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一年级书法教学的内容与方式

2020-09-10 07:22吴樾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书体书法教学课堂实践

【摘要】以汉字为载体的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也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书法随汉字的产生而产生,汉字始,书法始。低年级的书法课堂教学是书法启蒙教育的主阵地,通过硬笔书法教学与软笔书法教学兼顾的课程实施,在重视培养学生汉字书写实用能力的同时,渗透美感教育,达到从小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提升文化品质的目标。

【关键词】低年级;书法教学;书体;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J292.1【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3-0031-04

【作者简介】吴樾,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北京师范大学常州附属学校(江苏常州,213000)教师,二级教师。

(一)一年级学生学习软笔书法的可行性

翻阅很多系统书法教材之后不难发现,在低年段主要推行的是硬笔书法教学,例如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书法练习指导》中,有配套一年级语文课文的硬笔字练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法练习指导》中,一、二年级为硬笔字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同样以硬笔为主。

而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小学一年级阶段已经尝试了软笔书法教学,内容选取的是汉隶《曹全碑》,虽然与常用书法教材沒有保持一致性,但是实践证明,在一年级学生中全面开展软笔书法教学同样是切实可行的,尤其对于一些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来说,成果也是显而易见的。软笔书法强调用笔,从一年级学生的作业中不难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具备用毛笔书写的能力,并且在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后,既能保持书写的稳定性,又能初步掌握提按、使转等用笔的方法。

(二)一年级软笔书法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瓶颈

尽管经过努力,教学成果已是初见成效,但是在这一年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呈现出许多问题值得反思与推敲。

1.书体的概念。

当笔者在课堂上教授隶书中最具特征的“波横”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这个横的收笔要翘起来?”“老师,你教的横和语文老师教的横不一样。”笔者试图借助图形来讲解隶书中“蚕头燕尾”的特征,但是学生年龄偏小,欠缺对书体的认识,强行植入“蚕头雁尾”的概念有些不合时宜。对于书法五体的认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对于教师来说,上课遇到学生这样的提问,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2.用笔技巧。

毛笔书写需要有相应的提按动作,但是很多一年级的学生始终无法掌握在行笔过程中提与按的协调;除此之外,正书往往要求中锋行笔,尽管用图示、演示等方法向学生反复说明了中锋的概念,但是笔者通过课堂练习观察,仍然发现很多学生是侧锋,最直接的原因是错误的执笔方式造成的,虽说“执笔无定法”,但经过实践,最直接有效的解决方法还是改变他们硬笔执笔的习惯,强调“笔朝天”。由于书写工具的特殊性,关于提按和中锋这两种用笔技巧,在硬笔的书写当中是被弱化的。

3.基本笔画。

这里以“撇”画为例,楷书与隶书的撇画在形态和用笔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楷书撇画的收笔要求学生轻提出尖,隶书撇画收笔较为圆润,学生在两种书体的切换中,往往会混淆,因此这也是软笔书法选择隶书的瓶颈所在。

4.繁体字的识别。

一年级的学生根据不同的学前教育情况,他们在识字量上呈现出不同的水平,普遍识字不太多,简单的独体字能够读出字音了解字义,但是对于复杂结构的字来说,容易混淆。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例字“计”和“是”,这两个字的简体楷书形态,大多数学生是认识的,但是,当笔者呈现《曹全碑》中的这两个例字时,学生却遇到了识别困难。再说一说“是”,如果是以简体楷书呈现,大多数学生都能认出这个字,但是,当笔者在课堂上出示这个例字后,学生的识别竟然是五花八门,最多的情况是与玩具的“具”相混淆。

(三)软笔书法教学不应与语文课程中的硬笔写字教学相脱节

语文课中的硬笔写字教学为楷书,而软笔书法课中为隶书,书体上的差异、书写工具的差异导致二者在字形、用笔等方面都相去甚远,事实上,硬笔书法与软笔书法是学校书法课程体系的两个分支,理想的状态是二者形成互补,一脉相承,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形成对立,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带来负担,学生忙于在两种书体中切换而忽略了书写重难点的把握,教师则忙于指出两种书体的不同却忽略了本该重视的用笔、结构等问题,教学效率大大降低。综上所述,软笔书法教学虽然可以在一年级学生中开展,但却不能与语文课的硬笔书法教学相脱节。

(一)可以把写字与书法当成一回事

从书法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可以把写字与书法当成一回事。在书法的产生过程中,人们始终是把书写的实用性作为第一准则,而等到书法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们发现很多时候书写的内容被忽略了,书写的美感则被更多的关注与追求。有“天下第二行书”美誉的颜真卿《祭侄文稿》,当笔者第一眼看到这篇歪歪扭扭、涂涂改改的文字后也在怀疑,这看似杂乱无章的书法,凭什么成了历代文人津津乐道的“天下第二行书”?作者怀着悲愤激昂的心情写下这篇祭文的初衷,并不是要成就一幅多么精致的书法作品,而是通过字里行间的抒发来悼念自己的侄儿颜季明,这只是一篇草稿,但是反复揣摩后会发现,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这篇文稿将书写性发挥到了极致,而后人将其推崇为“天下第二行书”则是整篇章法、墨法所呈现的艺术效果,至于内容,已经在其次了。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写字与书法是可以当成一回事的。

