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赏析

2020-09-10 07:22井玉奎
今古文创 2020年48期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赏析

井玉奎

【摘要】散文一词起源时间是北宋太平兴国时期,广义上讲是除韵文、骈文外,写作方式上无字句工整、合辙押韵等要求的文学体裁,后期延伸至现代散文时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泛指除了诗歌以外的文学体裁,其大致分为叙事、哲理、抒情三类。朱自清先生所著的《背影》正是抒情散文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本文以《背影》这篇文章为例,做详细的鉴赏分析。

【关键词】朱自清;背影;父子之情;赏析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8-0014-02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学者、诗人,其作品多以抨击社会阴暗面、家庭及个人生活的描写、自然景色的描绘为主,内容素朴清丽,语言简练,情感丰富。其中《背影》就是其众多散文作品中脍炙人口的佳作。本文将针对《背影》一文,从选材、立意、结构、语言及描写手法等多方面对作品进行进一步的鉴赏分析。

一、《背影》的主题思想

《背影》一文主要是通过父亲到车站为儿子送行的描写,展现出一个不善表达的父亲,对儿子细腻的、深沉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怀念之情。文章是作者读书时所经历事情的回忆,那一时期正是各种势力明争暗斗,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环境。作者能感受到当时社会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从而产生了落寞凄凉的情绪。而作者的家庭也因当时社会的阴暗每况愈下,这些从作者回到徐州所见的满院狼藉,到后期对父亲“赋闲”“借钱”“谋事”描写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环境下知识分子迷茫、谋事艰难的不堪境遇。作者文中所体现的灰暗的基调,正是他心中在那种压抑的环境下所笼罩的愁云。

即使在身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之中,遭遇了诸多变故,作者所写的父亲对儿子感人肺腑的真挚深沉的爱,不仅仅是对伦理道德、高尚品格的体现,更体现了在如此不堪的命运中,父子间相互体谅,尤其是父亲将心酸与悲凉都藏于内心,将爱子之心充分展现,更深层次地体现了动乱年代的知识分子们,在命运的泥沼里挣扎的情形,也是对凉薄人情的抗争,虽然没有激进的言论,怨天尤人的语言,却更能引发读者的同情、惋惜之情,甚至在阅读中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背影》经典性的体现

朱自清先生在对《背影》的描写中,选择了以极为普通、琐碎的生活片段为背景,以一个个不起眼的“小事”为线,串起一个父亲对儿子沉重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惦念之情。每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承载了作者浓厚的感情,表达了父子间藏于心底的情感,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文章从字面上看像是普通的时间叙述,却在每一字、每一句中都注入了极易感染读者的复杂且浓厚的情感,让读者产生反复研读的欲望。尤其是结尾那句“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更是唤起了诸多在他乡的读者对家乡、父母的思念之情,使读者透过文章与作者间完成了一场跨时代的情感交流。

三、《背影》选材的独特价值性

《背影》一文的选材最突出的特点是真实。它对描写现实生活中真实出现的场景,做到了即不脱离现实也不做过多粉饰,同时选材所包含实际内容,并非仅仅是对父爱的描写。从父亲信中所写的“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中可以看出,《背影》是作者的回忆,是对过去生活的真实描写,从中可以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在看到父亲背影时“我”内心真实的、复杂的情感流露。尤其是对父亲买橘过程中略显颓唐的背影描写中,将父爱的伟大巧妙显现,使作品的情感色彩得到升华。作品没有对父亲的形象作过多描写,而是从每一个小细节中逐渐地展露给读者,让读者在阅读中一步步地感受父爱的伟大,体现了《背影》选材的独特价值。

四、《背影》立意的合理性

合理的立意是一个文学作品凸显其文学价值的关键。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能够得到读者认同的重要原因也是作品有着极高的立意。《背影》的立意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解读:首先在作品中朱自清先生向读者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文章中父亲借钱操办好祖母的丧事后,虽囊中羞涩却对“我”的出行极为重视。从再三嘱托到踌躇再到自己去送我等层层递进的描写中,深切感受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也能让读者感同身受。阅读过程中,可以让读者想到自己的父亲,进而升华到所有父亲对孩子的爱都是如此,也许他们并不完美,但他们对子女无私的爱却是一样的。其次,《背影》的立意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存在的问题有着紧密的聯系,正因如此,文章的深度得到了提升。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战争不断、社会动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出现这样的悲剧似乎是必然的。作者在《背影》中诸如“祸不单行”“丧事”“借钱”等词语的描写,都是当时社会背景下一个家庭的真实写照,将当时的世态炎凉,社会灰暗展现得淋漓尽致。文中字字句句都与当时社会的大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这样的环境中描写家庭的不幸,使文章主题思想得到了最大的深化。

