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校本化策略

2020-09-06 14:12舒春霞
写真地理 2020年21期
关键词:衢州校本学科

舒春霞

摘 要: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2016》明确指出“地理教育的育人价值在于,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积极面对并有能力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种种环境问题。”实现这样育人价值的关键是引导年轻人积极行动,并在行动中活跃起来,关注、欣赏这个世界,对其面临的各种问题承担责任。而积极行动的意识和能力,需要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实践训练提高。这是全球地理教育的关注点。

关键词: 地理实践;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21-0249-01

1 选取培养途径具体、操作性强的校本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资源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和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基础。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以及区域认知的培养策略不同的是,地理实践力的培养需要为学生提供“真实情境”,让学生进行观察、调查和考察等活动。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前,选取能够充分体现学科素养,且培养途径具体、操作性强的教学资源尤为重要。

我们开展过的天文观测活动有:校内天文望远镜基本操作培训;衢州市天文学会在市民公园开展的“中秋观月”天文科普活动;校外举口村的追星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学习天文知识的兴趣,推进了我校天文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学生仰望星空打开了窗户。

在地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结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突出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地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和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习得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选择主题选择地点进行探究。如在我校的暑期社会调查实践活动中,有诸多学生选择研究与地理相关的课题如《衢州七十年来商圈的变化与转移》、《衢江的综合治理与开发》、《江郎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等,都取得了较不错的成果。

2 开设《地理野外考察》选修课,加强对地理实践力方法的指导

野外考察活动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野外考察需要学生深入复杂、真实的自然环境,对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较高。且由于安全问题等限制因素,野外考察活动的次数有限。故我校开设了《地理野外考察》选修课,为野外考察教学活动提供的可行性依据,同时有利于学生自主选题、自主设计野外考察活动。教学内容包括常见地貌的辨析、野外考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体考察基地的考察指南、衢州地理环境简介等。

從地质上看,乌石山是衢州最年轻的山,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2800万年前抬升的山,少受风化侵蚀,山势陡峻,可谓“峻山”。乌石山地质资源独特丰富,有喜山运动、高频幅褶皱、构造地质、变形带、燕山剡庐系、古生物化石、一山两金等。我们规划了古驿道-石门临风-高山海滩-福慧寺-唐银杏-巨石匝城的考察路线。学生通过考察填写以下报告单并思考:乌石山周边的植被类型;采集点 1(山脚处)与采集点 2(山顶)两处岩石的异同;对岩石的风化差异的认识;推测乌石山的形成过程;如何开发保护地质遗迹;提出你通过考察发现的新问题并尝试着解决。

3 开展研学活动,促进 “ 地理+ ” 跨学科融合学习

学科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新时期教师的必备素质和教学的努力方向,唯有坚持学科融合,我们的教学才有真正的突破,并实现新的生长和跨越,唯有这种教学才能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路径,培养出创新人才。当前国家提倡研学活动,研学即综合,即学科融合。地理学科内容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决定了地理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关键的思维方法和能力,这是其他学科没有的,故在研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应肩负其更为重要的责任。

以笔者与我校语文、历史等学科老师共同规划设计的《江山市地质地貌与古镇文化研究》主题研学活动为例,该活动涉及的学科和对应和知识点有:地理:三大类岩石成因及特点;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旅游景观的主要欣赏方法;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聚落的形成与发展;交通与区域发展;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历史人文:地域文化的兴衰及原因;清代建筑风格;方言的形成与演变;历史重大事件及交通变迁;儒家文化与日常生活。

4 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支撑,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2017 年版)》中的一大亮点即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地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能够帮助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教学环境,能够弥补当前学生难走出校园的不足。

以《GIS 地图制作》一课为例。授课教师提前采集学生家庭地址经纬度数据、衢州城区小学经纬度数据、衢州行政区域数据,课堂上利用极海云线上 GIS 软件制作“班级学生分布图”、“学生人数分段设色专题地图”呈现数据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泰森多边形”、“缓冲区”模型分析衢州城区小学布局合理性和规划学区分布。通过体验这样的操作过程,实现地理信息的可视化,将枯燥乏味的数字通过模型表达为丰满、直观的统计图,将抽象的原理转变成形象的、符合学生认知习惯的形式,通过制作虚拟场景演示教学重难以掌握的内容,不仅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满足他们的情感体验,还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5 关注学生实践成果,设计 “ 注重发展 ” 的校本课程评价方式

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和培养地理实践力的重要保障。在构建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评价体系时,应落实“建立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的基本理念,注重发展性评价,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的表现。

遵循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力求全面反映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发展状况。活动实施过程中,通过观察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方面的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活动结束后,要有撰写考察、调查报告与课堂汇报交流的终结性评价。其中过程性评价从评价时间看,是对若干个重要时间节点的表现作出及时评价;从评价性质看,则以定量评价为主、定性评价为辅;例如,在每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教师和学生先采用评价量表对各小组及成员的表现进行量化评分,并记录各小组的主要研宄成果;在最后的课堂汇报交流环节,教师再根据各小组的汇报表现和之前记录的过程性表现给出各小组的定性评语和小组成员的定量评分。终结性评价一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评价依据主要包括考察报告、调查报告、自制模具等相关研宄成果,以及课堂汇报交流的表现等。此外,学生的研宄成果可借助学校网站、校本课程、地理橱窗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公开展出。

猜你喜欢
衢州校本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衢州烂柯山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铁拳剿劣 亮剑斩污 衢州环保坚决打好护水保卫战
衢州治超亮剑
衢州某大桥V型刚构挂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