笔者经常在一些文章中看到大量把写字与书法分开讨论的观点,从专业的书法艺术角度来说,笔者对这些观点是非常认同的。但是面对一年级的学生,无论是软笔书法还是硬笔书法,教学目标都是培养学生轻松、流畅地书写出端正的汉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写字与书法艺术分开谈,未必是一件高效的事情。“书法”一词对于学生来说代表着高雅,如果告诉学生写字和书法就是一回事,他们是否会把对待书法的态度转移到写字上来呢?如果可以,笔者相信学生将会以更加端正的态度来对待写字这件事。

(二)硬笔书法与软笔书法在一年级书法教学中所体现的一致性

无论是硬笔书法还是软笔书法,都是学校书法课程的一部分,尽管在书写工具、用笔、汉字繁简以及书体上有所差异,但它们仍在某些层面保持了书法概念的一致性。

首先,二者對于习书的态度是一致的。练习书法,除了要求学生把字写好,还希望能够通过习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耐性与坚毅的品格。郭沫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从低段开始加强写字指导,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这样养成了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若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还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其次,二者对于习书者的书写姿势也都有相应的要求,其中包括正确的执笔姿势与正确的坐姿或站姿,端正的书写姿势是写好字的前提条件。一年级正是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阶段,如果此时能在硬笔和软笔书法的教学过程中,反复纠正、反复鼓励学生的书写姿势,引导他们理解“身正则字正”的概念,对学生将来的身心健康发展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在硬笔书法与软笔书法之间架起一座“友谊桥梁”

语文课中的硬笔写字教学与软笔书法教学不能相脱节,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找共同点,架起“桥梁”并打造学习的通道。所谓的共同点,是指大量临摹古代的经典碑帖,这不仅仅针对软笔书法,临帖的功夫同样适用于硬笔书法。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曾说:“学书不从临古入,必坠恶道”。在首届“全国书法教育教学研讨会”上,常州市的书法教育领衔人卢海洲老师发表了题为《书法教育三要素》的文章,他在发言中明确提出了“技法默契”的概念,也就是选钟繇、王羲之的小楷作为硬笔教材,当然,由于字帖中以繁体为主,不是规范汉字,所以还需要请专家用“二王”的笔法进行改写,这种教材的特点是用笔讲究,结构规范而不失灵动,具体的内容则可以根据语文课本中的生字词进行设定。那么就软笔书法来说,教育部认可的11套书法教材中赵孟頫的《三门记》,与上文所述钟、王二家一脉相承。此外,卢海洲老师还特别推崇智永的《千字文》楷书,因智永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他认为《千字文》楷书的笔意更接近钟繇和王羲之。这样,硬笔与软笔在教学方法上便实现了接轨。软笔书法所教授的内容可以与语文书中的课文生字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了一年级学生字形字音和字义的巩固,另一方面也可以将软笔书法课作为语文课之外的又一拓展方向,二者联系紧密,实现对比教学。当然,具体的实施还需要书法教师的不断探索和尝试,打造属于自己学校的书法校本教材。

“书无百日功”是很多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百日功”对于成年人来说尚且不易,更何况对于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一年级学生。如果没有有效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持之以恒地进行枯燥的书法练习。

(一)形式多样,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书写的过程是枯燥的,“激趣”可以说是每一个一线书法教师都在探讨的话题。

在笔者的书法课堂上,会插入一些学书故事的动画片,比如“王羲之吃墨”“王献之依缸学书”等,当然这只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些小措施,看过之后,学生依旧要回归到枯燥的书写中,所以笔者认为“激趣”工作应该贯穿整个课堂,这就涉及教师教学时的语言,时常能编写或借鉴一些口诀等。一位教师在教授“爱”字的写法时,告诉学生:“爱上面的一撇就像是一片乌云,下面的三点都向内,表示天空下雨的状态。而一个框则表明是一个房子,房子里站着许多好朋友,相亲相爱。所以这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上宽下窄,房子要罩住所有的好朋友。”整个教授的过程就好比在讲故事一般,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好方法。

(二)讲练结合,强调重点难点

在起初的教学中,笔者先示范整个字,然后让学生看完示范后自己写,但发现效果不佳,有的学生甚至忘记了笔顺,更不用说字形结构匀称与否了。于是笔者改变了方法,教师写一笔,学生写一笔,每写一笔之前都先引导学生观察,告诉学生书写时应该注意的要点,然后由学生独自完整的练习,这种效果比前一种方法好很多,但是只能维持一个字的时间,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或者请学生来回忆要点,加深印象。

(三)平台展示,提升学书自信

好表现是一年级学生的共性特征,他们希望通过各种方式展示自己的才能与特长,书法课也不例外,作为教师,应该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正如常州市的书法教育领衔人卢海洲老师所说:“卫生要靠检查,体育要靠竞赛,表演类艺术要靠演出,书法要靠展览”,学生的作品如果能够被展出,则是一种被重视、被认可。

面对小学一年级的书法教学应该教什么以及怎么教的问题,笔者通过对自己近年来书法教育教学工作的反思和梳理,结合众多先进的书法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自己的教学思路在慢慢地清晰,对于写字刚入门的学生来说,把书法和写字尚且当作一回事,并非不可。当然,在教学方式和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时刻关注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不至于在以后的教学中,把学生培养成只会写字而不懂艺术的“匠人”。

猜你喜欢
书体书法教学课堂实践
敦煌汉简书体“重出江湖”
汉代草叶纹镜的铭文研究
论情性
对隶书体势的全面诠释
浅议小学书法教学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浅析龙岗秦简的书风与章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