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大众开始质疑其播报风格,认为应该播说结合。

6.演播室设计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和大众审美的不断提升。《新闻联播》的演播室背景也在与时俱进。

1995年8月1日,《新闻联播》更换了新的演播室,同时,背景变为了长城,地球的图像;1998年8月2日,更换到背景为世界地图的新演播室;2014年至今,都在LED技术采用高分辨率屏幕。同时在主播的身后,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央视的新闻编辑部。

二、《新闻联播》发生变化的原因

(一)来自新媒体的冲击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单一、传播手段单一、内容大同小异,较为老套,多年来没有多大的创新变化。而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它更加高效便捷,渠道多样,呈现内容多元化,互动性强,是一个更加新颖的传播媒体,带给受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元化的信息。

特别是随着抖音直播、微博直播、快手直播的兴起,网红博主带货、明星直播好货推荐等,打开了受众与自己感兴趣的人、事之间的大门,直播中的博主们各有特色、个性,语言更加多样化,风格也各不相同,直播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在这样一个丰富的新媒体时代下,老套的传播方式和一成不变的内容早已无法吸引现在主要的受众群体。

(二)固化的节目形式、风格

《新闻联播》的节目内容每晚播出的先后次序已固定,按照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国内联播快讯、国际联播快讯的顺序,多年未有改变。

新闻主播的话语样式也多为庄重的联播体,与观众的距离较远,不亲切、不活泼、不灵动,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而且语势节奏有些刻板。加上新闻内容的说教性,往往显得与人相去甚远,长时间观看下来,会让人对这种“联播体”产生审美疲劳,没有吸引力。

(三)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

一方面,受众的需求和追求在不断变化,大多数人对高高在上的传播是不感兴趣的,过于老套的节目风格、节目内容、播报样态是没办法吸引年轻群体的,当今年轻的受众群体在新技术、新潮流的影响下,接触到的内容更加广泛,对收视的内容也有了更多的要求。

另一方面,随着各类新兴的社交媒体的迅速崛起,人们获取新闻的首选渠道开始由电视变为社交媒体平台。社交媒体作为强势新闻传播渠道已成为当今中国媒体生态的基本特征。

为了适应渠道转换和用户迁移引发的业态变革,主流媒体近年来纷纷进驻网络用户集散地。目前绝大多数主流媒体都入驻了微博、微信公众平台、今日头条、抖音、快手等主要社交媒体平台,希望通过丰富内容展示形式,把信息流产品延伸至网络新闻、短视频等领域,并开发相关生活服务小程序,努力打通连接用户的最后一公里。

三、结论

媒介融合的过程中,传统主流媒体应充分发挥其影响力、号召力和公信力,与新媒体相结合,利用主播、平台和媒体的多方联动,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不断进行创新。

就央视《新闻联播》而言,它是新闻风向标,具有权威性,其新闻产品始终是传统主流媒体的安身之本,是官方话语发布的平台、主流价值观的代表,因此,它的变革要根据时代发展变化、技术水平变化、受众意识变化及時对自身进行调整创新。

参考文献:

[1]杨健文.浅析我国媒介融合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J].新闻研究导刊,2017,000(014):77.

[2]艾红红.《新闻联播》研究[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3]杨伟光.《新闻联播》20年[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常江.结构变迁与功能转化——解读《新闻联播》改版[J].现代传播,2012,034(006):82-86.

[5][6]https://baike.baidu.com/item/新闻联播/162594?fr=aladdin.

猜你喜欢
新闻联播变迁新媒体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新闻联播》元旦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