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独龙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机遇与变革

2020-09-10 07:22葛岩庞迪蓉
今古文创 2020年44期
关键词:独龙族社会发展

葛岩 庞迪蓉

【摘要】 獨龙族是云南省特有民族,该民族并没有形成完善的音乐体系,其音乐表现形式仍以民歌为主;现代社会的发展势必会影响到原住民的人生态度;机遇与变革使得独龙族民间音乐当下面临一种“矛盾”的处境;独龙族的音乐文化能否有效传承下去,关键还要看民族政策的落实与实施,以及族群对于自身信仰的守护与变通。

【关键词】 独龙族;民间音乐文化;社会发展;机遇与变革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4-0044-02

基金项目: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艺术规划项目“云南省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的舞蹈生态文化调查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号:A2019YW09。

独龙族是云南本省特有民族,也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分布于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因为人口少,族群势力单薄,世代居住在独龙江流域的河谷地带,一部分居住在缅甸境内,既沿江分布,也跨境分布。这支民族传统上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但生存意识十分顽强。

独龙族的社会结构传统上属于原始社会结构,并没有形成完善的音乐体系,其音乐表现形式仍以民歌为主。民歌也是各地域民间音乐的第一元素,人声是音乐表现的最为简单实用的“工具”,只要发声器官正常,人人都可以歌抒情而无所谓是否“五音不全”。地域民风是民间音乐最重要的依托环境。独龙族的民间歌曲,从题材角度,包括:教化类歌曲、自然与神灵崇拜暨宗教类歌曲、爱情歌曲、娱乐戏耍歌曲以及缅怀类歌曲等。虽然种类丰富,但音乐动机大都短小,曲式结构简单,常常“一曲多用”。

独龙族本是隐居特征极强的民族,它的名气多来自于自身的“神秘感”,不过随着交通设施的完善,对外交流变得频繁,地域民风逐渐摆脱原始的气息,这种神秘感逐渐被淡化。人们普遍会认为:社会的发展与制度的改进,势必会影响到原住民的人生态度从而导致阻力重重,而从原始社会直接大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独龙族,更有可能如此。实则不然,独龙族毕竟是一个弱势民族,数千年来居住在恶劣的环境下,并非是该族群所乐意接受的,而是祖先以躲避侵害为目的,不得已为之。当国家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对他们的关照,通过越来越多的对外交流活动,他们表现出对于文明程度更高的新生活的向往,一点不比其他地方的人逊色。

独龙族民间音乐当下所面临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矛盾”的处境。区域性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中的弱化直至缺失,一直是被广泛关注的事情,因为它代表的是该区域独有的特色,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其蕴含的“名片效应”。

当然,新生活的来临肯定会对本土的民间风情带来很大冲击,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深入,这一趋势越发明显,这势必会对本地的民间音乐的生存环境带来影响。如今乡村的社会结构与规则在二十一世纪的变革中是很脆弱的,在日常的走访采风中,对乡下民间文化的支离破碎感慨不已,而民间音乐又是民间文化链条中最为脆弱的一环,常常不堪一击。

一个地域的民间文化衰败的过程中,音乐是消亡最快的,目前独龙族的年轻人很少有再愿意继承老一辈艺人的歌唱技艺的,理由非常现实:不“新潮”或者不挣钱。

原生态的生活环境维持与否对独龙族民间音乐的生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也意味着民间音乐某种程度上也是衡量地域风土人情保留程度的标尺。民间音乐对于生活环境的变迁必然敏感,旧时独龙江沿岸对于礼俗传统十分看中,尤其婚俗、丧俗和祭俗,这三种礼俗支撑起独龙族最根本的人生价值与生活情趣,民间音乐自然会在其中大行其道。有独龙族的学生回忆到:儿时曾经的村寨内,每年的节庆时段,村寨内的艺人高歌不停,歌曲的悠扬之声能够传播数日之久,为族人平添难得的雅兴。如今的形势已经十分明显:许多的礼俗或消退或开始简化,相关联的音乐活动也就顺势被简化掉。

一种社会文化衰败了,最先支离破碎的就是音乐这个环节。在当今的社会中,传统人文环境的困境仍然显而易见,使得民间音乐如同其他各种传统民间技艺一样,饱含危机,这种危机包含了三个因素:

首先是传统宗族伦理道德体系的解体: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是以人伦为导向的宗族关系为基础的,要维护这样的社会结构,就必须要有相应的礼教规范。如今这种礼教规范早已不再是制度化的存在,传统的宗族伦理道德体系早已走向解体的状态,相应的礼俗也就不会再被广泛重视,作为礼俗音声工具的民间必然会遇到生存的危机。

