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84块中深层薄互层超稠油蒸汽驱实施研究

2020-09-22 03:05张孝燕
非常规油气 2020年4期
关键词:稠油油层蒸汽

张孝燕.

(中油辽河油田公司,辽宁盘锦 124010)

曙一区杜84块超稠油1997年投入开发,历经直井试采、上产阶段后,2003年起规模实施水平井技术,推广组合式注汽,实现研究区域年产油40×104t以上稳产。2019年通过SAGD开发方式转换技术的规模实施,研究区域年产油60×104t,达到历史高峰,其中吞吐开发方式年产油占总产量的20.3%。蒸汽吞吐开发方式首先采用直井蒸汽吞吐开发,随后实施水平井井间挖潜,SAGD规模实施后,吞吐规模逐渐缩小,目前平均吞吐轮次10轮,进入蒸汽吞吐开发后期。为了延缓吞吐老井的产量递减,提高采收率,找到适合杜84块研究区域超稠油吞吐的挖潜措施,2019年在杜84块南部实施了蒸汽驱试验,取得了初步效果,成为研究区域第一批蒸汽驱井组,为区块其他井组转驱提供了依据。

1 开发概况及存在问题

1.1 开发概况

曙一区杜84块兴隆台油层,构造上位于辽河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欢曙上台阶中段[1],研究区域探明含油面积0.75 km2,石油地质储量1 240×104t,油藏埋深660~800 m,平均有效厚度80 m,储层物性较好,具有密度高、黏度高、胶质沥青质高、含蜡量低的特点[2],原油黏度对温度表现为极度敏感性,为高孔高渗中厚层、厚层块状边底水超稠油油藏[3]。

研究区域1997年采用直井蒸汽吞吐开发,2004年实施水平井井间挖潜,吞吐产量达到高峰产油,突破45×104t。为延缓递减,达到产量规模,2005年实施SAGD开发方式转换试验,2009年由于SAGD规模实施,吞吐规模逐渐缩小,目前平均吞吐轮次10轮,进入蒸汽吞吐开发后期。虽然SAGD产量稳定,且占研究区域79.7%,但是保持产量规模还需延缓吞吐产量递减,杜84块吞吐开发后期方式转换迫在眉睫。因此,2019年在杜84块南部选取四个井组进行蒸汽驱试验,以提高区块采收率。

1.2 存在问题

1.2.1 研究区域含水高,产油量低,油汽比降低

研究区域共有油井31口,多为2002—2005年直井,井距为70 m×70 m。为解决井间汽窜严重的问题,改善生产效果,该区域建立了组合式注汽试验井组并取得了成功。试验井组周期油汽比最高达到0.66,并在相邻井组推广组合式注汽,形成了研究区块效果最好、规模较大的组合式注汽直井井组。经过17年的蒸汽吞吐开发,该区域经历了井间汽窜严重阶段、组合式注汽阶段、多元化措施辅助阶段[4],随着吞吐轮次的增高,研究区块超稠油进入吞吐开发后期,周期呈现排水期长、产量高峰期延迟[5]、日产油递减趋势加快、周期生产时间延长、废弃产量增长的特点(图1),研究区域年产油量由历史高峰期的5.12×104t降到2018年的1.53×104t,最低年产油1.09×104t(图2)。由于井组规模较大,井数过多,同注同采时间较长,地下存水较多,大部分直井日含水升高,在90%~100%之间。由于含水过高,开井率降低。截至目前,经过17年的开发生产,31口直井累计注气86×104t,累计产油30×104t,油汽比0.35,与高峰期相比,油汽比大大降低。

图1 超稠油周期生产曲线Fig.1 Periodic production curves of super heavy oil

图2 研究区域年产油曲线Fig.2 Annual oil production curve of the study area

1.2.2 研究区域处于低效吞吐阶段

研究区域目前采出程度为56%,采出程度高,生产效果日益变差。为改善吞吐后期生产效果,在该区域实施了组合式注汽并辅助二氧化碳措施[6],操作成本较高,平均单井日产油仅3.1 t/d,操作成本超过700元/t,处于低效吞吐阶段。

