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疫情和重大自然灾害与全球粮食危机

2020-09-09 02:04张利晨王延庆乔晓晖
黑龙江粮食 2020年3期
关键词:粮食农业

□ 张利晨 王延庆 乔晓晖

(黑龙江省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内容提要:粮食安全问题永远不会过时。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全球经济下行背景下,开年后全球就进入了紧急状态,先是澳大利亚山火从2019年9月起持续燃烧了5个月才得以控制,接着菲律宾塔尔火山喷发、美国流感爆发、东非和南亚遭遇严重蝗灾,然后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全球暴发,相关粮食出口国采取禁止或限制粮食出口政策,多重因素叠加,再次敲响了全球粮食危机警钟。我国粮食生产尽管实现了历史性的“十六连丰”,但仍未改变紧平衡的基本格局。同时,内部既有自然灾害、耕地退化的老问题,也有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的新困扰;外部更有美国战略上遏制中国发展的威胁,战术上以粮食为武器搞垮中国的妄想,以及全球粮食市场的动荡。这些因素都时刻提醒我们要绷紧粮食安全的弦。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拥有较好的农业资源禀赋,粮食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同时也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每年产出全国1/4的商品粮,是名副其实的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新时期,黑龙江省能否扛稳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事关全局,事关长远。

一、全球粮食安全正面临一场“大考”

(一)目前全球粮食供求形势整体相对宽裕稍有结余,但区域不平衡,两极分化严重,世界粮食安全状况并不乐观。

全世界现有耕地15.6亿公顷,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和水稻三种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占世界谷物产量的80%以上。世界各国生产的粮食,绝大部分用于国内消费,贸易只占产量的14%左右。

北美洲、南美洲、前苏联12国资源禀赋好、人均耕地多、规模化经营、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粮食产大于需,是世界粮食主要出口地区;非洲、东南亚、欧盟28国产不足需,则是世界粮食主要进口地区。

2013/2014年度、2014/2015年度和2016/2017年度,世界粮食结余保持较高水平,保持在1亿吨以上。但近两年,世界粮食结余出现大幅下滑,全球粮食供需已呈现逐步紧平衡态势。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南亚、东亚地区粮食需求持续较快增长,这些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增长总体较慢,产需存在缺口,粮食安全形势严峻。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发展中国家自给率将从2015年的92%下降至2035年的90.4%,发达国家将从114%上升至117%。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东亚地区粮食自给率状况会进一步恶化。

尽管各主要出口国掌握着粮食资源,但实际上国际大粮商控制着全球粮食贸易量的80%。世界粮食贸易的高集中度和准垄断特征,使得主要出口国和国际粮商解决世界粮食不安全问题的动力不足。在现有世界粮食分配体系下,贸易无法解决粮食供给的区域平衡问题,也无法有效应对世界粮食安全问题。

(二)疫情和自然灾害“推波助澜”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剧增,粮食价格异动,粮食安全面临重大隐忧。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持续走软,复苏乏力,而今年的火灾、火山喷发、蝗灾等更是雪上加霜,新冠疫情则直接按下了“暂停键”。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现在的利率已经是零利率或是负利率,除了采用非常规的量化宽松外已经没有多少其他货币政策手段可用,政府财政积累的负债率也已经很高,财政政策的空间很小,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出现经济衰退已经是必然。根据摩根大通银行发布的预测,全年美国的增长率可能下滑到-1.8%,欧元区可能下滑到-3.4%,日本可能下滑到-1.3%。随着疫情的不断恶化,新的预测越来越悲观,美国圣路易斯联储主席詹姆斯﹒布拉德认为美国第二季度的失业率可能达到30%,GDP可能下降50%,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陷入像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已经是大概率事件。

经济步入下行周期,财富缩水,加上疫情和自然灾害,一些国家开始收紧粮食出口,一些国家抬高出口价格,粮食正在成为国际战略物资。全球粮价呈现总体上涨趋势,美国、欧洲小麦期货价格不断刷新记录,俄罗斯小麦价格已经高于石油价格;全球第二大谷物出口国泰国,大米报价连续六周上涨,创下近7年新高;阿根廷提议将大豆、豆粕和豆油的出口税率从目前的30%提高到33%。

(三)全球疫情不断升级,粮食主产国受到重大影响,严重威胁全球粮食安全。

疫情在中国得以控制的时候,境外疫情开始大暴发。截止3月29日,全球共有186个国家(地区)发现确诊病例,确诊人数已经超过64万。疫情不仅传播范围广、突防能力超强、致死率高,而且可能持续时间较长,只有采取相当极端的封城、封国措施才有可能阻止。这样的措施虽然立竿见影,但短期对经济的杀伤力也是非常强的,副作用极大。

