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王宜振儿童诗的审美价值

2020-09-10 07:22梁碧宁吕沙东
今古文创 2020年21期
关键词:审美价值儿童诗艺术特征

梁碧宁 吕沙东

【摘要】王宜振,当代著名的儿童诗人。他为儿童读者们谱写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童诗。他有40多首儿童诗作品,入选了我国中小学语文不同版本的正式教材,因而被称为“教材诗人”。王宜振的儿童诗以其纯朴的情感、奇妙的想象、稚拙的童语、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等与儿童审美心理高度契合的艺术特征,蕴含着丰厚的审美价值取向。

【关键词】 王宜振;儿童诗;艺术特征;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1-0019-03

项目基金:2016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6JGB292);2016年度南宁师范大学教改立项课题:“基于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下师范生儿童文学作品教育教学能力培养改革实践”。

王宜振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诗人,在1998到2002年这段“儿童诗式微”[1]的时段里,王宜振的儿童诗歌以惊人的佳绩进入了高峰的状态,并被诸多评论家誉为“中国儿童诗第三座艺术高峰”[2]。他的儿童诗因想象奇妙、真挚动人、音韵和谐等特点,符合广大少年儿童诵读欣赏,深受少年兒童读者的喜爱。

文学的本质是审美的。“儿童诗是为儿童创作的,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它是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有韵律但又具有陈述性特点的文学语言来抒写儿童情感的文学样式,也包括儿童自己为自己抒怀而创作的诗”[3]。王宜振在接受访谈时也曾说到,他的儿童诗旨在儿童能够学会审美,热爱美,以及创作美[4]。

一、王宜振儿童诗的审美艺术特征

(一)浅显稚拙的童语

王宜振儿童诗没有华而不实的辞藻和含蓄晦涩的语言,而是用一种充满童稚的浅语,借助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写了一个个意象生动、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

《小风的本领》:“你逗得草地的蚱蜢在跳/你挽着小树的绿叶舞蹈/你吹得我们的风车在转/你推着……”[5]28这首小诗里,诗人用儿童化、生活化的语言来写小风,将小风人格化来写。语言浅显凝练,四个排比句,一挥而就,“逗、挽、吹、推”这几个生动有趣的词语,更是给全诗带来生命与灵气!还通过“蚂蚱在跳、绿叶舞蹈、风车在转、纸船在跑”中,“跳、舞蹈、转、跑”这四个浅显并带有孩子常有的稚拙的动词,让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了风娃娃的存在,童稚十足,孩子们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同时不禁感叹:“风娃娃的本领真大啊!”

又比如《冬天》 “冬天花儿比春天还多/雪花,这活泼可爱的小精灵……[6]14”把雪花比作“小精灵”,既贴切生动,又有着孩童般的稚嫩,雪花那活泼可爱的样子立刻跃然纸上。

(二)纯真善良的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最真挚的,像清澈见底的碧泉,是李贽所说的“绝假纯真”[7],是那样的纯真无邪。王宜振儿童诗抒发了儿童纯真善良、天真烂漫和自然质朴的思想情感。

《美的赞歌》中:“我看见一个小姑娘咬紧牙关/背一个瘫痪的同学上学/我曾在医院的病床前/感动得热泪簌簌/……/我寻见了/这就是美呵/美就在我们身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6]88诗中的通过非常感人的事例,展示了一颗颗幼小心灵对待同学的稚真纯洁。诗人还通过对比的手法描写了美的对立面——丑恶,通过鲜明对比,赞扬了小朋友们助人为乐、互相关爱的美德。《阿婆·阿大和我的眼睛》:“我帮助善良/战败了阴谋/我很高兴/高兴得像一棵小树/结满快乐的果子/随手摘一个都是香的/都是甜的。”[6]124

诗中的“我”是那么的善良,充满热情,并且用自己稚嫩的力量去打败假、丑、恶,最终“我”帮助善良战胜了阴谋,非常符合儿童惩恶扬善的心理特点。读者从“我”战胜阴谋后高兴得连随手摘的果子闻起来都是香甜的中,仿佛看到了晶莹透亮,纤尘不染的心灵。