1.2.3 研究区域纵向隔夹层发育,油层厚度较薄,井间剩余油不能有效动用

杜84块南部发育兴隆台油层Ⅱ、Ⅲ组,且下部油层发育底水,与底水间无夹层发育,因此动用油层有限,大部分直井仅射开兴隆台油层Ⅱ组。兴隆台油层Ⅱ组纵向上油层不连续,小层较多且薄,中间发育隔夹层(图3),夹层厚度不一。油层条件造成了油层纵向动用不均[7],井间存在剩余油,难以有效动用。

图3 杜84块兴隆台油层Ⅱ组剖面图Fig.3 Reservoir profile of formation Ⅱ of X reservoir in block D

2 蒸汽驱实施研究

2.1 蒸汽驱基本原理

超稠油开发后期,采出程度高,地下存水多,井间剩余油很难采出[8]。蒸汽驱开发主要是向油层中连续注入高干度蒸汽,使原油的黏度不断降低,具有流动性,再将原油开采出来的生产方式。蒸汽驱开发是超稠油开发后期的必然接替方式之一,能有效提高原油采收率20%~30%[9]。

2.2 蒸汽驱生产井筛选

根据蒸汽驱筛选标准[10](表1),蒸汽驱技术对油层厚度的要求相对较低,油层厚度根据Ⅰ~Ⅲ类蒸汽驱条件,在7~60 m之间,单层厚度≥1~5 m,埋深为中深层、深层适宜,这为多类型的薄层稠油油藏吞吐开发后期提供了方向。研究区域位于杜84块南部,含油面积为0.12 km2,地质储量为54.5×104t,目的层为兴Ⅱ组,埋深为700~780 m,油层厚度平均为17 m,虽然呈薄互层发育,但小层厚度大于3 m,基本参数比较符合蒸汽驱筛选标准(表1)。区块经过蒸汽吞吐开采后,采出程度虽然很高,但仍有大量的剩余油存在,井间平均剩余油饱和度基本在50%~60%之间;经过多轮蒸汽吞吐,井下温场形成(图4),井间连通情况较好[11],原油已具有一定的流动能力[12],地层压力已降到3~4 MPa,适宜转驱。

表1 蒸汽驱技术油藏筛选标准Table 1 Criteria for reservoir selection of steam drive technology

2.3 生产井网布置

研究区域有井31口,其中注汽井有4口,生产井有27口,呈70 m×70 m井距井网,借鉴其他区块的成功经验,根据产液情况,设计了4个反九点井组[13](图5)。注汽井和生产井开采层系对应,组成完善封闭的生产井网,井间热连通程度较好,为提高蒸汽的注入速度和蒸汽干度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于蒸汽腔的扩展和注入蒸汽充分波及井间死油区[14]。确定合适的井网及井距,保证采注比在1.0~1.2之间。

图4 研究区域油井井温情况Fig.4 Well temperature in the study area

图5 研究区域蒸汽驱井网图Fig.5 Profile of steam drive injection production well

2.4 蒸汽驱注汽参数优化

2.4.1 注汽基本条件

经验和研究表明,蒸汽驱必须保证注入油层的为高热焓的蒸汽[15]。油层越深,井筒热损失越大,井底蒸汽质量难以保证,而且举升也困难,因此成功的蒸汽驱必须同时满足四个条件[16](图6):①体积注汽速率≥1.6 t/(d·m·ha);②瞬时采注比≥1.2;③井底蒸汽干度>40%;④转驱油藏压力<5 MPa。

图6 各项注汽参数与蒸汽驱采收率关系示意图Fig.6 Diagram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various steam injection parameters and steam drive recovery rate

2.4.2 注汽速度调整

蒸汽驱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注汽井需要有连续注入高干度蒸汽的能力,并且具有良好的井筒隔热能力[17]。以往的经验显示,蒸汽干度会随注汽速度提高而提升,阶段采出程度、净产油会随注汽速度提高而提高,热能利用较好,热损失较小。当注汽速度超越某一界限时,采出程度和净产油则会呈下降趋势(图7),注汽速度越高,见效越快,但蒸汽突破早,蒸汽驱结束早,汽驱效果变差。

图7 注汽速度与产油、采出程度关系图Fig.7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am injection speed and oil production and recovery

2016年研究区域开始实施蒸汽驱试验,由于注汽锅炉受限,采用大排量锅炉低干度注汽,注汽排量过大,单井日注在240~280 t/d之间,排量无法控低,导致试验井组汽窜严重,含水上升,试验项目以失败告终。2019年,研究区域已满足注汽井条件,重新开启蒸汽驱试验。

