纨绔的第四代

2020-09-10 07:22任程宇杨鑫鑫
客联 2020年8期
关键词:贾宝玉悲剧红楼梦

任程宇 杨鑫鑫

【摘 要】本文将通过悲剧的诞生,悲剧的形成,悲剧的终结三个方面对《布登勃洛克一家》与《红楼梦》文本中汉诺和贾宝玉两个典型人物的比较,试分析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与时代背景下,两人在时代浪潮和家族使命下形成悲剧形象的原因及异同。

【关键词】《布登勃洛克一家》;《红楼梦》;贾宝玉;悲剧;汉诺

汉诺是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中的主要人物之一。这部小说描述了布登勃洛克一家历经四代由盛而衰的全过程,但时间跨度只是从1835年到1877年。从情节和内容看,全书写的尽是家庭琐事。托马斯·曼在创作时充分利用了自己资产阶级家庭的历史资料,以现实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对一个资产阶级大家族的日常生活细节以及婚丧喜庆一类活动的描写,反映出布登勃洛克一家的衰亡史。而这不得不令人联想到了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创作而成的《红楼梦》。曹雪芹的家世和个人经历也是他创作《红楼梦》的直接历史资料,通过描写一个封建贵族大家庭贾府的日常生活画面,反映其衰亡过程,进而揭示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这一点与托马斯·曼的作品《布登勃洛克一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本文将通过布登勃洛克家族第四代继承人汉诺与《红楼梦》中贾府的第四代继承人贾宝玉进行比较,探讨他们殊途同归的悲剧命运。

一、悲剧的产生——家族使命的千钧之担

作为历经百年的大家族的男性子嗣,贾宝玉和汉诺都负有相同的家族使命,这是由他们在各自家族史上的地位所决定的。贾宝玉是《红楼梦》的核心人物,对贾府的兴衰具有决定性意义。贾府最初由宁国公和荣国公创下基业,成为远近闻名的“钟鸣鼎食之家”。此后,贾氏家业逐渐呈现出衰败之象。到了第四代,则逐渐衰败萧疏,再也不比先时的光景。整个贾府到了第四代只剩贾宝玉聪明灵慧,心肠朴直,于是贾府中兴的重任就顺理成章地落到了他的肩上。

无独有偶,在被誉为德国“红楼梦”的《布登勃洛克一家》中,同样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名门望族布氏家族也发生了与贾府极其相似的后继乏人的情形。布登勃洛克大家庭最初依靠老约翰·布登勃洛克在拿破仑战争年代贩卖粮食发财致富。老约翰之子小约翰继承家业时,德国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大规模发展的阶段,商业竞争日趋激烈,社会上投机成风。而第三代布登勃洛克的情形则更不妙,长子托马斯为了维持家族产业殚精竭虑,悲观绝望之余,试图在叔本华哲学中寻求解脱,最后因牙病猝死。此前,托马斯和全家人很早就把继承家业、重整旗鼓的期望寄托在汉诺身上。因此,小汉诺作为第四代布登勃洛克唯一的子嗣,和贾宝玉一样,同样面临着继承祖业、挽救家族衰亡命运的重任。横向上来看,贾宝玉和汉诺都是含着金钥匙出生,但也恰恰正在享受家族最后的红利,家族的大厦都或多或少出现了裂缝,正在朝着反方向滑落,而他们显赫的家族最终也以各自的油尽灯灭而宣告破灭。

二、悲剧的形成——在劫难逃的使命烙印

尽管贾宝玉主要生活在有“女儿国”之称的大观园内,他的生活面却十分广阔,因为贾府贵公子的现实身份使他情愿或不情愿地与外界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而汉诺的生活面则十分狭窄,他基本上是在家庭和学校活动,与外界的接触极少,只有一个同性朋友凯伊。书中着重描写了汉诺的精神世界,尤其是他对音乐的热爱和迷恋。虽然封建贵族公子宝玉和资产阶级少爷汉诺确实过着两种完全不同的生活,但他们的存在方式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音乐之于汉诺恰如大观园里的女孩儿们之于贾宝玉。

