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体育教师职后培训适应性研究

2020-09-10 07:22涂文俊孙青
体育时空 2020年11期
关键词:适应性体育教师培训

涂文俊 孙青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6-106-03

摘要 职后培训是教师成长的有效手段,从2010年开始,国家实施教师培训计划,致力于解决农村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本文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参加豫章师范学院体育学科国培计划学员进行分析,以期构建适合我省农村体育教师职后培训的模式。

关键词 体育教师;培训;适应性

一、前言

办好让人们满意的教育,主要因素在于教师。教育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国家一直重视教师发展工作,从国家教师培训计划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从国家层面上致力于基础教育薄弱的乡村师资队伍建设。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2019年国培计划体育学科送教下乡项目南昌县乡村体育教师75人为研究对象。送教时间为2019年11月28日开始到12月16日结束,累计15天。整个培训过程送名师示范课2节,研课磨课主题12项,学员展示课程4节,培训学员对于培训方式与培训内容好评率100%。

(二)研究方法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分析法、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进行。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2019年国培计划体育学科培训情况介绍

1.2019年国培计划体育学科培训方式

利用教师集中培训的组织形式,实现集中学习与校本研修整合的学习目标。具体体现为五个结合:

(1)集中理论与分散实践相结合

为保证培训工作的实效性,在培训模式上采取集中理论讲授和分小组实践结合的形式。理论模式为学员小组实践提供支撑,而实践环节反过来论证理论。

(2)专家讲座与小组探究相结合

通过体育学科专家政策解读、理论探析等形式,使培训学员全面了解国家政策,吸收学科最新理论;小组合作的形式主要是对当前体育教学过程的存在的疑难杂症进行研讨,寻找解决办法,探求理论支撑。

(3)主题研修和自主选学相结合

为提高培训课程的灵活度,满足更多学员的培训需求,在课程上采取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混合模式。在理论模块中主要涉及的师德师风教育,采取必修课程的形式;针对不同体育素养的学员又开设选修课程供大家选择。

(4)案例分析与经验分享相结合

针对新手型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难点问题,典型的案例分析可以帮助新教师掌握教学技巧及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新手型教师另一主要的问题就是缺少教学经验,每位教师的经验分享有助于教师形成教学经验信息库。案例解析与经验分享指导实践工作,切实可行,效果显著。

(5)问题解决与成果展示相结合

教师职后培训的目标是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工作的问题,帮助教师适应岗位需求。在培训过程形成的资源通过加工整理,形成区域资源库,以供区域教师学习分享。

2.2019年国培计划体育学科培训内容

培训突出教师专业素质在培训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教师专业素养提高为主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专业素质和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构、主要内容的理解把握;以提升教师的专项技能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重点,聚焦课堂教学的变革。培训的课程内容紧扣培训主题进行设计,围绕提升乡村小学体育教师专项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2019年国培计划体育学科培训环节

培训的课程内容紧扣培训主题进行设计,围绕提升乡村小学体育教师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前期调研中按教师的实际需求来送教,使学员学之有用,用之有效。采用培训环节上采用省级教学名师诊断示范+集中研修+研课磨课+专项技能训练+规划成长的形式。

(1)诊断示范

培训前期工作小组深入项目县调研,与当地县级体育教研员、基层体育教师访谈,了解乡村体育教师师德修养、体育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与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问题。根据共性的问题设定培训的主题。通过优秀教师师德讲座、名师教学示范、优质学校学科研修活动观摩等,对参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

(2)集中研修

根据诊断结果和培训主题,聚焦培训目标,细化培训内容,形成集中研修的培训专题,围绕体育学科背景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弥补,通过专题讲座、分组研讨、现场观摩、校本实践等方式,推进学员落实基于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的理论研学,为胜任农村体育教学工作奠定理论和技能。

(3)专项训练

根据培训主题,围绕掌握现代体育最新理论、知识与专项技能,提升组织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的总体目标,分组分项目进行提升农村体育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现实问题的能力。

(4)研磨提升

聚焦体育教育育人功能通过同课异构、研课磨课、区域研讨、校本实践等方式,使参加培训的体育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区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让参培教师在实践中研磨,在研磨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展示,吸收优秀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策略,形成学科育人的能力。

(5)规划成长

在前四环节研修与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名师成长案例分析,引导参培教师重构教师职业价值,对专业发展进行中远期规划,形成持续提升计划,促進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和扎根基层的信念,增强参培教师持续提升专业水平的内动力。

4.2019年国培计划体育学科培训团队

在教学团队上组建高校教师与优秀一线教师、教研员相结合,以期达到引领示范的作用,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充分以学员为中心,以学员的实际掌握为评价标准,注重培训学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学员小组研讨、与专家交流等形式,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乡村体育教师培训适应性反馈

