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探索

2020-09-10 07:22王瑞霞
客联 2020年8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王瑞霞

【摘 要】文章基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视域解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功能,详细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等教育、社会、高校、就业市场、学生等方面的功能体现。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宏观视域;中观视域;微观视域

一、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一)创新与创业

“创业”这一概念由美国最早发起。传入中国后,经由中国教育、经济等发展领域逐渐融入,加入“创新”概念,[1]由此创新创业合二为一,流行开来。在创新创业热潮的冲击之下,很多青年大学生盲目的投身其中,以至于出现大学生创业及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功利化的倾向,完全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以“创新创业”为关键词,用百度搜索引擎进行搜索,除去创业挣钱等商业广告之外,排在靠前位置大多为关于创新创业比赛的新闻报道,以及各个高校开展创新创业项目的竞赛。真正与创新创业教育实际相关的寥寥无几。创新作为创业的基础存在,而创业则是就业的一种特殊形式,最终仍旧归结于帮助青年大学生寻求一份依靠劳动而获得财富的工作。[3]但是必須明确的是,创新创业与赚钱并不等同,赚钱可以成为创新创业的目的之一,但并不能成为其全部。“创业教育之父”杰弗里·蒂蒙斯对创新与创业之间的关系做了形象而精确的描述,“如果把创业比作美国经济的发动机,那么创新就是此发动机的汽缸,它带动了重要新发明和新技术的诞生。” [4]

(二)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在关于高校或者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上,很多学者在此问题上都有诸多见解。部分有所偏向,更注重于创业教育的阐述,对于创新教育却无重要描述,有创新创业教育之名而无创新创业教育之实。关于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在概念上究竟作何解释,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内容,注重实践,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活动。[5]另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有“双创教育”之誉,应社会和国家发展之需,以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开拓型人才为目标产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6]从培养目标出发,还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主是:意识养成、知识内化和经验生成等三个方面。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做如下阐述:意识养成是创新创业的观念前提,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知识内化是对传统意义上知识目标的深化,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经验生成是对创新创业能力层面目标的操作性表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目标。[7]这种观点其实就是在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整体过程,由意识到思维觉悟到最终付诸于实践的一个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过程。文章认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可以作为彼此相互转化的基础,但能否成功转化有很多因素存在,并不能确定,因此二者可以彼此相关又可以彼此独立。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解构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对象之一,其关注的重点从模式探索、策略研究逐渐转移到体系建构、深化课程与专业改革等教育本身所关注的问题。指向对象主要有两个主体:大学生和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常被称为是“双创教育”,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的战略规划需要而逐渐衍生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其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新型人才。[8]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已被赋予了“教育”的内涵与意义,就必然有其教育功能体现,而不仅仅是创新与创业本身,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之后所产生的种种效能,也是实现高等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

二、宏观视域下的功能体现:社会和高等教育

(一)衍生矛盾: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价值取向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一直体现出两种价值取向即:功利主义取向与实用主义取向。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终于社会发展的广泛应用性,因此反映在社会生态圈中也很明显产生功利主义与实用主义的价值选择。在价值选择过程中,实用主义价值选择倾向于功利主义价值选择倾向逐渐产生了摩擦,进而生发了许多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更多的来源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功能性。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偏向所产生的价值取向的偏向。就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表现出来的效果来看,在教育过程中更倾向于创业教育,其目的多表现在缓解就业压力以及增加创业收入,而在创新教育上的发展明显劲头不足。在发展良好的创业教育的训练之下,很多大学生加入创业大军,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为创业教育本身的亲社会性,相比之下,大学生创新教育于社会整体来讲稍显隔离感,并不如创业教育带来的成效好。在利益的驱动下,社会整体的一个价值选择要更偏向于功利主义。且因创新教育的功效缓慢性,这一价值取向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二)扭转思维:社会意识形态的固化改观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发展实施实际也是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又一新的方向。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各个高校的逐渐开展并收获满满成果,社会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和吸纳程度较之以往明显好了许多,归根到底还是社会大众的思想意识改变了许多,这种改变是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产生良好效果的基础之上产生的。

首先,社会对于“铁饭碗”思想的转变。在以往相当长的时间内,拥有一个可以稳定一辈子的工作是许多人的追求,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因其良好的教育素质,也基本首先考虑稳定的工作,既体面又能有一份稳定的收益。直到今天,这种思想依然存在,但依然削弱了许多。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许多优秀人才进入社会之后进行创新创业工作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进而带动社会整体的一个工作理念的转变。

其次,角色地位意识的转变。一方面受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创新创业素质的良好支持,很多人才从普通就业者身份转变为老板身份,甚至从无业者变身创业者,这种转变实际上带来的是身份地位意识的转变,从而促使更多的人投身于创新创业的浪潮中;而另一方便,受到创新创业带来的良好效益的驱动,很多人逐渐弱化了对工作性质的要求,认为自己去创新创业,创造美好生活也是很好的选择,因此不再太注重寻找体面工作,反而更倾向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是社会整体的思想改观。

(三)激发育人:高等教育育人功能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在其发展之初就有高等教育育人功能延展的动力源泉。

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来看,凡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学生群体都在主体范围之内,均有享受创新创业教育的资格,这个是高等教育的其他方面所不能完成的,也是育人的起点所在;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上来看,首先,关键在于青年大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其意义的根本,在于着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使个体从意识到精神,从知识到经验都有一个全面升华的过程;其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导向上,开拓、创新是其发展的中心要素,“新型”人才是其目标,这是与高等教育所一直倡导的培养“知识型人才”、“能力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等等口号式的目标所区别的更具体,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四)激化竞争:高等教育市场竞争

