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多元化

2020-09-10 07:22王娇娇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1期
关键词:情景化数学化多元化

王娇娇

摘要:随着大家对新课标的深入解读和应用,越来越多的老师注重了数学课堂的情景化、多元化、生活化,特别是低年级老师,但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地在生活中学数学,提升课堂的数学化是我们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情景化;多元化;生活化;数学化

新课程标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课堂情景化,多元化,生活化进而提升到数学化。下面我结合一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一课我采用的一些方法谈我的粗知拙见。

一、改变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情景化

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习内容创设探索性的情境,以文字描述、语言表达的方法,为学生描述一段新鲜而熟悉的生活事例,以此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知识,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在“认识图形”一课中,导入我采用积木这一学生熟知并喜欢的情景,调动学生已有经验,通过让学生回忆生活中都用积木搭过什么,然后带来积木作品图,五颜六色的积木作品从直观上一下就吸引住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结后加入了一个变魔术活动,将立体图形延边剪成平面图形,为下学期学习平面图形做铺垫。魔术是学生熟悉又喜爱的节目,40分钟的课程到结束时学生们已经有疲劳感并且听讲状态有明显下降,这时通过老师语言挑逗“老师新学了一个魔术,你们想看吗?”充分调动了学生听讲的积极性和注意力。

二、利用多种资源,实现课堂多元化

(一)课堂活动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认识图形”这一课上,我采用了多种活动:小积木分类活动,分类是学生认识图形的重要方法,通过交流让学生自己感受到给图形分类的必要,产生分类的需求,进一步感知图形间的不同;实物积木对照找一找活动,课上我从实物入手,先观察生活中的图形,然后让学生找学具中相同形状的学具,通过师生共同摸一摸,发现图形的特点;搭高楼活动,小组合作比一比那组搭得又高又稳,搭积木的活动有助于学生感受图形上平平的面,在说明理由的过程中又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球没有平平的面,都是鼓鼓的,感受图形间的不同。图片送回家活动,通过课堂上的认识,將图形抽象成照片,让学生讨论照片中的形状是什么,最后将照片与名字贴在一起,巩固了图形的认识;变魔术将立体图形变成平面图形,让学生体会到面在体上,为下学期学习平面图形做铺垫。

(二)课堂教具多元化

在数学教学中,离不开教具与学具的使用,教学用具在教学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低年级,科学有效的使用学具操作,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直觉形象思维,而且能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在课堂伊始分类活动中我采用这种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小积木,本环节没有选用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分类,而是从孩子熟悉的积木入手引出分类,一方面避免了分类活动中不必要因素的干扰,另一方面积木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图形特征。

在区分图形,实物学具对照找一找活动中,我将小积木更换成这种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纸质模型。一则由于这一活动有摸一摸环节,小积木太小,不利于学生感受面。另外不同不颜色不同大小可以便于学生总结特点感受特点,不会被单一大小颜色禁锢思维。

(三)课堂评价多元化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学习评价及时地提出了新的理念。该理念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种评价强调发展性评价,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课上我不仅采用了老师语言表扬,小红花表扬,更大力采用了生生之间的表扬,比如手势夸同学冲着同学竖起大拇指并说:“123你真棒,向你学习我也棒。”和手势夸自己冲着自己竖起大拇指并说:“123我真棒。”。评价标准多元化,课上做的端正的表扬,回答问题积极的表扬,声音洪亮的表扬,认真听讲的表扬,小组合作好的表扬……,只要发现有突出地方及时表扬。

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知识生活化延伸

随着数学课程的改革,生活化已成为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指通过联系生活实践来摆脱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意识。数学源于生活还要服务于生活。

吴正宪老师在解读新课标一书中曾提到过:“良好的数学教育是以育人为本的。课程内容的安排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做好准备,不能脱离现实和后续学习必备的能力,努力做到学有所用。”所以我认为数学从生活中来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在讲“认识图形”这一课,我采用实物引入-抽象为图形-图形回到生活中去。在认识并区分完图形后,让学生回想并说一说生活中见过的今天学习过的图形的实物,有的学生说家里的,有的学生说外面见到的,还有的同学说教室里面的,将知识又回归的生活中去,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总之,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导下,要遵循“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原则。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挖掘利用实际生活的强大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学会用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课堂提升,实现数学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课堂中我们采用多种元素多种手段调动学生使学生学会知识,但这毕竟是数学课堂,所以环节中的数学化要得到提升。低年级学生虽然认知程度有限,生活化的教育尤为重要,但如何实现数学化提升就成为了我们需要重视的重要过程。在讲“认识图形”这一课,课上虽然我采用了大量的生活情境手段,但每个环节数学化的体现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分类活动中培养分类意识感知分类中的数学标准;区分图形环节,通过摸一摸体会图形特点,总结特点时采用数学标准,圆柱体会上下两面大小一样,正方体体会四个面大小一样,长方体体会对应面大小一样,将这些数学知识贯穿于生活化环节当中,从而得到课堂数学化的提升,使之成为真正的数学课。

参考文献:

[1]滑光霞.浅谈新课改下倾听艺术在课堂的运用[J].吉林教育,2010(01):68.

[2]祝子广.浅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知识运用过程的设计[J].新课程(教师),2010(01):104.

[3]朱凤玲. 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A]. 北京中教创新软件发展研究院.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北京中教创新软件发展研究院,2010:2.

[4]吴正宪,张秋爽,李惠玲.和吴正宪老师一起读数学新课标[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5]伍星琴.浅谈合作学习的有效性[A]. 北京中教创新软件发展研究院.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北京中教创新软件发展研究院,2010:3.

猜你喜欢
情景化数学化多元化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小学语文情境化课堂识字教学方法的探索
浅谈如何将小学数学生活化
基于数学核心经验的中班幼儿区域活动“数学化”实施策略
在数学化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概念教学
基于主题情景化的青少年科普教育与辅导研究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和数学化的融合
论小学数学教学的情景化手段的创设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