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路先锋:不特有特,比特更特

2020-09-10 07:22蒋安琪
现代苏州 2020年22期
关键词:保税区苏州工业园区试验区

蒋安琪

一路走来,园区这位探路先锋“读懂”了新加坡,凭着一股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闯劲和毅力,创造出“不特有特,比特更特”的发展环境,率先走出一条不断探索新型工业化、经济国际化、城市现代化互动并进的发展之路,用一系列“首创”,书写了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对外开放的发展奇迹。

首批出口加工区

苏州工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于2000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是全国首批设立的15家出口加工区试点之一。2020年前三季度,园区实现地区进出口总额4944.7亿元,同比增长10.3%。

首个空陆联程快速通关模式

2002年底,苏州工业园区进入没有跑道的“虚拟机场”,在国内首创SZV模式(货物空陆联程中转模式)。所谓SZV模式,就是把苏州工业园区虚拟成一个国际机场,上海机场则被当作飞往园区飞机的一个停靠站,货物到达上海机场之后,直接由园区企业的货车运送到园区,在园内海关办理通关手续,按照SZV模式运送的进口货物,平均通关时间降为7个小时左右,企业平均物流成本下降接近3成。

首个保税物流中心(B 型)

2004年,苏州工业园区设立全国首家保税物流中心(B型)。海关保税物流中心分A型和B型两种。B型是由多家保税物流企业在空间集中布局,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并联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物流集合区域。

首个中外合作非法人制股权投资基金

国内第一个中外合作非法人制创业投资基金——“英菲尼迪-中新创业投资企业”于2005年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

首个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2006年,伴随着生物纳米园、创意产业园的开工建设,国内第一个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苏州工业园区顺利设立。该基金由国家开发银行与中新创投共同组建,总规模达10亿元,是园区自主创新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园区由“制造”向“创造”迈进。

首个内陆型综合保税区

2006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这是中国首个内陆型综合保税区。2014年10月,苏州工业园区经国务院批复,在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内划出专门区域作为贸易功能区,开展调整相关税收规定,促进贸易多元化试点。这标志着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贸易多元化试点政策在全国率先落地,也使园区对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政策功能更趋完善。2019年8月,国务院同意设立中国(江苏)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苏州自贸片区60.15平方公里,包含苏州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5.28平方公里。

首个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011年7月,国家科技部认定苏州工业园区纳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基地(苏州纳米城)为“苏州国家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这是全国首家国家级纳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2013年1月,苏州纳米城举行开园仪式,正式投入使用,基地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科教创新区,规划建筑面积约154万平方米,是全球最大的纳米技术产业综合区。

首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

2010年,苏州工业园区获批全国第一个“服务贸易创新示范基地”,10年来服务贸易保持稳步增长,2019年服务贸易总额突破100亿美元,其中,以知识产权、研发技术、计算机和信息、专业服务为代表的新兴服务贸易占比超过60%。

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

2007年7月,苏州工业园区被国家商务部、信息产业部、科技部联合授予全国首个“服务外包示范基地”称号。此后,園区重点打造以国际科技园为核心的软件外包基地、以综合保税区为核心的物流外包基地、以中央商务区为核心的专业服务外包基地、以独墅湖高教区为核心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基地等四大服务外包基地。2019年全市服务外包接包合同额122.77亿美元,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50.25亿美元。

首个国家级股权投资母基金

2010年,中国首支国家级大型人民币母基金“国创母基金”正式落户苏州工业园区,总规模达600亿元。国创母基金由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和苏州创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该基金的落地,充分表明作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苏州工业园区的创新活力吸引了全球创投机构目光。

首个检验监管综合改革试验区

2012年6月,江苏检验检疫局在苏州工业园区设立了全国首个“检验监管综合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检验检疫服务高效化、监管精准化、贸易便利化的进出口商品检验监管体系。2012年9月,该“试验区”正式启动。

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

2015年,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揭牌。该平台充分发挥园区在国际化合作开发建设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以投资便利化为基本要求,以引导、推动我国境外投资有序健康发展为核心任务,通过整合国内外优势资源为全国“走出去”企业提供集成化、专业化的服务,特别是在金融、培训、中介、风险防范等方面做出有益探索。依托国家级境外投资服务示范平台,园区成为“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军。

中新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

2014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批复苏州工业园区开展跨境人民币创新业务试点,探索实施负面清单管理,重点限制产能过剩、高耗能高污染等行业开展创新业务,具体包括在新加坡的银行机构对园区企业发放跨境人民币贷款、股权投资基金人民币对外投资、园区内企业到新加坡发行人民币债券、个人经常项下及对外直接投资项下跨境人民币业务等四项。

中新金融机构互设

为了加深中新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密切合作,苏州工业园区积极推动双方金融机构互设和合作。其中,新加坡新加坡前三大银行星展、华侨和大华银行全部入驻园区,东吴证券设立新加坡子公司并取得资产管理牌照,苏州银行设立驻新代表处。

中新合作现代服务业创新试验区

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中国商务部与新加坡贸易及工业部签署的《关于深化中新两国在苏州工业园区现代服务业合作的意向书》,苏州工业园区将作为中国-新加坡现代服务业合作的试验区。

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

为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探索高等教育国际化,2012年,教育部与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签署《共建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框架协议》,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被教育部授予“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称号,这也是中国首个“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

作为全国知名的科教创新区,创立近二十年来,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探索并走出了一条以高端人才为引领、以合作办学为特色、以协同创新为方向的发展新路,构建起了以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发展产业的高水平产学研合作体系,吸引了31所中外知名院校。进入新时代,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作为苏州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的“人才高地”和“蓄水池”,其特殊地位和功能日益凸显。

中新社会治理合作试点

作为中国、新加坡两国政府间旗舰合作项目,2013年,中央综治办授予“中新社会管理合作试点单位”称号,苏州工业园区在“社会治理”工作中迈出了先行先试的步伐。

在为期三年的中新社会治理合作试点中,园区列出了21个重点项目方案,其中有加强民意沟通,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加强社会治安治理、提升公正司法水平、推进智慧园区建设等,重点项目方案涉及到园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中新社会治理合作试点的不断深入,园区人的生活幸福指数也在不断提升。

全国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

2019年,人社部印发《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方案》,旨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协调劳动关系体制、制度、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为全国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全国有八个地区作为改革试点,苏州工业园区位列其中。

今年,《苏州工业园区关于深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获人社部批复同意,试点工作正式启动。本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是赋予园区的又一国家使命,对于发挥园区在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建设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保税区苏州工业园区试验区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ImprovingListeningandSpeakingSkillsthroughWatchingAmericanTVSeries
中国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商务部表示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昆明综合保税区今年底建成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今天我叫早
我想这样做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实验小学学生美术·书法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