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围城》中的讽刺艺术

2020-09-10 07:22黄诗羽
今古文创 2020年48期
关键词:讽刺围城语言

【摘要】钱钟书先生的作品在数量上并不占据优势,但在质量上《围城》绝对算得上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最为前列的作品之一。在该小说中,钱钟书先生通过大量讽刺描写,充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例如比喻、用典、词语活用,还包括漫画式的刻画手法,向读者活灵活现地描述了20世纪40年代各类留学生、高校教授、封建遗老以及腐败官僚发生的荒唐故事。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以小说的讽刺手法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关键词】《围城》;讽刺;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8-0004-02

钱钟书先生在进行创作时,主要立足点是以当时时代的黑暗背景作为基础,从而进一步揭露丑陋现实。在该小说中,钱钟书先生运用了许多讽刺手法和讽刺艺术,向读者切实展现了当时的时代黑暗,并且进行了深入的讽刺和抨击。在小说中,钱钟书先生发起了对腐败社会和时代的强烈批判,一时之间在文学界掀起了惊涛骇浪。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前人研究内容作为基础,对其内容进行整合分析,从而进一步论述小说讽刺艺术的巧妙。

一、细节中无处不在的讽刺

《围城》的故事主线是以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经历作为重要内容,从而展现当时的黑暗和生活状态的腐朽。钱钟书先生巧妙地运用讽刺艺术手法,描述出了当时人物所处的社会大背景,同时也为介绍人物性格奠定重要基础。方鸿渐生活在一个面临着改革浪潮的江南小城,在一定程度上为介绍其性格做了铺垫。钱钟书先生在书中曾经描述道:“生平最恨小城市的摩登姑娘,落伍的时髦,乡气的都市化,活像那第一套中国裁缝仿制的西装,把做样子的外国人旧衣服上两方补丁。”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钱钟书先生站在现代都市的摩登角度,对内地小城小镇的风物人情进行批判。小说中,钱钟书先生对大人、小孩、时政等等事物均進行了嘲讽。而对整体行为进行研究后会发现,其细致程度之深足以令人咋舌,这一点即便是在国际小说史中,也颇为罕见。

二、比喻讽刺

比喻手法是在写作过程中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之一,同时也是最能表现作品艺术魅力的方式之一。钱钟书先生在创作《围城》时,同样也运用了大量比喻的手法,让人记忆深刻。而对其来源进行分析后会发现其广泛性较高,在保证读者能够轻松阅读的前提下,钱钟书先生又赋予了其较为深刻的哲学意义,从而使读者在幽默风趣的语言中能够汲取到令人回味的哲理。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一个人的缺点正像猴子的尾巴……并非地位爬高了的新标识。”这段文字是直接对高松年的嘲讽,而其中所运用到的比喻手法也是较为新颖,能够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小说中,钱钟书先生在描写重要人物时,基本都使用了比喻手法。例如描写唐小姐时,在外貌描写过程中,将唐小姐的脸比作水果,应用了新鲜的使人见了忘掉口渴而又觉嘴馋的语句,向观众展现其诱惑性。而画风一转,钱钟书先生又将其比喻为橘皮大鼻子,从而进行深刻讽刺。

三、象征的主题是讽刺

(一)职业生涯的“围城”

在小说中,对整体故事情节进行连接的是主人公对职业的选择和放弃,这是方鸿渐所面临的围城。方鸿渐在海外留学归来,本想大展宏图有一番作为,但实际上却受到自身能力限制,只能不断在职场中挣扎,最后选择在岳父名下的点金银行挂职,成为一名银行职员。方鸿渐在上海挣扎了许久后,一方面和女友发生矛盾,同岳父家彻底闹翻。因此只能选择来到三闾大学就职。但是这一切却没有他想象中的那般顺利,先是从教授一路降职变成了助教,日常工作也是战战兢兢,最终还失去了这份工作。于是他又满怀希望返回上海,却又遭到生活重击。在方鸿渐的生活中,新希望成了他唯一的前进动力,但是他又却时时刻刻在面临着失望,陷入这围城泥沼无法自拔。而除了事业上的失败以外,方鸿渐在婚姻和爱情中也同样被死死围困。

(二)婚姻家庭的“围城”

《围城》文章开头就描述了方鸿渐的生活遭遇,而在现实生活中,婚姻本身就可以算得上是围城。方鸿渐在婚姻家庭这座围城中不断挣扎,反复来回,好像根本无法摆脱婚姻给其带来的影响。

首先是在归国的游轮上,他和鲍小姐发生了一段一夜情,从此也可以看出方鸿渐本人轻浮和放荡的性格。回到上海以后,他又和苏文纨保持着一种似有若无的联系,既不直接拒绝,但又纠缠不休。而面对自己喜欢的唐晓芙,他又没有勇气向其表白。然后,方鸿渐事业受挫,来到重庆任教,同孙柔嘉结识并最终走进婚姻殿堂,按理说,此时方鸿渐应该拥有了幸福的婚姻和爱情。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万事不遂人愿,婆媳关系、妯娌矛盾等问题,导致二人夫妻关系不断恶化,甚至一度闹到要离婚的近况,再次形成围城。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方鸿渐胆小怯懦、优柔寡断、摇摆不定、糊里糊涂、懦弱无能的性格,以及命运的嘲弄,同时,这也决定了方鸿渐一生都会在爱情围城中深陷,永远无法自拔。

(三)人生与社会环境的“围城”