贾宝玉内心深处积聚着有时连黛玉也无法了悟的悲凉和难以言说的孤独。既然现实世界对他来说无异于身外之物,而生活之中又知音难觅,甚至连他最钟爱的黛玉有时也不能理解他,因此他逐渐变得悲观和多愁。这一切都是贾宝玉随着时间的流逝体味到的,是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发生的,是他悲剧人生的重要环节。

而汉诺的生活远不如贾宝玉那么浪漫而富于诗意。他从小体弱多病。之后他在音樂中发现了自我,发现了存在于他心中的某种无法言说的理想境界。贾宝玉在残酷、污浊的现实生活中,只有见了女孩儿才觉得清爽,而一贯无精打采、终日诚惶诚恐的汉诺则只有倾听或是演奏音乐时,才变得聚精会神、容光焕发。他们作为各自家族精神的叛逆者,凭着自己的“真性情”和对冷酷现实生活的深刻感受和理解,拒绝自己“理应”肩负的家族使命,承受着来自环境的巨大压力,心中有着朦胧的理想,在深深的孤独中寻求他人的理解和自我表达的方式。在本质上他们二人是如此的相似,甚至于是相通的,对汉诺和宝玉来讲,音乐和女孩儿既是同质异形的审美对象和审美理想,同时又是他们在无感现实世界里仅存的寄托和在家族使命重压之下少有的喘息空间。这种深刻入骨的使命烙印使得汉诺和贾宝玉刻不容缓的被家族机器一步步的塑造、转型、被迫逃避甚至扭曲,这也为之后他们的抉择和命运埋下了必然的伏笔。

三、悲剧的终结——家族大厦的轰然倒塌

贾宝玉和汉诺坚守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思想,以拒绝的姿态同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保持着距离,时刻感受着成长过程中无法挣脱的羁绊和日益深重的压抑及苦难。这种与家族意志背道而驰的“成长”,相对于社会环境对他们的要求而言,更多的是自发的逆向生长。这实质上是个人存在同社会与时代精神的背离,在任何时代都可能导致个人在世俗生活中的悲剧和灾难性的后果。贾宝玉和汉诺的人生就是这样的悲剧。理所应当的,我们可以预见到,他们的结局定会以悲剧的高潮作为个人乃至家族生命的完结。

曹雪芹为贾宝玉的悲剧人生安排遁入空门作为结局,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也自此为荣极一时的贾氏家族拉上了告别的帷幕。而托马斯·曼则让苦难深重的汉诺死于伤寒,没有让他自杀或因意外事故死去,这个结局也不是偶然的。汉诺十分明白,面对无法逃避的可怕未来,音乐和友谊都救不了他。他虚弱的身体和软弱的个性不可能产生抗拒的强力,在绝望之中他想到的唯一可以自救的途径便是死去。同贾宝玉不同的是,汉诺的苦难生活本身包括两个方面,即精神的和肉体的。精神方面的痛苦是,他的特定“身份”使得他和宝玉一样无法摆脱家族意志的压制和追迫,以至于他只能通过音乐暂时逃避和自慰,直到最后再也无法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终于悲观厌世,想一死了之。汉诺看似偶然的“病故”,无论是就小说的情结发展还是汉诺本人的生命历程而言,其实都是具有必然性的。汉诺的悲剧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个人性格和志趣同生存环境之矛盾的产物,却也表明了有艺术才能的人或者说艺术家同资本主义社会环境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矛盾关系。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贾宝玉和汉诺这两个人物,其悲剧命运的发生发展以及结局都有诸多相似或相通之处,呈现出一种同构性。《红楼梦》和《布登勃洛克一家》两书的作者能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创造出如此类似的文学形象,绝不是偶然的,这也说明宝玉和汉诺这样的人作为时代精神之叛逆,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傅惟兹译.《布登勃洛克一家》,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2]余匡复著.《德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年.

[3]游国恩等编著.《中国文学史》(四),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

[4]曹雪芹.《红楼梦》,岳麓书社,1987年。

[5]黄燎宇.《进化的挽歌与颂歌——评〈布登勃洛克一家〉》,《外国文学》,1997年第2期.

[6]方维规.《“病是精神”或“精神是病”——托马斯·曼论艺术与疾病和死亡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

猜你喜欢
贾宝玉悲剧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红楼梦》中谁得过“玉”的好?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画家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贾宝玉为何是“情不情”
未完的前尘烟雨
贵族小姐的精神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