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比赛中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2020-09-08 10:27常渊博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敌意篮球比赛

常渊博

1 前言

篮球运动因其对抗性和挑战性能够锻炼人的坚强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目前在我国的各大院校广为开展。然而因其竞争性和对抗性所引起的比赛中的攻击行为也出现很多,违反了开展篮球比赛的初衷。

通过问卷调查得知,球场上的攻击性行为在我校的篮球比赛中广泛存在。队员在比赛中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概率很高,直接影响了篮球比赛及篮球训练在学校的良好开展,而且极大地影响了学校稳定和睦的气氛。本文通过查阅前人研究资料对体院的攻击性行为做出分析,从而制定出制止攻击性行为的方法,为体育教学及日常组织的篮球比赛提供方法和依据。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专业学生及经常参加篮球比赛的学生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对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专业学生及经常参加篮球比赛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200份问卷,回收188份,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98%。

2.2.2 文献资料法

通过知网、万方期刊、各大体育学院学报获取文献资料。

2.2.3 访谈法

通过对学校举办比赛中发生过攻击性行为的20名同学进行访谈,了解同学当时场上的心理变化,为理论分析收集数据。

2.2.4 数据统计法

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整理,特别运用重要性指标数和因素分析对数理进行处理,为分析提供客观依据。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表1可知,在200人的调查对象中,56人得分最低,属轻度攻击潜质的人群;124人得分居中,属中度攻击潜质的人群;20人的得分最高,属高度攻击潜质人群。由此可见,在篮球比赛中,绝大多数的队员属于中等攻击潜质的人群,在比赛中的隐患很大,容易发生攻击性事件。

表1 山西师大篮球运动员调查问卷得分统计情况

通过查阅篮球比赛记录及走访学生了解得知在2018—2019学年中所举办的所有篮球比赛中,发生过攻击性事件的比赛场次为11场,涉及人数为94人,采用敌意性的身体攻击的有16人,比例为17%;多数的人群采用的攻击性行为则是辱骂和工具性攻击,比例占到87.5%;只有2人采用了赛后报复的方法。由此可知大多数队员在比赛中并没有恶意性的报复心理,只是为了比赛的顺利和赢得比赛的胜利。如:有的队员在比赛中故意使用小动作造成对方主力队员的受伤,从而使对方主力队员下场,是本队队员更好地赢得比赛。

3.1 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3.1.1 敌意性攻击

是由发动攻击者的愤怒情绪所产生的,具有攻击他人的目的和使他人受害的攻击性行为。发动攻击的人对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后果是很清楚的,如用身体去攻击他人,具有报复性的,是有意给对方造成身体损伤。而此时,比赛的初衷已经不是发动攻击的人所在意的了。通过表2可知队员在场上发生敌意性的身体攻击的比例较少约占17%,通过问卷的第三项及第四项可知,通常引起这种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是:将场外的愤怒情绪带到了场上的比赛中,这类运动员在场上时,比赛已经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了,他们在场上比赛是为了更好地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表2 攻击方式的调查

3.1.2 工具性攻击

指由于比赛前制定了不同的目标,为了完成目标,在特定的情况下,由某种行为所引发的攻击性行为。虽然工具性攻击也具有攻击目的,但与敌意性攻击有所不同,工具性攻击是通过攻击来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球员在发动攻击的同时,球员心理上没有愤怒情绪,如,在篮球场上,运球时用肘击对方,只是想顺利完成动作或过人,并不是想让对方受伤。通过对问卷的第五项及第八项的分析及访谈方法可知采用工具性攻击的人占发生过攻击性行为的人绝大多数,比例基本达到42.5%左右,这种队员没有敌意性攻击,只是为了完成比赛获取的比赛胜利而采取手段。

表3 篮球运动员的攻击频率调查

3.1.3 特质性攻击和状态性攻击

特质性攻击指的是个体本身具有很强的攻击性的性格特征,并经常发生攻击性行为。状态性攻击属于暂时的攻击性状态,只是通过环境的突然改变而引起的,不同于特质性攻击。在调查问卷中,第1、2、6、7项属于特质性攻击与状态性攻击的调查,通过分析整理可知:特质性攻击比例占总数的23%,该类调查对象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具有暴躁的性格,时常与别人发生攻击性行为;而77%的调查对象在场上只是状态性攻击,攻击行为只是一时的。

3.2 男女运动员在场上攻击性行为的不同

通过表4得知女生在球场上时通常采用辱骂或暗中使小动作等行为来表现攻击性,比例达到93.8%,通过访谈得知在场上发生直接的身体性攻击几乎没有,20人中只有一人发身体攻击,而且并没有像男生那样的斗殴,而仅仅是推搡而已。由此可见女性运动员较男性运动员攻击性有很大的不同,比男性运动员低很多。

表4 女性队员发生攻击性行为的表达方式

在这里,我们将从直接攻击行为、间接攻击行为2个方面进行分析性别的差异。

3.2.1 男性的直接发动攻击行为高于女性。从小时候开始,男性的攻击性行为就高于女性。可以参考1974年麦克比和杰克林所写的《性别差异心理学》。

3.2.2 女性的间接攻击行为高于男性。一般我们所说的攻击性行为大多指的是通过外显的行为所表达的,如用肢体直接去攻击对方或是谩骂,这些都是明显的行为,如果将女性间的微妙行为也概括的话,这种行为会大大增加。比如一个团队会排斥一名新队员的加入等。

