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远方来 汇成一片海

2020-09-17 13:35孔冰欣
新民周刊 2020年34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营员海派

孔冰欣

营员们在龙华寺抄经。

上海,所谓“海纳百川”的城市。而“海纳百川”的内容,能够颠来倒去反复讲,配上魔都人小小得意的表情。那么具体怎生个“海纳百川”法呢?还是要通过一场场活动、通过活动里的欢声笑语来体现。

8月28日至8月30日,2020年全球青年海派文化体验营顺利举行。本次体验营照旧由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是“310:与沪有约”海派文化传习活动系列之一。体验营名为“全球青年海派文化体验营”,也的确做到“货真价实”,可说是非常“全球化”了,吸引到来自中国、越南、孟加拉、吉尔吉斯斯坦等13个国家的20位中外营员参与,五洲四海,相聚一堂,玩得很是开心。

套用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竺剑老师的话:“要么不做活动,要做,就‘310(上海话谐音‘侪要灵)!”

三天内,营员们走访了海派文化代表性地标,体验了学习沪语的快乐,聆听了专家开设的相关文化讲座。中外青年在深入体验海派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同时,增进友谊,加深交流,相携相知——其中,若干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关系无法回家的外国营员,纷纷表示,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谢谢上海,谢谢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

“海纳百川”,自然而然。

三天活动,海派魅力

第一天,海派之音、海派之味展魅力。

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沪语的传承与发展是值得人们关注和思考的课题。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助理、沪语专家朱贞淼为营员们拟定了专属课程,并以沪语命名四支队伍,为营员们组队。其风趣幽默的个性,让沪语学习变得十分轻松,在其乐融融、戏谑不断的游戏中,营员们学会了用上海话描述数字和身体部位,并能够用上海话进行流利的自我介绍,收获良多。

朱贞淼老师非常善于调动现场的气氛,用上海话教“123456789”怎么念,教到后来,台下群众一起哄,从善如流,立刻来了一段《金陵塔》的即兴说唱。朱老师舌如鼓簧,语似连珠,快而不喘,一气呵成:“风吹金铃旺旺响,雨打金铃唧呤又唧呤,……名胜古迹传流到如今。一两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两一,这个六五四三两一,五四三两一,这个四三两一,三两一,这个两一一,一只有一个一。”听得大伙儿是一愣一愣的,你说能不鼓掌点赞吗。

运动完了舌头,咱们要“静静”了。香道,风雅事,正适合中外营员们陶冶性情,领略传统艺术之美。上海大隐书局香道老师蓝翎为同学们介绍了香道文化的起源、过程、意义等,让营员们得以了解海派文化与香道文化的融合,并指导大家完成了“白玉兰香薰蜡烛杯”的制作流程。

蓝翎老师姿态娴雅,话语柔和,光听她徐徐讲解制作方法和要点,觉得香薰蜡烛杯做起来似乎挺简单的,没什么大不了。岂料,真的“开工”后,部分“手残党”营员傻眼了,“求救声”此起彼伏。好在一番周折后,最终的成品都很漂亮,如玉兰初绽,兼幽香隐隐,赏心悦目。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也门的游赛夫,还在老师上香道课时做了补充。游赛夫告诉其他人,阿拉伯国家迎接客人,习惯把家里先打扫干净,再烧上乳香,以示尊重之意。听完“科普小剧场”,众人对乳香这“沙漠的珍珠”“上帝的眼泪”“白色黄金”,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营员们一边学习,一边分享,丰富了活动的内涵。

合影留念。

营员们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了“白玉兰香薰蜡烛杯”的制作流程。

第二天,海派之藝、海派之韵、海派人文征服了营员。

绒线编织是上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上海的文化符号。恒源祥公司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独特的绒线技艺,上午,营员们步行来到了恒源祥文化展厅参观,百年品牌的历史,让大家不得不感叹老字号的匠心、老字号的生命力。随后,营员们亲自尝试绒线编织,发觉海派文化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而“小”中蕴含的精巧繁复,又是“大”的。绒线长长,奥妙无穷,营员们说,那是“手部大作战”,喜欢上“织绒线”了。

当天下午,营员们赶赴位于陆家嘴的上海第一高楼——上海中心的38楼宝库艺术中心,鉴赏类型多元的艺术作品,领会海派文化的意趣。艺术无国界,不同国家的营员们,对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有着相同的震撼。随后,营员们来到了位于52层的朵云书院,高雅的环境和书香的浸染,凸显海派文化的底蕴。活动即将结束时,营员们又前往生僻字墙,悠久的中国文字历史,“上下五千年”的冲击力,也增强了营员们致力于学习汉语的决心。