在小说描述中,婚姻和事业都是一座围城,而在某种意义上,人生和社会又何尝不是围城。钱钟书先生通过对方鸿渐的描写,向读者展现了其窘迫的人生境遇,以及理想和现实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中国社会和国情都处于围城状态。而钱钟书先生则深刻地利用这一特性,深刻描绘了人生意义和社会意义的重要性。同时借助象征手法对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进行表述。例如小说中多次提到的“每小时只走慢三分钟”的老式自鸣钟这一类较为常见的生活用品,都是对小说主题的二次升华,暗喻当时社会环境下卑微的人性。

三、《围城》讽刺艺术的特点

(一)讽刺对象:知识界、文化界

《围城》是以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经历作为主要内容,从而进一步揭露讽刺当时知识界和文化界的各种丑态。钱钟书先生在描写过程中使用了大量尖锐的语言,向读者揭示当时知识分子的病态思想。那个时期正值中西方文化剧烈交锋,在这种大前提下,知识分子一方面想要快速融入西方文化,但是又无法彻底摆脱传统封建思想束缚,从而进一步产生了自私、虚伪、迂腐、扭曲的性格。钱钟书先生将知识分子这种表里不一的形象置于纸上,进行严厉的批判。《围城》向读者介绍了一大批出国留学生的生活经历,在他们心中,出国留学并不是为了学习更多知识富强自己的国家,而仅仅只是为了给自己镀金,为自己谋取私利,在小说中这种行为被钱钟书先生所唾弃。

(二)讽刺方式:讽刺和幽默

《围城》所采用的讽刺方法大多是幽默和直接讽刺,并且始终贯穿于整本小说。小说中的讽刺在一定程度上虽然入骨三分,但却并未到达鲜血淋漓的程度。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语言运用上的幽默性。钱钟书先生在运用幽默语言时较为灵活,能够给读者带来较为意外的幽默效果。例如,钱钟书先生在描写妓女笑时,是这样描绘的:“满嘴鲜红的牙根肉,块垒不平像侠客的胸襟”,将牙根、肉和胸襟进行联系,颇有些无厘头的幽默意味。除此之外,小说中还有诸多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内容,作者也会运用天马行空式的比喻手法,以及幽默风趣的语言对社会现象进行揭露。比如钱钟书先生在描写文凭的作用时,将其比作亚当夏娃生下的树叶,從而向观众展示其遮羞布的作用。而另一方面则体现出了当时社会知识分子对于留洋的执念,以及他们的虚伪。这种描写方式不仅能够让读者发出由衷的会心一笑,还能够让大家发起对描写现象的深度思考。

(三)讽刺风格:机智型讽刺

首先是新奇联想,旁敲侧击。在小说中,钱钟书先生多次使用了讽刺手法,将众多联系并不紧密的人物进行关联,从而在其中找到他们的共同之处,然后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进行讽刺,提高读者的阅读感受。比如在小说中,钱钟书先生将人的缺点形容为猴子尾巴,经过分析不难发现,猴子在野外生活时,坐在地上时并不能看见尾巴,但是当猴子上树时,大家就能看到其背部,不仅是尾巴,就连猴子的红屁股也能够看得一清二楚。而钱钟书先生正是通过这种自然的客观事实,借以讽刺高松年虚伪的人格,利用猴子的红屁股作为入手点,再加上机智巧妙的运用方法,使整体比喻看起来更加新颖,也更具趣味性,但是在对高松年虚伪本性的讽刺上却丝毫不减,甚至可以称之为入木三分。

其次是机智深刻。小说中所讽刺的范围包含了人、事物以及时代背景等要素,讽刺深度更是能够让读者回味无穷,但是细思讽刺语言却又能够发现其机制之处。钱钟书先生在对各种事物和人进行讽刺的过程中,语言应用上往往更加机智深刻,有一种一语道破天机的感觉,从而使讽刺效果更加强烈。小说中的讽刺内容并非是通篇描述,多数情况下都是较为简短的语句,有时候甚至只是一笔带过,但其讽刺意味却是入木三分,能够引起大家的广泛思考。

最后是其丰富的哲理性。钱钟书先生在描写过程中融入了自身的思想内涵,以及许多哲理内容。一方面对当时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爱情、婚姻和工作等观念进行直接揭露,从而引出围城现象,引起人们的深入思考。另一方面则是在语言应用上,钱钟书先生选择了更加具有哲理性的描述方式,将其自身学识以及思想哲理向大家进行传递,其中不仅包括对人性的讽刺,也包括作者的人生感悟,从而进一步深化主题,让读者能够在小说中获得感悟。

《围城》中最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的就是讽刺,读者能够在小说的每一个细节中感受到这种讽刺,其甚至能够做到滴水不漏。同时小说也将讽刺手法带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使原本存在的局限被打破,让读者能够在幽默诙谐的语言中感受到针尖麦芒的讽刺感,同时理解作者想要传递的人生意义,其刻画之巧妙,艺术境界之高,足以在现代讽刺作品中树立丰碑。

参考文献:

[1]王斌,卢晓东.钱钟书小说《围城》中的讽刺艺术探析[J].东京文学,2019,000(002):237-238.

[2]许勇.以钱钟书《围城》为例探究讽刺艺术[J].东京文学,2019,000(009):224-226.

作者简介:

黄诗羽,女,湖北十堰人,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讽刺围城语言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社交电商的“围城”
新世纪以来国产歌舞电影典型案例分析
华盛顿?欧文短篇小说中的艺术赏析
赛博批评视角下对英剧《黑镜3:白色圣诞节》的解读
浅析鲁迅《我的第一个师傅》艺术特色
围城之外
打破无形的围城
我有我语言
语言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