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神和胃针法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临床研究*

2020-09-17 02:22张殿全蔡国锋宋玉娟赵宇辉
针灸临床杂志 2020年5期
关键词:调神进针总分

张殿全,蔡国锋,宋玉娟,赵宇辉,庄 哲

(1.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广东 深圳 518110; 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3.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失眠是临床常见的睡眠障碍。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我国失眠人群的发生率为55%[1]。失眠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还会引起多种代谢性疾病及精神性疾病[2],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防治失眠具有临床现实意义。在我国治疗失眠障碍的主要方法有药物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中医药治疗[3]。针刺治疗失眠多收到满意的效果[4],是非药物治疗失眠的常用方法。笔者临床上依据“调神”与“和胃”并治原则,提出调神和胃针法,并观察其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的临床疗效及血清中5-羟色胺(5-HT)、P 物质(Substance P,SP)水平的变化,并与传统针刺法对照,目的在于完善失眠的方法学研究,为失眠的针灸治疗选穴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符合失眠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均为2017年12月—2019年6月于深圳市龙华区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采用调神和胃针法)和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法),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7~63岁,平均年龄(41.5±3.4)岁;病程1~240月,平均病程(3.3±1.5)月。对照组男性10例,女性20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7.5±4.2)岁;病程2~192月,平均病程(3.8±2.7)月。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标准依据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诊断标准[5];西医诊断参照《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失眠诊断标准[6]。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失眠诊断标准;②未使用精神药物或已停药2周以上者,每周失眠发生次数≥3次,病史持续1月以上;③18周岁≤年龄≤65周岁;④伴有脘腹胀闷、嗳气、恶心呕吐、吞酸、大便异常、神疲体倦、食纳减少、面色少华等脾胃不和证的表现;⑤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⑥PSQI总分>7分,AIS总分>6分。

1.4 排除标准

①精神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失眠;②合并严重心、脑、肾等疾病;③年龄<18周岁或>65周岁者;④药物滥用者或依赖和长期饮酒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⑥经常值夜班者。

1.5 剔除、脱落标准

①试验期间发现拒绝继续参与研究者,中途退出者;②入组后出现严重疾病影响治疗者;③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选取四神聪、内关、神门、中脘、下脘、腹四神聪(位于腹部,以神阙穴为中心,前后左右各旁开1寸,共4穴)、足三里、三阴交,采用0.35 mm×40 mm针灸针,其中四神聪穴由前向后平刺进针,进针后行捻转手法,捻转速度200 r/min,每穴持续约1 min,神门穴逆着经脉循行方向斜刺进针,其余穴位直刺进针,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诸穴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参照由石学敏院士主编的《针灸学》[7],选取照海、申脉、四神聪、印堂、安眠、公孙、足三里、神门等穴,采用0.35 mm×40 mm针灸针,其中四神聪穴采用平刺进针、印堂穴采用提捏进针、其余穴位直刺进针,照海用补法,申脉用泻法,余穴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评价

不寐的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治愈:失眠消失,睡眠恢复正常或睡眠时间6 h以上,醒后精力充沛;②好转:失眠明显减轻,睡眠时间增加3 h以上;③无效:治疗后失眠无改善。

3.2 PSQI量表

PSQI量表[8-9]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精神科医生Buysse博士等于1989年编制的睡眠质量评价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敏感度。该量表主要定量观察和评价患者的主观睡眠质量、睡眠紊乱、睡眠持续性、睡眠潜伏期、习惯性睡眠效率、白天功能紊乱等方面。

3.3 AIS量表

AIS量表[10]由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院Dan Sedmark教授于1985年设计,包括8个方面: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比期望的时间早醒、白天身体功能、总睡眠质量、白天情绪、夜间苏醒、白天思睡,每条从无到严重,分为0~3分4个等级。总分在6分以上:失眠,AIS总分越高患者睡眠质量越差。

3.4 5-HT、SP水平检测

于治疗前、治疗后第2天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血清中5-HT、SP水平,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检测。

4 统计学方法

5 结果

5.1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24/3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5.2 两组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两组PSQI总分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2个疗程治疗,PSQ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比较,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比较

5.3 两组治疗前后AIS评分比较

两组AIS总分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过2个疗程治疗,AIS总分均显著下降(P<0.01)。两组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IS评分比较

5.4 两组患者血清5-HT、SP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5-HT、S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5-HT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S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5-HT、SP水平比较

