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2020-09-10 07:22王永生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7期
关键词:预设历史教学

王永生

摘要: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指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堂是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的主要阵地。预设和生成是一堂课的两翼。教育过程需要有效预设,也需要精彩生成。每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反思,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课堂教学才能别开生面,成为精彩灵动的课堂。

关键词:历史教学 预设 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一堂课的两翼,两者缺一不可。没有预设或生成的课都是无效的课堂。它们是一堂课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既有矛盾性,又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统一为一个整体。

一、尊重历史,有效预设

教学活动是预设与生成的共同产物。一节高效的课离不开预设,没有预设的课堂将成为无舵之舟,无法到达知识的彼岸。科学合理的预设为课堂指明方向,确保课堂有序、有效推进。生成虽然具有不可预期性,但它是以预设为基础,生成是有效预设下的生成。要做到有效预设,就要认真研读课标,本着尊重学生、尊重历史的态度,对待课程资源,设计教学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不断涌现。很多教師上课一味求新、求异、求热闹,脱离历史教学实际需要;混淆了影视作品与真实历史,将很多“戏说历史”的影视剧当作课程资源,在历史课堂播放,对学生产生误导。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史料实证,就是通过严格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展现历史的真实性。历史不是影视鉴赏课,更不是小说赏析,离开了真实就谈不上历史。因此,教师提供的史料一定要客观、真实、严谨,容不得“虚构”“戏说”。

二、立足目标,精准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既说明了预设的重要性,也体现了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导向作用。好的预设首先要立足学生的学情,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原点。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每个人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各不相同。因此,课前要了解学生情况,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情况,然后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尽量少出现无效环节。好的预设要围绕切实可行的目标,这如同摘桃子,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才具有可操作性。不然表面看上去“高大上”,对于实际教学只是“水中月”“镜中花”,毫无实际意义可言。其次,目标要具体,有导向性。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新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制定“小而精”的目标。长篇大论、言之无物不是教学目标,无法发挥真正的引导作用。再次,要制定真正的“三维”目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忽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倾向。目标要三个维度缺一不可,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最后,目标一经确定,整堂课的预设都要围绕它来展开,不能随意率性而为。

三、围绕活动,巧妙预设

如果把一堂课比喻成一个有灵性的人,那么知识是骨架,活动就是血肉。如果一堂课仅是知识的罗列,那就如同一具白骨,毫无美感可言。课堂需要活动的衔接,如同骨架需要血肉的填充。在课前,教师要以课标为依据,把握课堂的整体线索,围绕主线设计课堂活动,注重让学生感受学习历史的过程。例如,在讲《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笔者设计了让学生当导游,参观工业革命成果展,先后参观纺织展厅、动力展厅、交通展厅,并让学生讲解工业革命的进程。学生身份改变了,走进了历史之中,变成了课堂的主人。讲完新课后,笔者设计了写参观感言的作业。学生各抒己见,谈了对工业革命的看法,完成了情感的升华。

四、注意留白,精彩生成

中国画注重“留白”,不会将整张画纸画得满满当当,如果都画满了,它就不是画作,而只能被称为涂鸦。通过留白,给人留下想象空间,产生“此处无花胜有花”的效果。课堂也强调“留白”。如果整堂课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忙得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了,这样的课很难被称为一节好课。教师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放飞自己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精彩生成。

五、注重引导,促进生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曾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堂上会出现一个个小小的“意外”,但如果教师能进行巧妙引导,它有可能成为引发学生思考、促进课堂生成的一粒火种。

有一次在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课时,笔者出示了一首描写红军井冈山生活的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来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暖暖和和入梦乡。”笔者提出“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的问题。很多学生发言积极踊跃,其中一位学生提道:“红军吃得饱、睡得好,生活得很好!”很显然,学生的回答背离了主题。但是笔者没有急于把学生拉到正确答案上来,而是进行了引导:“从歌谣中可以看出,红军吃的是什么?睡的又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回到材料,然后回答:“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睡的是稻草。”“对于如此艰苦的条件,红军的态度是怎样的?这体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新时代的我们该如何学习这种精神?”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学生既掌握了历史基础知识,也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家国情怀得到了培养。

六、体验历史,促进生成

“生活即教育”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这一思想更加注重生活对教育的作用和影响。而历史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体验历史。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也强调,“要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打造中小学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爱国主义、优秀传统文化等教育基地和各类公共文化设施与自然资源的重要育人作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除了课堂学习之外,应该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进博物馆等社会实践基地,体会历史,进行创造性学习,从而促进课堂生成。

很多学生在参观博物馆的时候,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这是因为他们没有目标和知识储备。因此,在参观体验之前,教师也应首先进行预设,对所要参观的博物馆内容进行充分备课。教师应制作参观手册,对博物馆馆藏文物的历史背景等进行介绍,使学生在有思想和知识铺垫的情况下,有的放矢地参观。

除了体验历史外,历史教学还应促进生成。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师可以在充分预设的前提下,以我国五大传统节日为线索,开展专题讲座、亲子互动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清明节可以组织学生探究清明的来源,体验清明的习俗,吟咏清明的诗词,参加缅怀先烈等体验活动,在参与中帮助学生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学生在走进历史、体验历史的过程中,实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

总之,教育是艺术,教育过程需要有效预设,也需要精彩生成。每一位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善于反思,才能更好地把握预设和生成这两把利刃,使历史教学变成一汪活水,焕发无限生机。

猜你喜欢
预设历史教学
使用RAW预设调整你的照片
网购广告语中的汉俄语用预设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