(三)天真烂漫的童趣

儿童情趣在王宜振的儿童诗中无处不在:稚气的想法、顽皮的举止、憨态可掬的样子等等。这些稚拙纯真的儿童情趣是那样的天真烂漫、妙不可言。

阳春三月,在人们眼中往往是春风和煦的,但王宜振诗人笔下的三月却是让人忍俊不禁的。《三月》:“三月很顽皮/很天真/总是搔得鸟儿的喉咙痒痒的/鸟儿便开始歌唱了……” [6]4鸟儿一展歌喉原来是抵不住顽皮的“三月”的搔痒了,真是孩子式的天真烂漫,妙趣横生。

诗人居然还想把“甜甜脆脆”的声音存一些在“时间的存折”里,只有孩童般的心才能想出来的吗,读来是那么的亲切诱人。

再比如,《风很幸福》:“风很淘气/风总是光着屁股/风从妈妈怀里逃出……”[6]132这首小诗中“风”的形象真实鲜明,淘气得“光着屁股”就从妈妈的怀里逃出来了,这么顽皮捣蛋的行为童趣盎然,定会引得孩子捧腹大笑,孩子读起来又怎能不欢喜呢?接下来风儿“掰花骨朵、敲小鼓、吹哨子、挽手儿”中“掰、敲、吹、挽”这四个动词更是把风娃娃天真可爱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给儿童带来的乐趣是无穷的。

(四)童心盎然的画面

王宜振诗人的儿童诗诗画共存、画面感强,情景交融,展示了一幅幅贴近儿童生活的画面和场景,或者描写了一幅幅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画面。

动态美画面。儿童喜动不喜静,因此王宜振儿童诗在构图上拥有着丰富的动态或动静相间的画面,力求刻画灵动的景色。

秋天是凋零的,可是经过王宜振诗人那美妙的画笔一挥,秋天的叶儿落幕竟是美丽多姿的,少了依依惜别的感慨。我们来看《秋风娃娃》:“秋风娃娃可真够淘气……它把那金币儿摇落一地然后又轻轻地把它抛起/瞧,满天飞起了金色的蝴蝶一只一只,多么美丽!”[6]37落叶化作蝴蝶,纷纷扬扬,空中就是它最后的舞台,让世人看到它最后的美丽!那晚上又是怎样的光景呢?月牙儿被含在夜的嘴唇,“吹着亮亮的小调”[5]210,竟把一颗颗小星星吹进小河里,同河里的小鱼小蟹做起了快乐的游戏。不管是纷纷扬扬的蝴蝶,还是小星星在河里跟小鱼做游戏,这些美好的画面在孩子眼中是多么富有动感啊!

色彩美画面。王宜振的儿童诗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美好艺术画面,能给小朋友以强弱、明暗和冷暖的感觉。比如《三月》:“三月是暖色的/三月是彩色的/三月的太阳是橘红色的/三月的阳光是金灿灿的。”[6]4在这幅明媚的阳春三月图中,诗人笔下的三月是暖洋洋的,“橘红色”“金灿灿”都是暖色的、明亮的调子,这般柔和的画面美能给小朋友以热烈向上的启迪。

