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疫病净化技术体系研究

2020-09-17 09:41翟新验张倩付雯张淼洁李婷刘林青杜建王羽新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畜牧业 2020年14期
关键词:生产区畜禽疫病

文│翟新验 张倩 付雯 张淼洁 李婷 刘林青 杜建 王羽新(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自2013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实施“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和无害化排放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以来,各地养殖企业积极参与,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大力支持,深入开展了动物疫病净化关键技术研究,评价净化技术运用效果,系统筛选、集成、示范、推广成熟的技术方法。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入手,通过采取监测、免疫、检验检疫、隔离淘汰、扑杀与无害化处理等技术手段,培育健康动物,强化生物安全等综合措施。制定不同畜禽、不同疫病的净化技术指南,建立适用于不同类型规模化养殖场或区域、不同疫病种类的技术方案,形成疫病净化技术支撑体系,大幅降低疫病发生风险,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在养殖场或是区域实现主要动物疫病净化,逐渐消灭一种或是几种动物疫病。

一、监测技术

利用诊断检测技术确诊疫病病原是控制、净化动物疫病的关键措施。根据养殖动物疫病流行特点和状况,免疫等控制措施实施情况,以及养殖场所在区域的疫病防控与净化要求等,有计划、科学合理地开展主要动物疫病监测工作。制定有针对性的疫病监测方案,依据检测对象和目的,确定采集样品的类型和数量,同时注意典型性和代表性,尽量无菌操作采集样品;明确监测疫病的检测项目、技术标准和方法;做好实验室检测质量控制和结果分析应用。

1.病原检测技术。常用的病原检测技术包括:病毒和细菌分离培养、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胶体金等免疫印迹技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技术以及基因测序分析等病原鉴定诊断技术。

2.感染抗体检测技术。能够鉴别感染动物和免疫动物的诊断检测技术,如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检测就具有鉴别感染动物的作用;对基因缺失疫苗或标记疫苗免疫过的动物,如伪狂犬病病毒gE抗体检测就可检测感染抗体,为感染动物淘汰和净化、控制和消除病原污染源提供可靠依据。

3.抗体检测技术。在没有进行疫苗免疫的情况下,抗体检测技术能够起到诊断疫病或诊断是否感染过该疫病的作用。在监测免疫效果中常用ELISA、血凝抑制试验、病毒中和试验等检测抗体的技术,通过检测抗体滴度、阳性率、离散度等评价免疫效果。对抗体水平离散度很大的、抗体水平异常高的感染抗体评价具有一定意义。

二、免疫技术

疫苗免疫是预防与控制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也是实施疫病净化的重要技术方法。不同品种的动物,在不同的饲养阶段,对疫病的易感性不同。应考虑病原侵入门户及定位,制品种类和特点,根据疫苗制品使用说明指定的免疫方法,结合实践经验选择合适的免疫方法,并及时跟踪监测免疫效果,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免疫程序,使畜禽免疫更科学、合理、有效。

1.疫苗种类及特点。用于预防动物疫病的疫苗主要有弱毒活疫苗、灭活疫苗和基因工程疫苗。

一是弱毒活疫苗。为低毒力、活的病原微生物。接种后,其病原微生物在体内复制、增殖,进而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既可刺激机体的细胞免疫,又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免疫,但产生抗体速度快,维持时间短,只需一次剂量即可见效。

二是灭活疫苗。是无毒力、灭活的病原微生物,不能在体内复制、增殖,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的能力较差,抗体产生慢,维持时间长,加入的佐剂对疫苗免疫效果影响较大。

三是基因工程疫苗。是利用DNA重组、分子克隆技术,将病原的保护性基因转入原核或真核系统表达而制成疫苗,或将病原毒力相关基因删除制成基因缺失疫苗,如猪伪狂犬病病毒gE基因缺失疫苗,消除了无效和致病的病原体成分,从而加强了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疫苗免疫程序。应综合考虑疫病流行情况、疫病种类和抗体水平、动物类别、饲养管理水平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适宜的免疫程序。

一是疫苗。选取经国家新兽药注册评审批准的疫苗制品,并根据疫苗种类和特性,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保存、运输。根据某一疫病实际情况,将弱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搭配使用,以建立局部免疫和全身免疫。

二是免疫时间和次数。各个不同品种畜禽群间的免疫基础,即畜禽群母源抗体水平,决定了疫苗首次免疫日龄;建立免疫抗体监测制度,根据检测结果确定最佳免疫时间和次数。

三是免疫方法。根据疫病病种和制品种类,选取注射、口服、气雾、点眼滴鼻、饮水等免疫方法,采用恰当接种途径并正确操作。

3.疫苗使用注意事项。一是疫苗使用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避免疫苗污染。二是为减轻免疫副反应,做好动物保定的同时,可将疫苗进行多点、多次免疫,并避免动物剧烈运动。三是不要把几种疫苗混在一起使用,按照推荐剂量使用并注意观察接种后的反应。四是接种菌苗时,接种前一周和接种后10日内不得使用抗生素;使用饮水免疫时,不得使用含有消毒剂的饮用水。五是考虑疫病净化不同阶段,以及净化实施具体情况,选择适宜时机退出疫苗免疫。