6 讨论

失眠,中医称之为“不寐”“不得卧”“目不瞑”。失眠是神志功能活动失常的表现,著名医家李时珍指出:“脑为元神之府”,又“心主神明”,所以失眠与脑、心有着紧密联系。《景岳全书》曰:“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素问·逆调论》云:“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 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人的睡眠与水谷、营卫二气及胃有关,胃为水谷之海,其处于“和”的状态则可卧安[11]。《中藏经》曰:“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李东垣认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若饮食不洁、嗜食肥甘厚腻、饮食停滞、化生痰火、胃气不和,也可致心神不安,造成不寐。根据五行生克关系,心为脾之母,脾胃又互为表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不和、化源不足,可子病及母,致心神失养而不寐。脾在志为思,思则气结,思虑太过而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气机不畅。又肝主疏泄,可调气机,肝气可乘脾,横逆犯胃,致脾胃升降失常或心神失养或肝郁化火,上扰心神,均可致不寐。人体的营气、卫气均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因此,脾胃可以影响到营卫之气的濡养和运行。卫气白天行在阳分,夜间行在阴分,卫气由阳入阴,人则入睡。若脾胃不和、枢机不利影响到卫气运行可产生不寐。脾胃不和多表现为脘腹胀闷、纳少、呕吐酸腐、大便异常等症状。失眠可以导致胃肠功能紊乱,而胃肠功能受到抑制反过来又会加强交感神经的活动,加重失眠状态,从而出现恶性循环[12]。现代针灸临床从脾胃论治失眠亦取得较好疗效[13-14]。

笔者以“脑为元神之府”“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为指导,提出调神和胃针法,即在失眠的针刺治疗上,“调神”“和胃”并治,意在为失眠的临床针刺治疗选穴提供参考,进而完善针刺治疗失眠的方法学研究。本项目以脾胃不和型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与传统针刺对照,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及血清中5-HT、SP水平变化。治疗组取四神聪、内关、神门、中脘、下脘、腹四神聪、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四神聪穴为经外奇穴,具有安神益智、健脑调神之功效,且对睡眠调整具有特异性,即可以改善睡眠节律,又可提高睡眠效率[15];内关为手厥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可宽胸和胃、安神助眠;神门穴为心经原穴,具有安神宁心之功;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腧穴,可调三阴经经气,健脾化湿、疏肝益肾;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健脾和胃;下脘穴属任脉穴位,为足太阴与任脉之会。中脘可以和胃健脾、消食化滞、调理中焦,又为胃之募穴和八会穴之腑会;中脘、下脘并用主要功效为调理中焦脾胃之升降。针刺中脘穴对胃、肠功能调节疗效显著,针刺下脘穴可改善患者胃动力状态并调节胃肠激素水平、缩短胃排空时间[16]。针刺中脘穴引起脑肠肽的释放[17],脑肠肽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参与睡眠-觉醒的调节[18]。腹四神聪是笔者参照四神聪穴提出,位于腹部,以神阙穴为中心,前后左右各1寸,共4穴。其中腹前神聪与水分穴重合,腹后神聪穴与阴交穴重合,具有调理胃肠、和胃安神之功。诸穴合用共奏调神宁心、健脾和胃之功。患者经针刺治疗后,PSQI、AI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提示针刺可以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大脑与胃肠道有着紧密的联系,薄智云教授认为针刺腹部穴位能使脏腑的功能得到很好的调节,从而达到治疗全身疾病的目的。通过针刺腹部这一人类的“第二个大脑”,刺激传入到大脑皮层,从而分泌多种神经递质并产生生物学效应,对失眠的治疗也有重要作用[19]。脑肠肽是分布于中枢系统和胃肠道的肽类物质,参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胃肠道功能。睡眠障碍可能导致脑肠肽的异常分泌导致消化不良[20]。5-HT是睡眠与觉醒的枢纽之一,提高5-HT水平可以助眠[21-22]。SP为兴奋性神经肽类物质,原发性失眠患者可能存在外周SP能神经元功能紊乱,其可能参与了原发性失眠的发病机制[23-24]。本研究结果表明调神和胃针法治疗脾胃不和型失眠较传统针刺法具有较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并可以调节患者血清中5-HT、SP水平,即其治疗失眠的机制可能与提高血清中5-HT水平和降低血清中SP水平有关,而针刺治疗失眠的远期疗效和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调神进针总分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针刺配合调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掌握这些窍门,打胰岛素不疼
针刺调神思想临床应用探析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养老穴治疗落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