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地理实践活动的选题方法

2020-09-10 07:22徐晖
学生学习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选题课题素养

徐晖

【摘要】地理核心素养包含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实践、尝试探究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选题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因此教师应主动介入到学生的实践学习活动中,因地、因势、因事、因人制宜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选题。

【关键词】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选题指导

地理实践是一种重过程、重体验、重应用的学习方式,因而选题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同时课题的选择也是地理实践成败的前提,是实践活动能否取得实效的基础。因此教师在问题情境阶段应主动介入到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中,因地、因势、因事、因人制宜地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选题。下面就笔者就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活动的选题指导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因地制宜──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产生的力量是最大的。换言之,如果学生选择一个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问题展开地理实践学习,由此产生的学习动机将最为强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持续性也将最为稳定。对学生来说,能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刻刻体验得到的社会就是他们的生活认知环境。地理实践特别注重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活动,所以课题的选择应该尽量贴近生活和生产的实践,贴近学生接触到的周边环境,要考虑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有用。因此,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选题,从生活中挖掘出研究性学习内容,让学生感到地理知识就在生活中,地理知识的使用就在身边,能促使学生积极体验、细致观察和深入分析。

2因势制宜──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选题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心理学家认为: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稳定的兴趣时,他就能积极地思索、大胆地探索其实质。如果在地理研究性學习的选题上能充分顾及学生的兴趣爱好,那么学生学习的情绪会比较高,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可以取得比较理想的地理实践效果。例如高中地理中虽然没有“旅游”的必修学习内容,但有几位同学都喜欢旅游,他们想以旅游作为研究方向。为了帮助学生选择适宜的课题,教师将他们召集在一起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学生谈到中国秀美的自然风光,神秘的文物古迹,迥异的风土人情;还谈到在旅游中常常有某些原因使他们玩得不够尽兴甚至不满意。教师敏锐地抓住这一话题,让学生谈谈是一些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他们有这种感觉呢?此时讨论变得非常热烈,大家纷纷发言,有的同学认为是某些旅游景点开发时随意修建旅店、餐馆和娱乐设施破坏了背景环境,有的同学认为是旅游者乱扔垃圾、乱刻乱画、随意采摘等不文明行为破坏了景区的自然环境;当讨论接近尾声时,这个实践小组的同学已经确定把《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作为地理实践的课题。

3因事制宜──结合当前的时事热点选题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是很有兴趣的。”许多心理实验也表明,学习者感兴趣的是与他过去经验有联系但又有新颖性尚不了解的东西。在研究性学习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对他们最关注、最好奇、最感兴趣而又似懂非懂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在地理教材“城市与地理环境”这一章节中,他们已经了解到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土壤污染等方面的内容,但对“城市光污染”这一新概念并不十分了解,教材中也没有专门的介绍,这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很多学生在上课时也会向教师提出疑问。尤其是一些住在市区中心街道附近的学生,对光污染有亲身体验,他们十分关心光污染到底有哪些危害?其中有一位学生的亲戚是搞光学研究的,该生对光污染的危害了解比较多一些,教师及时组织这些学生在课后互相进行交流,鼓励他们查阅资料,进行走访,最后他们把《泰州光污染现状调查与危害分析》作为地理实践的课题。

4因人制宜──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选题

认知能力是指分析问题的能力或思维能力,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教与学的活动中,学生自己感知记忆、思维、理解、想象、表达的方法,预计自己操作的成绩,以及自我反馈学习效果,这都是“认知能力”的具体表现。但不同的阶段或者不同的人在认知能力上都会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能力(如撰写论文,与他人交流)、记忆能力(如理解、记忆信息)以及定量分析能力(如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实验、统计数据)上。因此,地理实践要从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要求,进行不同层次的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个性发展,遵循因人制宜的原则,引导学生在自己能力范围内选择实践课题。选择课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知识体系以及现有能力基础是否可行,即课题的选择应该能让学生够得着、办得到、不要过于高深,过于漂渺。在选择实践课题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越前沿越先进的东西越有研究实验价值,都对此很感兴趣。但地理实践不是科学研究,不是发明创造,它强调的是学习和实践探究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例如有的同学把《模拟厄尔尼诺现象对中国气候的影响》作为地理实践的课题,等到把有关书籍和资料拿到手翻开一看,太高深复杂,根本看不懂,依学生现有知识和能力而言,根本不能真正理解,也就谈不上模拟实验了。这样的情况即便是坚持去研究也仅仅是获得一些资料性的表象上的东西,却无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原因和过程,当然更不能达到地理实践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1] 龙泉.试论地理实践活动的价值[J].地理教学,2016,(21).

[2] 邱鸿亮,王露.地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观”*--“生活化的地理”与“地理化的生活”的对比研究[J].地理教学,2016,(9).

猜你喜欢
选题课题素养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新年刊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选题有误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确定选题,渲染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