其次是时代的发展导致社会审美取向的转变:民间不仅仅是礼俗仪式中的工具,也属于一类艺术形式,艺术是要通过欣赏的眼光来存活的,欣赏的眼光越多,艺术的存活率也就越高。今日民间的生活理念早已发生转变,大量传统的艺术形式因为不符合当今的审美取向而走向衰落。独龙族的民间音乐文化本身就不发达,传播面仅限于本族群之内,在许多年轻人看来音响单一,唱腔没有时代感,曲风过于保守,自然难以再吸引到被欣赏的目光。

再者是音乐技艺的继承人才缺乏,这也是前两个因素催生出的结果:由于传统观念的退化,加之审美取向的转变,普通民间音乐就此失传,传承者同样很难如以往找到较多适合手艺传承的继承人。此外,口耳相传是民间音乐继承的主要方式,随着继承者的音乐素质普遍下降,导致大量的音乐专业知识与技能被弱化。今天即使是目前还坚持传承民歌的艺人,多年事已高,也几乎无法一次讲得清传承的歌曲中运用过哪些板式和腔体,有老者还歉疚道:“祖辈就是这样传下来的,我实在说不清楚……”

民间音乐如今的生存环境不如以往,但这也并非没有契机:

首先,民间乐是地道的民族风情乐。毕竟独龙族是一支顽强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的信仰不可能彻底被抛弃,还有国家对于人口较少民族不断升级的保护和扶持政策,决定了独龙族民间音乐不会在短时期内消失。在走访中发现,信奉原始宗教、遵从礼俗的人群还是有一定规模,虽然他们当中大多都是年事较高者,但那份执着与虔诚还是能无形地感染到下一代人身上。

其次,独龙族同其他民族一样有着强烈的本族认同感和强烈的领地意识。部分年轻人虽平日“特立独行”,但当家族中举办礼俗仪式时,也会全力支持,尤其会跟随长辈谨守规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传统的宗族观念虽然不会像过去一样被广泛重视,但还会长期存在于世。

再者,民间音乐的存在也会为维护传统文化产生积极的作用,礼俗常常因为有音乐的支撑而精彩,一是政府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保护,二是因为交通设施的不断改善,越来越多的外地游客慕名而来,为当地带来了商机。比如剽牛仪式:如今已不仅仅是独龙族自己才能观看的一种祭礼,而是一种文化遗产,成为当地旅游业开发的重要项目之一,每到剽牛仪式开始时,各种打击乐器轮番上阵,伴着原始的舞步和祭礼,让众多来访者叹为观止。

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开发,并在这方面做了不少的努力,尤其针对独龙族的剽牛之类的礼俗仪式,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和传承工作,并通过录制音像来保存,不断为其申报更高规格的文化遗产而努力着。

然而前景仍不乐观,曲高和寡的状况依然存在,曾有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因为技艺传承后继乏人,过去常常出现的民歌和舞蹈面临失传”,看似已经走入束手无策的境地。对现代人来说,除了审美情趣不再符合时代的欣赏习惯以外,思想观念的放开也让人们有了更多简单直白的宣泄途径与方式,所以传统音乐走向没落也是必然的无奈。

用一种“舞台化”的意识去拯救民间艺术,这是当今众多研究者和传承者普遍的共识。不过人们多年来注意它的艺术性时,不能忽视掉它的功能性。一旦民间礼俗的气场被淡化,民间音乐也就失去生存的环境。因此,独龙族民间音乐要想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就必须培养起它所赖以生存的民间环境,但这真的很难。

不过,也并非全无可能,国家的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就为独龙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机遇。在走访中,真真切切见识到了乡野民间许多百姓对于礼俗的执着与坚守,这种固执着实影响了不少的年轻人,加之如今生活富裕的人家也越来越多,礼俗的出场率与规模甚至也有“回暖”的动向,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独龙族的音乐文化能否有效传承下去,关键还要看国家民族政策的落实与实施,以及族群对于自身信仰的守护与变通。前者可以看作是维护音乐文化的外力,后者就是它的内力,内外合力才会产生真正的推动作用,从而保证独龙族民间文化生态链条的完整。

参考文献:

[1]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9.

[2]张桥贵.独龙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4).

[3]杨元吉.独龙族民间音乐[J].民族音乐,2006,(5).

[4]高志英,段紅云.1910年以前独龙族社会经济文化略论[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7).

[5]张双至,于洪.口述史在民族史研究中的功用及相关问题[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6]大山深处的原始文明:神秘的独龙族[J].大江周刊(焦点),2009,(5).

作者简介:

葛岩,男,汉族,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音乐。

庞迪蓉,女,汉族,云南石屏人,硕士,研究方向:民族民间舞蹈。

猜你喜欢
独龙族社会发展
对独龙族学生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少数民族音乐
独龙族的服饰艺术
促进公正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应有之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浅析统计数据质量
浅议公文与社会的发展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独龙江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