为了防止疫情蔓延,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宣布关闭城市和关闭边境,全球贸易活动显著下降。由于疫情和封城导致的恐慌,已经造成美欧日许多城市超市里面的食品被抢购一空。世界各地民众囤积粮食与日用品,还有多个国家的政府启动了粮食库存计划,以保障国家的粮食供应充足。全球第一大稻米出口国印度和第三大稻米出口国越南,已相继暂停各种形式的大米出口。吉尔吉斯斯坦禁止6个月内出口11种商品,主要是粮食与食品。主要小麦输出国哈萨克斯坦已禁止小麦、胡萝卜、糖和马铃薯等产品的出口。俄罗斯植物油联盟已经要求对葵花籽限制出口,全球第1大棕榈油出口国马来西亚放缓棕榈油出口。与此同时,伊拉克粮食供不应求,该国已宣布需要进口百万吨小麦和25万吨大米。此外,作为主要的大米和小麦进口国,菲律宾和印尼供应只能维持到6月份。

疫情在一些农业大国蔓延的时候正值耕作之时,农资的供应能力、物流的通畅性、农资的配送问题凸显,农产品种植数量和质量都将受到影响,粮食供给将进一步减少。美国和加拿大是全球粮食的重要产地,两国粮食产量分别列全球第二和第十,约占全球总产量的29%。令人担忧的是华盛顿州与温哥华毗邻,华盛顿州的疫情传播到温哥华的可能性非常大。如美洲疫情扩散,对全球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将构成重大威胁。

值得注意的是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南部,这些深处南半球的地方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现在是初秋时分,其后气温将会逐渐变冷。这对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扩散比较有利,防疫的压力将变得更加巨大。

(四)近来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粮食减产,加重了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担忧。

2019年的高温天气,催生了澳大利亚大火。持续5个多月的大火,蔓延1400多公里的海岸线,过火面积超过1000万公顷,烧毁大量农场、牧场、果园、菜地,给当地农业和畜牧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澳州是世界第四大农产品出口国,但今年的粮食产量数据极有可能严重下滑,粮食减产数据大概在7%左右。大火造成了短期的大气污染、食物短缺、水源污染等问题,导致牛羊加快出栏,后期生态恢复也给澳洲畜牧业提出了挑战。

始于东非的沙漠蝗虫已将非洲之角的植被破坏殆尽,南亚数百万公顷的植被被吞噬,无数良田颗粒无收。印度和巴基斯坦,预计有0.7亿吨小麦产量损失,叠加两国小麦上年度结转库存0.25亿吨,则两国受蝗灾影响需求净增0.4~0.5亿吨。水稻是印度种植面积最大的主粮,占全球产量超过20%,若按照30%受损程度估计,将造成印度水稻近1680万吨的损失。印度食糖产量全球第一,本榨季全球食糖供需面临约600~700万吨的缺口。

草地贪夜蛾源发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去年首次入侵我国,发生区域主要在西南和华南,见虫面积1600万亩左右,经过全力防控,危害区域控制在云南、广西等局部地区,实际危害面积在240万亩左右,虫害地区产量损失控制在5%以内,但草地贪夜蛾需要长期防治,可以说是继年初疫情后,对中国又一大挑战。

NLRP2炎症小体是由Minkiewicz等[31]在2012年发现的,可以被ATP所激活,并促进炎性caspase-1及IL-1β的加工。其在不同组织中和不同疾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需进一步研究。

2020年初全球各地爆发的气候灾害,或多或少也与气候变暖有关。干旱加上天灾人祸,使得全球农业畜牧业渔业都将受到影响,全球粮食减产已成事实。2019年以来的高温天气,让有些国家爆发了旱灾,阿根廷大豆减产,朝鲜粮食歉收,就连一直风调雨顺的美国也开始闹旱灾,美国农业部预测2019~2020年度玉米、小麦将分别减产12%和11%。由于天气条件不佳,乌克兰2020年的粮食和粮用豆类作物产量将减少逾10%,减产770万吨,其中当季冬小麦收成产量将比去年少12.5%。

二、粮食安全问题从未过时

粮食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热点问题,对于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

(一)自然灾害严重威胁粮食安全

201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报告称: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每年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包括气候相关事件几乎增加了一倍。气候变暖的不可逆和极端气候产生频率的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危机和粮食短缺的风险。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赵广才说,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频发的国家,常年农作物的平均受灾面积是7亿多亩,成灾面积是4亿亩,绝收面积1亿亩,因灾损失粮食每年在一千亿斤左右。

(二)耕地退化敲响粮食安全警钟

我国粮食增产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化肥、农药,导致土壤中有机质不断减少,耕地地力后劲不足,土壤养分失衡,生态功能变差,污染日趋加剧。我国拥用全球7%的耕地,但化肥使用量却占全球总量的35%,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倍,农民为了提高产量盲目施肥的现象比较常见。全球农业生产每年使用约350万吨的农药,中国约占全球总量的50%,每公顷耕地农药使用量为10.3千克,约为美国的4.7倍。耕地成为许多污染物的最终受体,超过了土壤环境容量,近年来粮食重金属污染事件屡见报端。全国土壤重金属点位超标率达19.4%,其中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8%和1.4%。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耕地地力严重透支,特别是以肥沃黑土著称的东北地区,虽仅开发了70多年,但其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已比开垦之初下降了3个百分点,目前为3%左右。