五、《背影》结构的美感

《背影》这篇文章的结构具有极强的美感。朱自清先生在文章的描写过程中将百转千折、跌宕起伏的美彰显得淋漓尽致。文章结构的美感主要体现在其章节设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开文点题“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然后引出“我”与父亲之间的故事,以家庭不幸的遭遇引出父亲送“我”时的情境。这些描写看似与背影毫无关联,却很好地为后来背影的描写做足了铺垫,衬托出在经历了家庭变故,不幸遭遇之后父亲的背影除了对“我”的爱,还充满了极强的悲情色彩。其中父亲嘱托他人到最后坚持要自己去送“我”的描写中,也为后期背影的描写埋下了伏笔。也正是因为这样环环相扣的描写方法,使得文章的情感也得到了升华,处处都流露着真情实感。

六、《背影》的语言特色

《背影》之所以能够成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代表之作,与其独有精炼的语言特色有极大联系。文中所用语言看似朴实无华却透着典雅文质,这种语言有着极高的民族化语言特点,而这样的语言特点正和文章中所要表现的民族精神完美契合,与文章独特的结构完美融合。文中主要运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对文字并未有过多修饰,只是将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真实地呈现出来,将平淡的父子情感,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来。语言描写文白夹杂,如“赋闲”两字的运用,又在质朴中体现了文章的典雅,这也正是当时的时代背景所赋予知识分子的语言特色。

七、《背影》的人物描写手法

(一)通过朴实的文辞勾勒人物

朱自清先生在对人物的描写上一向以简洁传神又不失诗意著称。《背影》这篇文章也沿用了以往的手法,通篇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用简单朴实的话语对人物进行描绘。文中诸如“父亲是一个胖子”以及父亲买橘时攀爬月台的描写,言辞运用简练,丝毫没有拖泥带水之意,但在这种简练的语言描述中,却将父亲的外貌、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通过语言引申人物心理

《背影》整篇文章的描写中语言场景极少,且大多是父亲说给儿子听。即使在这样鲜少的语言环境中,依然将父亲对儿子的不舍、惦念,“我”的“聪明”刻画得淋漓尽致。从父亲“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虽寥寥几句的语言描写中,将父亲虽不善表达却将对儿子深沉的爱藏于行动中,深刻地表达了父亲当时内心的情感。而在“我”的描写中同样只是用简简单单几句,当看到父亲与脚夫讲价钱,“我”“聪明过分”到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时心里暗笑父亲迂腐,再到现在回想之前,又一次强调“我”太过聪明,每一次描写都体现了作者不同的心境变化。虽语言简练,卻将情感有效地递进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通过白描刻画人物

《背影》一文虽只是“我”和父亲间的一件小事描写,但是整篇文章带给读者却只是对“父亲”一个人的刻画,这一切都归于作者将文章的重点放在了对父亲的“白描”刻画。朱自清先生将父亲胖胖的、矮矮的身材、不甚灵活的动作、为儿子买橘时翻越月台的情境、离开月台走入人群时的背影——在读者脑中形象的勾画出来,将一个深爱孩子的父亲背影刻画得高大、伟岸。在较为简短的篇幅中,其实早就埋下了情感的伏笔,如父亲已说好不去送“我”,却又因担心开始踌躇,到最后还因为放心不下决定自己亲自去送,以及“我”在车站看到父亲与脚夫谈价钱,上车后面对父亲对茶房照应“我”时的叮嘱时,“我”的不同的内心状态,都为后文的精彩埋下了伏笔。

(四)通过动作描写父亲的细腻

从“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叮嘱我路上小心”,到父亲“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下身去”,再到“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每一个动作都刻画得及其到位,尤其是对父亲买橘的过程描写,作者仅仅通过蹒跚、慢慢探身、向左微倾等细节动作描写,将父亲对儿子的爱与惦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

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将父亲为儿子买橘时的背影,以画面的形式展现给读者,以一件小事的描写来展现父爱的伟大。文章立意新颖、词句简练文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及研究价值,其选材和结构的独特性以及精练的语言都能对读者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孔凡成.语境解读在散文解读中的运用——以解读朱自清《背影》为例[J].中学语文,2019,(19):44-48.

[2]华凌云.朱自清《背影》赏析[J].青年文学家,2018,(29):46.

[3]朱立.爱之艰深情之真切——朱自清《背影》解读[J].语文天地,2018,(23):6-7.

[4]聂小雅.从美学角度浅析朱自清散文《背影》[J].中国文艺家,2018,(10):74.

[5]苗星.也谈朱自清《背影》的经典性——基于主题、人物情节设定和描写技巧[J].语文天地,2017,(29):3-5.

猜你喜欢
朱自清背影赏析
主题:背影里的爱
背影
朱自清的较真
背影
朱自清的蝉声
朱自清自轻不失重
步辇图赏析
背影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
那一抹诱人的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