晚上,科技史学者、青年作家、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沈辛成为营员们带来了海派文化讲座《上海自来水并不来自于海上》。他以上海公共租界为什么需要自来水作为引子,点出十九世纪晚期城市发展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而上海本土居民对由困境产生的新事物的适应、习惯与借鉴,则反映出海派文化的务实与包容。讲座不仅输出了干货,更为营员们理解海派文化打开了新的视角、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天上午,雨后初晴,天色明亮。此际,去龙华寺感受阳光与佛光的普度,正是极合适的。

龙华寺位于上海南郊龙华街道,是本地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古刹,其主要建筑有钟楼、鼓楼、弥勒殿、天王殿等。营员们在解说员的带领下一一游览,对“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若有所悟。

下午,营员们停驻“幽篁里”,与中国传统礼乐中“乐”的代表——古琴结缘。“幽篁里”之名,取自唐代诗人王维所写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砖木结构的花园式建筑,设计得古色古香,外国营员们不免来了感觉,“这很中国”。在制琴老师的带领下,营员们对古琴文化和古琴制作工艺有了初步的认知,兴致高涨,进行了弹琴实践。

小组各自的口号,情不自禁地就浮上了心头:“南市南市,阿拉来事。卢湾卢湾,永远顶赞。南汇南汇,样样侪会。闸北闸北,面子扎足。”

临走前,古琴老师特意赠予《秋鸿》的琴谱,此曲有清高、旷逸的情致——琴也弹了,谱也收了,营员们但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对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颇为神往,亦甚羡慕。

学得开心,玩得尽兴

2019年,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策划组织了首届全球青年海派文化体验营。主办方面向全球卓越城市建设,吸引全球青年俊彦,精心选拔出20位中外营员,安排了六天五晚的体验日程。营员们参加人文讲座、考察文化景点、走访海派地标、观摩海派名剧、品味海派菜肴,全方位沉浸醉人的海派文化,一致给出好评。

主办方为过生日的营员准备了蛋糕。

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竺剑对《新民周刊》记者表示,2020年,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继续前行,联合大隐书局,再次举办新一届的全球青年海派文化体验营,是把握时光,紧抓机遇。“今年上半年,新冠疫情暴发并在全球蔓延,原以为第二期全球青年海派文化体验营将无法举行。但是,中国抗疫成绩出色,复工复产全面启动,上海正在快速地恢复城市的激情和活力,所以,2020全球青年海派文化体验营也如期而至。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品格。上海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长期领中国开放风气之先。其开放的品格、开放的优势、开放的作为,推动发展,与时俱进。我们的全球青年海派文化体验营,也要呼应这开放的气质,要与时俱进。”

亲眼见证了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筛选营员的过程,记者觉得,主办方真切践行了“开放”的品格。在一片轻松的气氛里,老师们按照申报态度、申报理由、才艺特长等标准,聚拢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年轻人,让他们彼此靠近,坦诚相待,发光发热。

有朋远方来,汇成一片海。海派特色,贯穿活动始终。犹记去年结营仪式的汇报演出,营员们自发组织了精彩多样的节目,有基于体验营沪语学习的上海话自我介绍、沪语版歌曲比赛《咏鹅》;“大饼”“油条”“豆浆”和“粢饭”四个小组(主办方灵机一动,用上海早饭的“四大金刚”为小组命名),自选演绎了沪语歌曲《天涯歌女》,还有情景剧、扑克魔术、太极拳表演……今年,新的小组“南市”“卢湾”“南汇”和“闸北”也是不甘示弱,各展神通,除了现学现卖说上海话的“固定节目”,还奉上了原创诗歌《美丽的上海,我爱你》朗诵等。四个小组更分别制作了记录三天经历的视频,看着视频,营员们乐不可支,又很感動,同时,小组各自的口号,情不自禁地就浮上了心头:“南市南市,阿拉来事。卢湾卢湾,永远顶赞。南汇南汇,样样侪会。闸北闸北,面子扎足。”(请读者跟着用上海话默念几遍,是不是朗朗上口,非常押韵,寓意也好?)

学学弹古琴。

汇报演出后,营员们获得了结业证书。三天两晚,时间虽然不长,甚至比去年“缩水”了,但质量过硬,屡有亮点,让所有营员都留下了难忘的回忆。墨西哥姑娘Pilar Mej í a Buenfil在接受《新民周刊》记者采访时,说自己来上海4年了,专业方向是研究历史。“喜欢海派文化,报名参加全球青年海派文化体验营后,尤其喜欢,希望能更加亲近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触摸到城市的灵魂。”

学得开心,玩得尽兴。全球青年海派文化体验营让营员们在愉悦、活泼的心情里,用欣赏的目光凝视城市的文化肌理,寓教于乐。这样的活动,可以给全球青年再来一打。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营员海派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海派剪纸
海派赏石概述
梦想再出发
海派绘画中的金石重彩大写意
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汉川营员作品选登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