(三)“新三农”问题给粮食安全带来隐忧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立国的国家,大国小农是中国农业的基本面。根据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为3.14亿人,大致占到了农村人口的52%,其中:年龄36~54岁占47.3%,年龄55岁及以上占33.6%;男性占52.5%,女性占47.5%。伴随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加上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农村的发展出现了若干制约瓶颈,其中尤以“新三农”问题即“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最为突出。因此,不少人对中国农村的未来发展深表忧虑,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未来农村将消逝,农业将衰落,农民将消失。尽管我们从社会进步的角度认为,化解“新三农”问题只是时间问题,未来新农村、新农业和新农民终将会在中国经济建设中绽放新的光彩,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新三农”问题非常突出并将长期存在,对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以及城乡一体化产生不利影响,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隐忧。

(四)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战略从未改变

早在新中国诞生之初,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就放言:“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1974年,第一次世界粮食会议在罗马召开,一些“专家”做出了恍若世界末日的预测:由于人多地少等原因,中国绝无可能养活10亿人口。1994年,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前所长莱斯特﹒布朗在《谁来养活中国》一文中再次提出:“中国因为耕地不断减少和水资源短缺而导致粮食不能自给,对粮食的需求将会超出全世界所有粮食出口国的出口能力,进而将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随着我国改革开发以来40余年的高速发展,中美关系进入“新阶段”,美国把中国视为假想敌并试图全面遏制。2018年,美国单方挑起中美“贸易战”。2019年,美国出台了国防授权法案,进一步试探我国的战略底线。未来在科技、军事、经济等遏制手段达不到目的的情况下,不排除美国发动比“贸易战”更残酷的“粮食战争”。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近几年出口量每年都超过了1亿吨,约占全球粮食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其中以大豆和玉米为主。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粮食进口国,一旦美国发动“粮食战争”,我国粮食安全将承受巨大压力。

三、黑龙江如何突出“压舱石”重要性?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拥有较好的农业资源禀赋,全省耕地面积约2.39亿亩,占全国耕地资源的10%左右,2019年粮食产量7878万吨,豆类产量647万吨,均稳居全国首位,同时黑龙江省也是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每年产出全国1/4的商品粮,是名副其实的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新时期,黑龙江省能否扛稳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重任,事关全局,事关长远。但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农业“政府的手”力量强大,“市场的手”疲软;以及除了央企北大荒集团,黑龙江没有省级龙头企业;科技、金融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

(一)“两手抓”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二)打造农业领域“双航母”

黑龙江北大荒集团总公司,经过70多年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农业领域的一艘“航母”。黑龙江省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是黑龙江省政府正在打造的另一艘“航母”,企业聚焦垦区之外全省涉农涉粮产业,正在成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先行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排头兵。黑龙江通过打造农业领域“双航母”,完成对全省农业资源的全面整合,进而带动全省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拉动全省农业提档升级,助力黑龙江农业强省战略。

(三)让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良种推广。种业是农业的“芯片”,只有种业安全有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才能稳固。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是45%,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要继续挖掘良种潜力,为农业稳产保供提供支撑。良种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在品种选育上取得新突破,培育更多区域性、个性化品种,从源头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这也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要抢抓科技革命机遇,统筹利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抢占世界种业创新制高点,打造国际种业龙头,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

良法推广。良田是基础,良法是保证。大力推广良种良法,不断提高农业种植水平。坚持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探索保护性耕作,坚持免耕深松、黑土层保护、秸秆还田和休耕轮作制度,提高耕地质量。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推动现代农业向“数字农业”升级转型。不断拓展“数字农业”应用范围,以此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

农业“三减”。推进农业减化肥、化学农药和化学除草剂的“三减”行动,争当全国现代生态农业发展排头兵,推动中华大粮仓变成全国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深入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和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健全从田间到餐桌的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复制推广绿色食品生产成功模式,培育更多叫得响、信得过的绿色食品知名品牌。实行精准施肥。推广使用环保剂型农药和生物药剂。

(四)让农业插上资本的“翅膀”

引入资本要素助力农业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往往要求金融资本和农业对接更加紧密。深入推进农产品期货、期权市场建设,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利用期货、期权管理市场风险,稳步扩大“保险+期货”试点,探索“订单农业+保险+期货(权)”试点。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上市、再融资、发行债券、并购重组等方式进行融资,助推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2019年初,黑龙江省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引进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国家级贫困县海伦市开展“期货+保险”模式试点152.96万亩,覆盖当地大豆种植面积的60%,涉及农户23748户、农民55264人,其中全市3883个种植大豆的贫困户全部享受政策。而在2019年,海伦市是涝灾、风灾、雹灾、冻灾等灾情较多之年,由于实行“期货+保险”模式,确保了种植户收入不减,尤其是确保了贫困户收入不减,巩固了海伦市脱贫攻坚成果,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这也是全国最大的一单“保险+期货”试点,为推动黑龙江省农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样板。

猜你喜欢
粮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2021年3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21年6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
2021年4月国有粮食企业粮食购销量初步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