杜84块注汽速度要求:初期单井排量为4 t/h,井组日注384~400 t/d,受效后根据生产情况进行调整。

2.4.3 注汽干度要求

蒸汽驱开发的条件没有SAGD严苛,研究资料显示,对于小层厚度薄、油层较碎、不连续的薄互层状油藏,可采用蒸汽驱开发,向井内不断连续注入高干度蒸汽,蒸汽干度的不断提高能有效提升蒸汽携带的热量,有效加热油层,达到驱油目的[18]。蒸汽干度增加,阶段采出程度和净产油增加,当蒸汽干度超过50%以后,采出程度和净产油递增幅度减缓(图8)。

图8 注汽干度与产油、采出程度关系图Fig.8 Relationship between steam injection dryness and oil production and recovery

杜84块干度要求:锅炉出口蒸汽干度大于75%,井底蒸汽干度不低于50%。

2.4.4 控制合理采注比

根据蒸汽驱历史经验得出,采注比上升到1.2时,净产油和采出程度上升幅度最大,采注比越高,越呈现出下降趋势(图9)。采注比低,不易形成蒸汽腔;采注比过高,见效快,汽窜快,保证油层低压状态,采出高于注入,合理采注比为1.1~1.2[18]。

图9 采注比与产油、采出程度关系图Fig.9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on injection ratio, oil production and recovery degree

3 效果分析

2019年6月,四个井组相继转入蒸汽驱生产,目前日注汽为384 t,严格按照日注设计实施,注汽排量≤4 t/h,最高不超过4.5 t/h,否则容易汽窜;日产液量为410 t,平均单井日产液量为20~35 t,液量超过设定值有汽窜现象发生;日产油量为60 t,含水为85%,含水高于95%有可能汽窜,需严格控制生产参数;瞬时油汽比为0.156,采注比为1.1,控制采注比在1.2以下,以防汽窜发生。目前各项瞬时指标基本达到了方案要求(表2),蒸汽驱效果初见成效。

表2 瞬时指标与方案设计对比Table 2 Comparison between instantaneous index and scheme design

3.1 试验区实施时间短,受效快,受效比例高

总井数为31口,其中注汽井4口、生产井27口,目前动用24口,受效井19口,受效比例为70%[19]。目前试验区效果正朝好的方向发展。蒸汽驱试验后,试验区各项生产参数得到显著升高(图10),井组日产液量提高了215 t,日产油量提高了12 t,单井平均温度由实施前的75 ℃上升到83 ℃。

图10 研究区蒸汽驱井组转驱前后日产曲线Fig.10 Daily production curves of steam drive wel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driving in the study area

3.2 开井率升高,年产油增加

研究区域开展蒸汽驱试验,促进了开井率的升高(图11),由去年的64%上升到80%,提高了16%。若井网完善,有利于井间剩余油更好采出[20],开井率更高,这也促进了2020年的工作方向。超稠油开发后期,低效吞吐的矛盾一直待解决,单井日产逐年降低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蒸汽驱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2019年单井年平均日产量为4.7 t/d,与去年相比提高1 t/d(图12),试验区年产油量为1.67×104t,与去年相比增加1 413 t。

图11 研究区域开井率情况Fig.11 Well opening rate in the study area

图12 研究区域单井年平均日产量对比Fig.12 Comparison of annual average daily production of single well in the study area

4 结论

(1)中深层薄互层超稠油油藏适宜开展蒸汽驱试验,能有效提高油藏采收率。

(2)注汽干度及注汽速度可控至关重要,是蒸汽驱建立的最基本的条件。

(3)对于薄互层油藏来说,注汽井与生产井小层层析对应较重要,直接影响后期生产井是否受效。

(4)蒸汽驱调控过程中,温度过高,大于参数标准,可判断为汽窜;液量、含水过高,且持续时间过长,可判断为汽窜。

猜你喜欢
稠油油层蒸汽
我国首个海上特超稠油储量规模化开发油田投产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稠油降粘的有效方法探讨
车坛往事3:蒸汽时代步入正轨!
聚合物驱剩余油油层挖潜措施研究
稠油热采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锦45块老区边部潜力再评价及配套挖潜技术研究
蒸汽闪爆
蒸汽变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