又如《小花朵的礼品》:“待那果儿长到金秋季节/秋姑姑把它们的小脸摸上一摸/一个个红彤彤、黄澄澄、紫莹莹/像瑰丽的宝石在绿叶间跳闪……”[6]201

用“红彤彤、黄澄澄、紫莹莹”与“绿”形成对比,五彩缤纷,晶莹透亮,就像瑰丽的宝石图,这般绚丽的画面是那样的光彩夺目、漂亮迷人,深深吸引着小读者的眼球。

(五)奇特大胆的想象

儿童的想象是大胆丰富的。王宜振的儿童诗不仅溪水会与孩子们嬉戏,鸟儿会为他们歌唱,奇特大胆、美妙无穷,满足儿童们荒诞离奇的想象欲望。

比如“小池塘真蓝真亮/它是大地妈妈的一只眼睛/总是睁着……”[6]141,在这里,诗人对大自然产生了悠远的遐思。诗人把蓝蓝亮亮的小池塘想象成大地妈妈的眼睛,它总也闭不上,这可怎么办呢?最后诗人想到一个美妙的办法,给眼睛种上睫毛—— “小树”,引导孩子做出充满爱意的行为,赠予大地妈妈一个甜甜的梦。这种充满童真的神奇想象不仅孩子们喜欢,就连大人也会忍不住惊叹、感动!另外,时间在我们眼中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经过诗人的妙笔生花,“时间”摇身一变,被憨态可掬的淘气包“切了一刀”切成了黑白蛋糕,即白天和黑夜,中间还带着“蛋黄”和“果仁”,“太阳是这个白蛋糕的蛋黄……”[5]60又香又甜,想想都美味极了!这对孩子们多有诱惑力啊!“蓝亮的小池塘”是“眼睛”,“黑夜”和“白天”是“黑白蛋糕”,“太阳”是“蛋黄”,诗人的想象是多么的大胆新奇呀!

二、王宜振儿童诗的审美价值

王宜振儿童诗契合儿童的审美心理需求。他的儿童诗不仅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还春风化雨般滋润熏陶孩子们的心田,使其获得阅读愉悦的同时得到审美熏陶。

(一)提供审美愉悦

贺拉斯曾提出,诗人应该给读者带来乐趣以及快感[8]。读着王宜振诗人的诗,总能带给我们绵长的、持久的快乐。

比如,秋天小草枯萎,树叶脱落,一片萧瑟,容易引起孩子的伤感,王宜振在诗中为儿童描绘了一个落叶化作蝴蝶翩翩起舞的美好画面,抚平他们情绪;当他们孤独时,诗中的花儿会邀请他们做朋友,小河会拥抱他们;当他们失落时,诗中的“浪花”却能痒酥酥地搔胳肢窝逗他们开心,让他们跟“小河”嘻嘻哈哈地笑得痛快。看到“石榴娃娃”咧着嘴,露着红牙笑和“风娃娃”光着屁股从妈妈怀抱中逃跑时,更是乐不可支,给他们带来了无穷的欢乐。王宜振儿童诗就寓美于乐,让儿童在感受美的乐趣中获得审美愉悦和享受。儿童在听赏吟诵他的儿童诗时,总是轻松地实现精神的幻化,沉浸在作品提供的浪漫奇妙的审美世界中,乐而忘返。

(二)发展认知能力

教育心理学表明,认知能力一般指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等。王宜振的儿童诗能传授知识,但却不仅仅以传授知识为最终目的,它还能通过艺术美开启儿童那活跃思维的大门,引导孩子们在奇思妙想的世界里遨游。儿童读者在对连不断的新奇美妙意象惊叹不已的同时,锻炼了注意力和观察力、激发培养了儿童创造性的想象能力。

王宜振儿童诗中,月牙变成了嘴馋的娃娃咬掉一半后挂在天上的“鸭梨”;白天和黑夜变成了夹着“蛋黄”“果仁”的黑白色香甜蛋糕;海滨浴场像柔柔软软的双色蛋糕……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天马行空的遐想,这些十分诱人的想象还能极大的满足他们的对世界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

除此之外,《蓝眼睛与长睫毛》诗中的妙境更能使儿童陶醉,那美妙的想象令儿童发生了无限的憧憬,引导着孩子为大地妈妈种上“睫毛”,帮大地妈妈做一个甜甜的梦。王宜振的儿童诗正是这样把孩子带进一个自由想象的世界,孩子们随着诗人的奇思妙想,得到满足的同时,会迸发出新的想象。因为,孩子们不仅会对美的事物投入真挚的情感,而且当他们的审美活动得到满足时,能激起他们的兴趣,从而积极地产生审美体验,这时他们的精力是充沛的,思维是开阔的,想象是奇妙的,在丰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创造的过程中,他们的想象、创造等认知能力也逐渐得到提升。

