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渗透德育

2020-09-16 06:34彭晓辉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德育渗透小学

彭晓辉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科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笔者认为,教师可在科学实验课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讲诚信、守规矩、懂合作、乐探究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课;德育渗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讲道:要把立德树人融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笔者认为,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意识品质的重要场所。

一、实验课,培养学生讲诚信的意识

讲诚信就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科学学习研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诚信、求真。

如今,随着科技和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弄虚作假、蒙骗欺诈的事例屡见不鲜。如何让学生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实事求是,做一个讲诚信的人,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在科学实验课中,学生会遇到实验数据的误差,会遇到测量的偏差,会遇到因操作不当而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等问题。当遇到这些问题时,教师该如何处理?是为了课堂的流畅性而忽视它,还是为了保持权威而掩饰它?笔者觉得都不对,应该实事求是地正视这些问题。科学最不怕的就是失败和不对,最怕的就是弄虚作假和不实事求是。

2018年10月19日,何老师在旧部前小学上竞赛课——《电路出故障了》一课时,当教完学生电路检测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检测电路。有个小组根据原理仍然检测不出电路问题所在,这可能超出了课堂的预设,如果教师为了竞赛课的效果,则会选择换一组材料,而何老师尊重了事实,他耐心地和学生一起根据电路的原理一步步排除原因。

又比如,在一节科学课上,在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中,学生把胡萝卜放入水中,发现它是沉入水中的,而书本上却说胡萝卜在水中会浮在水中,于是学生向教师提出此问题。如果教师不理会此问题,而是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就不会有课后师生进一步实验探究,也就不会得出另一个科学实验结论:胡萝卜在水中的沉浮与它含水分的多少有关,新鲜的胡萝卜水分充足.里面含有大量的水分和空气,结构松散,大于水的密度,所以沉于水中;教材中说的胡萝卜浮于水,应该是指放了一段时间的胡萝卜,水分已经蒸发了一部分,它的密度比水小,因此浮在水面。

因此,只有讲诚信、实事求是才能到达科学和人生的顶端。

二、实验课,培养学生守规矩的意识

“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有良好的规矩、规则意识是团队合作的前提,也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石。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电视上经常会看到关于守规矩、讲文明的公益广告,如上车要排队、垃圾要扔到垃圾桶、出国旅游要尊重当地习俗等等。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守规矩。可仍有一些人,包括一些小朋友,出门在外仍以我为中心,目无规矩,我行我素,他们的行为破坏了良好的生活风气,严重的还会影响国人形象。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守规矩的意识,我们义不容辞。

科学实验课便能培养学生守规矩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包含在课堂的各个环节:在课前,教师一般要跟学生讲讲规矩——什么时候开始活动,什么时间结束活动,这无形中为学生树立了规矩意识;在做实验前,教师又必须讲实验的规则——按什么顺序做,要注意些什么,什么事情绝对不能做;实验后,教师会要求学生收拾好器材、整理好桌面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等。这样就一步步地强化了学生的规矩意识。一堂科学课,如果和学生说好规则、讲好规矩,做实验时教师便能收放自如;一旦没有说规则、讲规矩,课堂大都会显得乱哄哄,教师难以把控,只能大呼小叫喊口令。

2018年11月7-9日,“中国教育学会2018年度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与优质课展示”活动在广州开展。笔者有幸观摩了一天的展示课。笔者发现,上科学展示课的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课前活动有点不同。以往听其他学科的教师上课,课前一般是和学生说说笑笑——活跃气氛;而本次的科学教师上课,课前教师一般是先讲规矩:如何表示活动开始和结束,怎样向科学家一样描述和提问,怎样表扬个人和小组等等。可见,讲规矩对一节科学课是十分重要的,这既是课堂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学习或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各种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懂得与他人合作,既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有德的体现。它是和谐社会的基石。科学实验课中无处不体现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这种意识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强加的。

在观摩某些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环节时,我们常感受到:如果学得慢的学生,需要学得快的学生帮助才会有进步,那么学得快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自己的学习进度,影响自身的发展;能力强的学生,有可能在合作中支配能力稍落后或者沉默寡言的学生,因而有可能使沉默寡言的学生更加不愿意合作,也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影响对合作感到不自然或焦虑的学生的学习进步。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大多是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展,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完成整个实验。这就为合作精神的培养创造了前提条件,也就排除了上述所说的很多小组合作只是教师的要求。如果说有些学科的合作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是硬性的合作,这种合作或多或少会让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觉得没必要,因为他一个人也能完成。而科学实验中的小组合作则不同,小组四人各有分工、各司其职,有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等,没有旁观者。在实验过程中,再有能力的学生也需要其他同学的合作,否则就不能完成实验任务。大家处在一个整体中,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会把自己的成员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动手能力强的则来操作,细心的则来观察,书写好的则来记录。每个人都尽其所用,都能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比如,在上课标版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中,小组做摆的实验时,要一个学生拿摆、一个学生计时、一个学生数数,还有一个学生记录。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岗位”,每个“岗位”都很重要,没有说哪个学生是“主角”,哪个学生是“配角”,大家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合作当中,参与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油然而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谁不需要合作?谁不愿意合作?在科学实验课中,这样的合作比比皆是。

四、实验课,培养学生乐探究的意识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学生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他们畏惧困难而不愿创新,缺乏科学冒险精神而不想探究。科学实验课为学生提供了勇于探究的舞台。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特别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要学生一个人去完成一个实验或某个探究,他可能缺乏动力;当看到全班同学都在做实验、探究,他就会积极地加入其中。因此,科学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品质。这种探究的热情也是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和激发的。

当然,科学实验课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还有很多方面。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樹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新课标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学生两条腿走路,一条走知识的路,一条走思想的路,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德育渗透小学
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策略
浅议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高中美术鉴赏课德育渗透思考
新课程背景下歌唱教学方法的探讨
先写后教:语文作文教学途径探微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