三、移动监管

各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借助动物疫病净化契机,逐步转变工作定位,推动工作重心转向监督管理。严格动物检疫,做好动物及其产品移动控制,强化养殖档案和动物标识管理,建立畜禽及畜禽产品可追溯监管制度,规范开展溯源追踪,完善全链条监管机制。

1.动物检疫管理。动物检疫是防止动物疫病传播,保障动物卫生和动物产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全链条兽医卫生风险防控能力的重要抓手。应按照产地和屠宰检疫程序、检疫标准,规范开展相应检疫工作,将监测、检测与检疫工作有机结合,禁止动物由疫病高风险场区向低风险场区移动、禁止从有疫病场区向无疫病场区移动。加强引进动物的落地隔离监管,引进动物在隔离观察期间必须经过动物疫病抽样检测合格,才能投入正常饲养、使用。

2.养殖档案管理。畜禽养殖企业应建立健全统一的养殖档案,并按档案要求对生产各环节及时、准确、如实记录。重点要规范记录畜禽来源、数量、繁殖、出场等情况,免疫、监测、消毒、检疫情况,饲料、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和兽药的来源、使用情况,畜禽发病、诊疗、死亡和无害化处理等情况。

3.动物标识管理。畜禽标识实行一畜一标,编码应当具有惟一性。新出生畜禽,在出生后30天内加施畜禽标识;30天内离开饲养地的,在离开饲养地前加施畜禽标识;从国外引进畜禽,在畜禽到达目的地10日内加施畜禽标识。实施产地检疫时,应当查验畜禽标识;在畜禽屠宰时回收畜禽标识。畜禽标识不得重复使用。

4.实现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建立和完善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制度,包括信息标识、系统数据格式、制度规范等要素,实现数据信息互通。对有关饲养、屠宰加工等场所进行登记,对动物饲养、运输、屠宰及动物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及时通过数据库查明动物饲养场(户)、运输路线、屠宰厂(场)等动物移动轨迹以及强制免疫信息,结合养殖档案、检疫记录和屠宰记录等从源头查找问题,实现动物疫病和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有效追溯。

四、生物安全措施

疫苗免疫只能减少病原体可能侵入畜禽时带来的经济损失,尽可能降低发病概率,而不能阻止病原体进入畜禽群,更不能消灭畜禽群内已经存在的病原体。而养殖场生物安全是指畜禽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止或是阻断病原体侵入、侵袭畜禽群体,保证畜禽群体健康与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控制疫病的综合性技术和管理措施。不仅能给畜禽提供安全、稳定、舒适的环境,而且通过采取严格的隔离、消毒和预防措施,可以清除养殖场内对动物群体致病的病原,减少或是杜绝动物群体的外源性感染机会,极大地降低动物发病、死亡和淘汰率,提高动物群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从根本上逐渐降低畜禽群体对疫苗和药物的依赖,提升生产性能和品质,达到经济、高效预防和控制疫病的目的,从而产生出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养殖场生物安全涉及养殖场环境控制、动物群体健康管理、饲料营养、饲养管理、卫生防疫、消毒管理、药物保健、无害化处理等诸多方面,在此重点介绍养殖场结构布局、生产防疫、消毒管理。

1.结构布局。

(1)场区位置独立,与主要交通干道、生活区、屠宰厂(场)、交易市场有效隔离。养殖场选址应符合环境条件要求,地势较高、干燥、背风、向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水方便,供电和交通方便;并与主要交通干道、生活区、屠宰厂(场)、交易市场等容易产生污染的单位保持有效距离。种畜禽场位置距离生活饮用水源地、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和城镇居民区、文化教育科研等人口集中区域及公路、铁路等主要交通干线1000米以上;距离动物隔离场所、无害化处理场所、动物屠宰加工场所、动物和动物产品集贸市场、动物诊疗场所3000米以上。周围筑有围墙、防风林、灌木、防疫沟或其他物理隔离形式。

(2)办公区、生产区、生活区、粪污处理区和无害化处理区完全分开。生产区与生活办公区分开,并有隔离设施。生产区与污水处理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区等高风险区域有效隔离是保证养殖场生物安全的有效手段。各区域完全分开且相距50米以上,依风向和坡向设置,一是生活区在场区地势较高上风处,与生产区严格分开;二是辅助生产区设在生产区边缘下风向,饲料加工车间远离饲养区;三是粪污处理、无害化处理、病畜禽隔离区分别设在生产区外围下风地势低处,用围墙或绿化带与生产区隔离,隔离区与生产区通过污染通道连接。