(三)陶冶道德情操

王宜振的儿童诗体现出纯真自然的善良心地和朴素自然情感,凝聚着诗人品格修养、道德思想和社会理想。儿童能从诗中体会到各种美好情感:同情、爱护、和睦、友谊、诚实、善良、勇敢、关心等,是那样的干净、敞亮。

比如王宜振诗人在《大脚和小脚》中描写大脚丫和小脚丫时,把它们分别比作了爸爸和宝宝,可是走路的时候,宝宝发出的声响却比爸爸的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一句“爸爸想想就知道”使得宝宝乖巧懂事的形象立刻跃然纸上,原来宝宝是为了不吵到楼下晚上要上夜班的阿姨睡觉,这般的体贴,大人看了都感动不已,最后“大脚小脚静悄悄[5]89”,读者还能从这里学到与邻居和睦相处的美好的道德情感。

读王宜振儿童诗时,孩子们能感受到帮助善良打败阴谋正直观念;感受到嫉妒给自身带来的毁灭和悲伤;感受到同学间互相关爱的幸福……如果只是单单的说理教育是很难说服学生的,但是王宜振儿童诗却以“动之以情”的审美熏陶,拨动儿童的心弦,触动着他们纯真的灵魂,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审美感动中逐渐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成为高尚的人。

(四)提升审美能力

儿童处于人生初始阶段,这时的他们不管是理解能力还是判断能力都处于懵懂阶段。王宜振儿童诗不仅能培养儿童发现美的能力,还能培养对儿童诗纯正审美品位,养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逐渐形成审美能力。

王宜振立足于儿童的生活世界,在诗中为儿童创造愉悦身心的并蕴含着美感的童心盎然、自由自在的快乐天地。在这里有色彩缤纷的四季,有温暖明亮的色调,有生动活泼的小伙伴,有美丽和谐的大自然……儿童在这美不胜收的世界里,感受着各种新奇美妙的事物带来的启迪,不管是色彩缤纷的四季,含笑的花蕾,还是甜美的童话世界等,这些都会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美的印象,这些印象会随着孩子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待到孩子们的美感成熟时,他们再去看待大千世界,平凡将不再平凡,平凡的事物在他们眼里也有美的一面,因为他们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发现美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诗中那些帮助善良打败阴谋,帮助有需要的同学等,体现出的惩恶扬善、助人为乐、和睦相处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直观形象地告诉儿童读者什么是善恶,什么是美丑,都有助于儿童正确审美趣味的养成,从而进一步激发儿童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和捍卫美的热情,初步形成和养成对儿童诗的审美能力。

王宜振的儿童诗就像一面镜子,能够把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美形象再现出来,并以其自身折射出来的那些强烈可感、多姿多彩的审美艺术特征,满足着儿童的审美心理需求。儿童在美的潜移默化熏陶浸润下,陶冶情操,开阔审美视野,发展认知能力,养成健康的审美修养,初步形成和不断提升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谭旭东.震撼当代少年儿童心灵的黄钟大吕——王

宜振校園朗诵诗歌论[J].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

(6):50-53.

[2]王宜振.儿童文学市场蓬勃原创精品不足[N].文化艺术报,2017-05-26(4240).

[3]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96.

[4]王宜振.走近“教材诗人”——王宜振[J].七彩语文(习作),2014,(7):5-7.

[5]王宜振.少年抒情诗[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6]王宜振.笛王的故事[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7](明)李贽.焚书[M].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5.

[8]贺拉斯.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55.

作者简介:

梁碧宁,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

吕沙东,女,汉族,广西玉林人,南宁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科研主攻方向: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

猜你喜欢
审美价值儿童诗艺术特征
教案《创作儿童诗》
长了翅膀的儿童诗
浅析传统艺术互渗性的当代审美价值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汉语言文字的艺术特性与创新设计
中国门神画之美
试论动漫艺术的审美价值
“作好作恶者皆龙友也”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儿童诗的情感表述与情境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