高等教育大众化向普及化进程的推进,以及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使得本就竞争激烈的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形势愈演愈烈。[9]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在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首先,激化了高校之间的竞争。随着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大高校的陆续开展,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和国家不断地提倡和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也越来越受重视。最为直观的是各个高校以及高校之间层出不穷的创新创业大赛的举办。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紧跟“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所举办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其参赛高校、参赛人数以及参赛项目也是呈现飞跃式的增长。所有高校对此都非常的重视,尤其是其参赛项目一旦能够被认可,甚至是能够用于产品开发,给参赛团体和参赛高校所带来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因此各个高校之间的竞争在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的发展上越来越激烈。

再者,激化了高等教育就业市场的竞争。正是由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优越性,所以越是重视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就越强,那么高校在高等教育就业市场所占的份额优势就较为明显。于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成为了高等教育就业市场的一个优势竞争途径。

最后,激化了高校与社会及科研单位合作市场的竞争。“产学研”模式一直是高等院校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办学模式,在这一构想之下各个高校陆续发展“创业园”、“科技园”,让优秀人才能够一展所长。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浪潮中不仅成为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实践基地,也成为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与此同时,这些创新创业基地也成为了高校与社会等各个单位合作的坚实基础,依托于这些创新创业基地,每一个高校都能源源不断的向需求者提供多样化资源,从而密切高校、企业、科研单位之间的联系,竞争合作基础和合作市场。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就能不断地向创新创业基地输送人才,于高校的发展、与企业的发展、于人才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因此,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激化了高等院校合作市场的竞争。

三、中观视域的功能体现:就业市场与高等院校

(一)优化市场:就业市场环境的优化调整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就业市场的功能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的开发;二是就业环境的优化。

第一,开发人力资本。教育最基本的经济功能就是促进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是通过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的增加来实现的。对于社会而言,教育通过培养人来提高生产力,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从人力资本的优化来说,人力资源的优势开发是其主要功能体现。第一,促进人力资源就业质量的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教育学生如何创新如何创业,更多的是对于学生创新创业整体素养的训练和提升,这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就业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第二,促进了人力资源的深层开发。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受教育者有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素养之后,将会深层挖掘自己的潜能,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容量等,对于人才的深层开发显然是有益的。

第二,优化就业环境。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有创出新创业意向的青年大学生纷纷发动自己的能力,力求闯出一条成功大道,不仅免去了就业竞争的压力,也不用再担心毕业就失业这一问题。对于大学生个人而言从业压力会减轻许多,而对于社会和企业而言,就业承载力也会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释。随着社会上创新创业大军的壮大,原有的行业格局也会发生一定的改观。行业人才素质的提升,行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加大带来的是行业格局的升级。

(二)助推发展:高校发展新途径

第一,扩大学校规模经济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是高校规模经济扩大的重要途径,其主要因素在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给高校带来的丰富的资源,且这些资源在教育经济转化上是非常有益的。其一,技术资源。基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的大力推动,在高校内部也陆续产生了许多创新性的发现,这些发现一部分可以直接投入使用,可以作为创业手段;一部分可以转化为先进的技术,改造提升技术手段。高校可以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吸收转化优秀的创新创业成果,从而提升自身的产业规模。其二,资金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带来的本部分成果经转化之后,势必会吸收外部的资金支持,可以更好的推动高校创新创業教育的发展,进而又能产生优秀的创新创业成果,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经济——教育——创新创业循环,促进高校的教育经济增长。

第二,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首先是外部人才的输入。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从外部吸收各类人才,以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所需。这一类人才可以说是比较成熟的创新创业人才,能够有效进行创新创业。其次是内部人才的输出。这一类人才主要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经过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之后,能够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素养。这两类创新创业人才队伍都是经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补充和开发的。

四、微观视域的功能体现:学生个体和学科课程

(一)强化个体:学生独立精神的加强培养

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决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等。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其实质是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包括独立人格和独立思维。不仅要求大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懂得辨别,更重要的是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行业前瞻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区别与普通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同时,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观察力和侦测力,对于大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二)改革课程: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的新一轮融合

作为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既已被广泛施行,势必会引起高校内部的课程结构内容的改革。

首先,融合课程内容。创新创业教育的施行是紧紧围绕创新、创业关键词进行内容安排,这是与高校的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迥异的。而且在内容选择上更加契合社会和市场发展,对于大学生学习发展以及其他课程的改进是极为有利的。

再者,调整课程结构。高校课程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趋势。原有的课程结构就已经不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这一浪潮的发展。创新创业相关课程的加入将会引起旧课程结构的排列。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结合也是发展所在,随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渐深入,其课程地位也会逐渐上升。

【参考文献】

[1] 储德平. 近二十年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态势——基于CSSCI数据库的分析[J]. 中国成人教育,2017,(01):68-72.

[2] 李涛. 论高校创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融合[J]. 继续教育研究,2017,(04):15-19.

[3] 张丽萍. 存在于选择: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化建构[J]. 中国成人教育,2017,(02):77-80.

[4] 杰弗里·蒂蒙斯,小斯蒂芬·斯皮内利. 创业学[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9—10.

[5] 張冰,白华.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之辩[J]. 高教探索,2014,(03):48-52.

[6] 马小辉.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教育目标、特性及实践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3,(07):96-100.

[7] 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 83-87.

[8] 马永斌.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模式研究与探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06): 99-103.

[9] 张庆祝.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背景、动力及保障机制探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 162-165.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析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视阈下的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应用
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分析
在线教育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性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思考与实践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