比较表2及表4可知,而在攻击行为的方式上,两性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男性较喜欢使用直接的身体攻击,而女性则喜欢采用言语形式的攻击,且伴随着女性的成长,她们将更多地采用间接的攻击方式。

3.3 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表5 篮球比赛的数据统计(因数据缺失,只统计有打架斗殴事件的比赛)

在表6中可以看出有高攻击潜质的队员,在场上时往往会将生活中的种种不愉快心情带到场上,在场上发泄,从而引起攻击性行为。这种队员在发生敌意性攻击的20个人中比例占到了50%,由此可知在引发的原因中,个人的内部因素是引起发生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表6 20名运动员攻击性行为产生原因

3.3.1 个人内部原因

3.3.1.1 唤醒

在运动比赛中,唤醒水平较高的运动状态下,容易发生敌意性攻击行为。

3.3.1.2 内疚感

在比赛中,由于自己的失误对比赛造成了影响,引发队友对自己的不满,这种内疚感又会使人增加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概率。

3.3.1.3 人格特征

人格的特征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攻击性行为。高精神质者个性特征表现为孤独、不关心他人、缺乏情感和同情心、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好进攻、对人抱敌意、残酷、固执、倔强、喜欢寻衅搅扰、干奇特事情,有不顾危险的倾向,提示高精神质是攻击行为学生的个性特征之一。

3.3.2 个体外部原因

环境的温度:目前研究前沿有两种观点,一是温度与攻击性行为成正比关系,即温度越高,攻击性越大。二是认为温度与攻击性的关系为曲线关系,即温度越低或温度越高时,认得攻击性都很低,只有在合适的温度才能激发认得攻击性行为。

噪音:大的噪声容易引起运动员的兴奋性水平的升高没从而增加发生攻击性为的可能性。

拥挤的人群:观众人数的增多会增加运动员的心理压力,如此时运动员心里有敌对情绪,很有可能诱发攻击性行为对受害者的意图的感知:如果运动员主观上感觉到对方想要伤害自己时,运动会倾向于“以牙还牙”,会主动采取攻击性行为,如果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很强,他们会把场上合理的冲撞理解为别人对他的攻击。

比赛的结构:起主要影响因素的是两队在场上的比分差距或场外的联赛排名,以及参赛队伍双方的队伍级别。

从表六中可以看出个人外部的因素观众、天气、场地等引起队员攻击行为的概率相对较小。从而可以得出个人内部原因对于引起攻击性行为明显高于个人的外部原因,起到主导作用的是个人的性格特征及唤醒水平。

3.4 如何降低场上攻击性行为产生概率

3.4.1 降低运动员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3.4.1.1 对于能力优秀的队员在比赛中梳理良好的榜样,学会控制自己。要让其他注意到优秀队员没有攻击性行为。

3.1.4.2 对于违反规定的队员给予记过处分或扣发毕业证,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在制度上对队员形成约束。

3.1.4.3 老师在平时的上课训练中应强调不要发生攻击性行为,并要教会队员在发生时应如何让处置。

3.1.4.4 鼓励参赛的双方多进行交流。如在平时的生活中多组织队员与其他队员切磋,从而产生友谊,避免比赛时的攻击性事件。

3.1.4.5 老师与队员都要提升文化修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

3.4.2 降低观众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在发生攻击性行为的20个人中虽然没有因为场外观众因素引起的攻击性事件,但通过查阅资料及观看视频,在大型比赛中因为观众的因素所引起的攻击性事件也有不少,所以也应受到重视。密切关注潜在闹事者,查出后驱逐出场或不予进场。在比赛中,因绝大多数的比赛中观众都是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喜欢在球场边上喧闹及起哄,大大影响了场上队员的情绪,从而增加了场上发生攻击性行为的概率。所以在比赛中如果有起哄的观众,裁判可以将其请出场。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攻击性行为在我院篮球比赛中广泛存在,个人内部的因素是引起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

4.1.2 运动员在场上主要采用的是工具性攻击,并不是敌意性攻击。其出发点是为了比赛的胜利。

4.1.3 男女运动员在场上的攻击性行为不同。主要表现为内显行为和外显行为。

4.1.4 对于降低方法可以从场内和场外着手;场内又分为运动员和教练,场外为观众。主要着手点应放在运动员自身。

4.2 建议

4.2.1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发生攻击性行为的运动员就行严厉处罚,从而威慑运动员,使运动员形成自律。

4.2.2 老师在教导学生的同时注意传授学生策略和技巧,通过技巧来取得比赛的胜利,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攻击性行为。

4.2.3 在比赛中裁判注意场边的观众,对于喜欢滋事、起哄的观众可将其驱走。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敌意篮球比赛
篮球比赛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为何有人动辄大打出手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杭州市高校大学生三对三篮球比赛的开展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短暂相逢?
如何应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攻击行为
从弗兰肯斯坦的个体内心冲突看敌意的消极属性
那些美国议员内心深处的“敌意”
跟踪导练(二)(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