1.乡村体育教师培训方式适应性

“国培计划”的主要对象是乡村体育教师,针对乡村“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真实情况,在培训方式采用了五个结合,以满足乡村体育教师真实诉求。在培训方式既有集中理论学习又有小组实践,理论模块指导实践,同时实践也来验证理论;既有主题研修还有自主选学,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参训学员体育素养不一,因此在课程上既有必修课程也有自主选修课程,尽可能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从问卷调查统计结果反馈显示,大部分学员对培训方式比较认同,认为五个结合方式提高了培训工作的灵活度,对培训方式设计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2.乡村体育教师培训内容适应性

培训内容是整个培训过程的核心部分,培训的目标是通过培训内容这一载体来实现,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主要围绕师德修养与乡建理论、体育理念与学科知识、体育育人与教学反思、信息技术与体育融合四个维度来设置。从问卷反馈来看,非“体育”教师对于培训内容整体评价不高,反馈意见集中体现在对体育理论知识理解不够、体育技术内容掌握不够、体育教学现代化消化不够等方面。而真实体育教师中也存在两面的评价,部分体育教师认为该内容在大学期间已经涉及过,现在是重新回炉;也有部分体育教师认为,该课程内容能够帮助其在今后的体育教学与组织训练上很有帮助。尤其是《乡村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体育活动组织与策划》等课程,是针对农村体育教学环境而开设,帮助参训教师在今后的学校体育工作中解决难题。

3.乡村体育教师培训环节适应性

国培计划送教下乡项目属于短期培训,为提高培训效果将整个培训周期分成若干环节,将培训总目标分化成若干小目标,每个环节要达到某一小目标。因此将培训细化成诊断示范+集中研修+研课磨课+专项技能训练+规划成长等环节。诊断示范主要邀请教研员或者名师深度剖析体育教师生存环境,通过公开课示范引领农村体育教师如何上好一节体育课;针对诊断示范环节发现的问题,分主题集中进行研究,有针对的解决示范环节中出现的问题;通过前两个环节实施,再将学员按属地原则分成若干小组,形成区域学习共同体,研课磨课环节是贯穿整个培训周期的;专项技能训练环节主要根据培训主题切实提高农村体育教师专项技能;最后,通过名师成长经历案例分析,为农村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提供参考,最终服务于乡村教育。通过问卷调查反馈得知农村体育教师对整个培训环节设计提出不同的意见,主要涉及培训周期、专业技能基础等问题。培训时间越长,工学矛盾就越明显。

4.乡村体育教师培训团队适应性

教学团队成员构成是完成培训目标的另一重要环节,教学团队是保障培训效果重要保证。在本次培训过程中组建由省级体育教研员+高校专业教师+一线特级教师构成的教学团队。省级体育教研员主要从宏观上对全省农村体育师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大环境上解剖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结症所在。一线特级教师或者当地教学名师主要发挥区域名师作用,通过名师示范课程引领农村体育教师从业余型或新手型教师到熟练型教师的转变。在本次培训中主要还邀请高校专业技能突出的教师担任技能模块导师,这个教学大多是专业队退役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有效的教学训练方法和丰富的比赛经验,能够帮助学员更新专业教学理论,提升专业技能教学与训练方法。从问卷的反馈来看培训对象教學团队的组成较为满意,在培训过程中既更新了专业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各专项具体的教学方法。很多学员表示教学团队很接地气,能够很好的接受各模块教师教学。

四、提高乡村体育教师职后培训适应性策略

(一)前期调研,制度保障

在培训开展前期对项目县进行调研,对项目县整体体育师资、体育培训环境进行调查。大多数培训都是在教学周期内进行,参培体育教师存在参加培训与体育教学之间的矛盾,另各基层学校对教师培训态度不一,这也增加了培训实施的难度。为了有效缓解工学矛盾,教育部门还要研制相关的统一教师培训制度,确保培训能够顺利进行。

(二)按需送教,分层培训

农村体育师资不足是我省农村基础教育普遍的问题。因此,各学校为了完成培训指标任务,安排学校教师参加,这其中就存在真正体育教师参加培训,也存在非体育教师。参加培训教师体育专业基础不同,对培训需求也存在不同。因此,在培训设计上,最大程度上满足学员的需求,按层次分组进行培训,有效解决参训体育教师“难消化或者吃不饱”的问题。

(三)后期追踪,巩固成果

由于集中培训的时间较短,为巩固培训的成果,就要对培训的形式进行延展与创新。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对参培教师进行定期跟踪与访问,能够有效延长培训的“时间”。同时建立线上交流平台,创新远程追踪模式,进一步达到巩固培训效果的目的。

五、结束语

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有效手段。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从国家层面上对乡村教育越来越重视,能够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共享教育资源,建设让人们满意的教育。针对当前乡村基础教育现状,国家培训计划的实施是解决乡村基础教育问的有效手段,作为高校肩负教育师资力量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任务,在今后的培训中要创新培训方式,优化培训模式,提高培训效果,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Siedentop D, Tannehill D, Ward P. Developing teaching skills in physical education[M]. New York: McGraw-Hill Education, 2014:203.

[2]王慧君.浅谈高校体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8(S1):174.

[3]涂文俊.江西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下农村体育师资建设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7(7):232-233.

作者单位:豫章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适应性体育教师培训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