(3)分点饲养。畜禽养殖场各有自己的特点,种禽场要有独立的孵化厅,奶牛场要有独立的挤奶厅。畜禽养殖场内不同月龄动物在饲养管理、免疫预防等环节存在一定差别,对生产区内动物按照生长阶段不同进行分群、分区、分点等模式进行饲养管理,把日龄、体况相近的动物集中到一起饲养,便于控制更适合畜禽生长的环境。如在一个猪场区内,可分为包括空怀舍、妊娠舍、产房、种公猪舍(站)的种猪生产区,保育(舍)生产区,生长育肥/成(舍)生产区;也可以按照种猪、保育、生长育肥等分开多点饲养,要注意各猪舍之间距离保持20米左右,育肥猪舍的距离应更大些。如在奶牛场,应设置犊牛舍、育成(青年)牛舍、泌乳牛舍、干奶牛舍,各牛舍之间应符合规定的间距或有物理隔离。

(4)有独立对外出猪台、装牛台以及预售动物的观察设施设备。出猪台、装牛台等涉及人员、车辆、工具,其疫病传播风险很高,为有效切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应将出猪台、装牛台建在需要外售动物舍的围墙外,外面与场外运输道路相连,或是建在与场区有一定距离的地方。应有预售动物的观察舍、称重装置、装(卸)平台等设施,应禁止选购人员进入动物舍与动物直接接触。选购人员可以通过隔离间玻璃观察,也可以通过现场视频监控观察。

(5)洁净通道与污染通道分开。生产区洁净通道与污染通道分开是切断动物疫病传播途径的有效手段。生产区内洁净通道、污染通道应分开设立和使用;污染通道在下风向;粪污处理和病畜禽隔离区应有单独通道;运输饲料的道路与污染通道也应分开。

(6)有独立的引种隔离区(舍)。引种隔离在养殖场日常生产管理工作中占有重要作用。引种隔离栏舍,作为种畜禽场规范化运行内容,应独立设置,有利于降低动物群体疫病传入、传播风险。

2.生产防疫。

(1)饲养管理。“全进全出”是整个动物舍同时进动物,同时出栏的养殖方式,是养殖场饲养管理、控制疫病的核心。同时,动物舍建设应满足隔热、采光、通风、保温要求,配置降温、防寒、通风设施。夏季应减少热辐射、通风、降温,动物舍温度、湿度、气流、光照应满足动物不同饲养阶段的需求。空栏期要彻底清洁、冲洗和消毒,可以显著降低疫病风险。

(2)人员管理。一是外来人员管理。一般情况下,禁止外来人员进入。 如需进入场区,必须经过消毒通道、淋浴,更换场内工作服、鞋(靴)等; 如需进入生产区,必须经过淋浴,更换生产区工作服、鞋(靴)等;如果来人访问过其他养殖场,必须隔离。二是内部人员管理。养殖场人员不能饲养与从事养殖同类的动物,或是访问及入住其他养殖场。不能将外面动物相关的任何产品或是食品带入养殖场,且食用的动物产品必须煮熟,要在远离动物舍的区域用餐。管理人员进入生产区,必须经过淋浴,更换生产区工作服、鞋(靴)等。严禁饲养人员串舍。另外,生产区人员流向要做到先健康动物后发病动物、先小日龄动物后大日龄动物、先洁净区域后污染区域。

(3)其他动物管理。场区内禁止饲养其他动物,并有防止其他动物进入的措施。生产区具备有效的防鼠、防虫媒、防犬猫、防鸟进入的设施设备或是措施。

(4)车辆、器具等管理。外来车辆禁止进入养殖场,如需进入,严格清洗和消毒。养殖场内运输工具、器具等应定期清洗和消毒,并且各个生产区尽量不交叉混用。

(5)粪尿污物、病死动物等无害化处理。为有效保持养殖场环境卫生,减少疫病传播风险,防止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应做到雨水、污水的分流排放,污水应采用暗沟或地下管道排入粪污处理区。有固定的动物粪便贮存、堆放设施和场所,并有防雨、防渗漏、防溢流措施,或及时转运。养殖场应具备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污染物应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3.消毒管理。

(1)养殖场周边及入口。养殖场周边环境及相通的道路要定期消毒,至少每月2次。场区出入口处设置与门同宽的车辆消毒池;人员消毒室或是通道,包括喷雾消毒设备、洗手消毒盆、消毒脚垫等。建立出入场区消毒管理制度和岗位操作规程,明确对出入车辆和人员的控制、消毒措施和效果。

(2)养殖场内环境。养殖场内环境要定期清扫,及时清理垃圾和杂物。定期对养殖场内道路和环境进行消毒,一般每周2次。当区域内发生重大动物疫病时,最好每天1~2次。

(3)动物舍。每栋动物舍入口处都应该放置消毒垫、消毒池(桶)、洗手消毒盆。每批动物转舍和调出后,要严格清冲和消毒动物舍,并空舍7天左右。动物舍内部还要定期做带动物消毒,一般每周1~2次。

猜你喜欢
生产区畜禽疫病
做好牛场规划和布局
畜禽夏季喂野菜 防病快长真不赖
菌株出马让畜禽污染物变废为宝
夏季养畜禽 驱蚊有妙招
梨火疫病的识别与防控
中医名医 征战疫病
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下)
猪的主要疫病及防控措施(上)
生产区黄磷储罐火灾的扑救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