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同体”视角下客家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究

2020-09-10 07:22傅亮
体育时空 2020年11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传承一带一路

傅亮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6-028-02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论述了客家体育文化的地域民族融合性具有与“一带一路”共同体倡议构想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涵,面对“一带一路”所带来的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客家体育文化应发挥其独有的地缘、族缘和人缘优势,借助“一带一路”的倡议东风,积极做好客家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 一带一路;客家体育文化;传承;发展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由此形成的客家体育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客家体育文化与“命运共同体”文化内涵的契合

“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是沿线国家之间多方面的立体交流与合作,不仅是经济、政治交往之路,也是文化交流之路。今天所要开创的“一带一路”倡议构想,是将“古丝绸之路”延续千年的经济、文化交流继往开来的重要举措,遵从“和平、合作、发展、共赢”的核心理念,坚持和平友好,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当前,“一带一路”提出,正是强调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合作与共赢,客家体育文化的民族地域融合与“一带一路”共同体具有不谋而合的相似的核心理念,可以理解成“融合共同体”的理念。此外客家先民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和建设者,“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发展中,甚至可以从客家人的迁徙与当地人的和谐融合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而此时加强对客家体育文化的研究就显得更有意义。

二、“命运共同体”倡议下客家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客家体育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

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福建被定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客家体育文化大本营所在的闽西、粤东和赣南恰好处于当前“一带一路”发展的核心区,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同时在政策上可以获得发展的便利性与支持性。客家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遗产,同时又有其特殊性,对唤醒海外客家人的“家园”记忆,促进海内外客家人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发挥独特的功效。

(二)客家体育文化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首先客家体育文化的特质在逐渐消失,一方面传统的客家体育文化大多与宗教祭祀、仪式崇拜、农田农作等有关联,当前其仪式或宗教祭祀被简化或省略,而主要以纯粹的身体娱乐活动为主[1],出现了没有土楼的“绣球花”、没有宗教祭祀感的“游大龙”的和没有仪式感的“闹春田”;另一方面现代体育文化尤其是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客家体育文化有些被异化,变得不伦不类,失去了客家体育文化本有的特质。

其次城镇化的进程是一把双刃剑,改善了客家人物质条件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客家体育文化的根基在乡村,但城镇化下乡村的“农忙”、“农闲”的规律已经发生了变化,原有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依附深厚的农耕文化的客家体育由于其载体的改变而难以开展;公路、铁路等交通路线的开通,摩托车、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升级,出行日益便利,客家人走出大山,生活在城市中,远离了乡村,生活习惯随之很大变化;还有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化的电子传媒的广泛普及,城镇化带来的种种改革成果却造成客家体育文化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狭窄。

第三是客家体育文化传承人的流失,客家体育文化的传承主要是家族式的代代相传、口传身授,传承人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例如连城姑田游大龙、客家武术、九狮拜象、马灯舞等,其传播方式多以家族为主,以口传身授、耳提面命等为主要传播途径[2]。这种家族式的传承方式,加之其“传男不传女”的古训,导致许多传统项目面临失传的窘境;此外很多传统项目的家庭“掌门式”人物年事已高,文化水平又不高,传承能力受限,造成很多项目的方法、技巧、心法等没有文字记载,最终造成“人亡歌息、人去艺绝”[3]。

三、“命运共同体”倡议下客家体育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建议

(一)还原客家体育文化的特质——立住根、保持纯

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文化要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不倒,必须有其民族自己的特色,所以客家体育文化应“追根溯源”,立足“根”要纯正,还原最真实的客家体育文化,保持它的“纯”。在此可以对有价值、传播范围广、有影响力的客家体育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进行保护,并且不能流于展示和表演,需要切實的推广和鼓励客家人积极参与;再就是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人才及其它资源,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课题导向和建立传统文化保护基地的形式来推,搜集和整理出最真实且原汁原味的客家体育文化资料[4]。

(二)丰富传承的手段和途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客家体育来自民间,其传承方式大多以传统的口传心授、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为主,但是年老者有心无力,年轻人有力无心,其传承成效不够显著,出现了薪火难以相传的困境。在此需要一方面积极做好客家体育文化传承人的保护和激励,保持客家体育文化的传统传承方式,另一方面则需要传承人转变观念,以大局为重,拓宽传承的手段和途径。手段上可以充分使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发挥“互联网+”的功效,以“大数据”的形式构建客家体育数据库,进行相关客家体育APP的开发等;途径上可以积极推广客家体育进校园,尤其是客家聚集区的学校,本身客家体育项目有很好的健身和教育特点,例如舞龙舞狮、客家拳、踢毽子、丢沙包等具有鲜明的游戏性、趣味性和锻炼身体价值的项目进行体育课堂设计,让学生尤其是新时代的青少年接触中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寓教于乐中接受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

(三)打造客家体育旅游生态圈——挖掘经济价值

从国际交流和合作层面看,体育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是“一带一路”区域内开放合作的新亮点,研究“一带一路”沿线特色体育文化与生态旅游融合研究,促进沿线经济文化的大繁荣,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客家体育文化要积极与旅游资源“联姻”,给客家文化之旅增添体育特色,积极挖掘出客家体育的经济价值,形成良性循环。

(四)找准定位,发挥特长,搭好立足点——打好感情牌

早期客家人是一个整体,多居高山、谷地,由于交通原因,与外界隔绝,形成一个独立的空间社会体系,受此影响其体育文化特征必然带着很强的地域性[5]。同时也正是这一特点也造就了客家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乡愁”情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应充分发挥出客家体育文化独有的特色,“天下客家是一家”,打好感情牌。客家人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正好位于“一带一路”沿线的东南亚国家,客家历史与现实地位,传统和情怀,对于客家华侨具有无可替代的地缘、族缘和人缘优势,是外贸和投资中可资借力的核心人群。客家体育文化的对外交流合作应进行有效对接,实现广泛传播与重点打造的有机结合。在对外的宣传和推广上借助“世界客属恳亲大会”这一最有影响力的经济、文化客家大会的窗口展示客家体育文化,发起成立世界客家大会体育分会,尝试举办客家体育运动会活动,借助世客会的传播平台,进一步提升客家体育文化在世客会上的份量和影响力。

四、结论

“五洲客家音,四海桑梓情”,客家体育文化充分利用海外客家人具有的乡园情结和自我文化认同的归属感,在打造“民心相通”方面,成为聚人气和文化合作交流的新亮点。还原客家体育文化的特质,丰富传承的手段,并能积极挖掘其经济价值,在国内做好纵向保护和传承,增加其厚度;横向上与国际上尤其与“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南亚国家展开以客家体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加其宽度,树立“天下客家是一家”的理念,为“一带一路”所倡导“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等三个共同体的建设发挥出客家体育文化独特的优势作用。

参考文献:

[1]汪现义,卢晖.城镇化进程中地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赣南客家体育文化为例[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1(4):21-23.

[2]焦峪平.粤东客家传统武术流失原因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9(4):67-68.

[3]祝振军,杨明.客家传统文化对梅州“足球之乡”形成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07(5):91-93.

[4]刘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體育与科学,2007(6):21-23.

[5]郭善强.闽西客家体育文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6):130-132.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体育教学部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传承一带一路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