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

2020-10-09 10:51卢建生
关键词:对话教学教学目标小学语文

卢建生

摘   要:对话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一种多元交流。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因文而异,以学定教,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与教材、作者和自己对话,倾听文本声音,触摸作者心灵,绽放生命活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熟读深思;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0)19/22-0020-03

21世纪是一个对话的世纪,对话作为全球化、信息化时代下的代表性词汇,已成为课堂的一种教学方式。巴西教育学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对话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其实质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这种多元互动式的对话已成为阅读教学的新形态,既昭示着民主和平等,也彰显着个性和生命活力。

一、与教材对话,把握教学目标

中国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指出,要提高语文对话的实效性,在操作层面上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教师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文本承载和表现的内容,属于文本内容本身范畴,而非“教学内容”的全部。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要用语文学科和学生立场的独特视角加以观照、甄别、滤选和重组。能否从一篇看似普通的文本中读出自己独立而崭新的“发现”,这是一个很值得语文教师研究和努力的方向。

《父爱之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散文,作者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这篇散文不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而是以情取胜。课文围绕父爱这一中心,以平白如话的语言写出了父亲深沉的爱子之情,抒发了儿子对父亲深切的怀念和对父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父爱之舟》这篇课文看似内容简单,语言朴实,实则不太好教,学生也不易真正读懂。作者围绕父爱,共回忆了“买枇杷”“住旅店”“逛廟会”“背我上学”“凑学费”“送我报考”和“缝补棉被”七个场景。这么多的场景在教学中如何分配呈现,哪个是重点,难点又是什么?如何突出重点,难点又该如何突破?结合单元主题和语文训练要素,笔者认为:指导阅读“凑学费”场景,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法感受、体会细节描写中所蕴含的父爱,这是教学的重点;而探究课文为什么以“父爱之舟”为题,则是教学的难点。

二、师生对话,掌握阅读方法

师生对话是最常见的课堂对话形式,但它不应是简单的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突出教学重点,掌握阅读方法是师生对话的关键。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因文而异,以学定教,找准教材与学段教学目标、学情状况的最佳结合点,运用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组织、引导、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理解文本,获得情感体验,提升学生学习技能和语文素养。

在指导阅读“凑学费”场景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六自然段,画出打动你的词或句子,先读一读,再体会体会”。在对话交流中,教师紧扣“凑”“紧”“都”这三个关键词,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想象家里是怎么“凑”钱缴学费的;勾连——勾连全文,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家里钱很“紧”,勾连全文体会作者品尝到“人生道路上的新滋味”,决心要好好学习,报答父亲;对比——对比一个贫困的家庭,却愿意倾其所有,把钱“都”花在我身上。学生在品读细节中、在师生对话中体会到浓浓的父爱和作者的成长,为其他场景的学习提供了方法,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生本对话,自主阅读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是对话的主体,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回归读者的本位。为了保证这种独立性和内在自由,教师必须保证学生充分地接触文本,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真诚沟通的阅读时空。教师要做智慧的金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通过问题的引领,入情入境的渲染,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点燃学生参与文本对话的热情,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通过对文本言语的熟读深思、含英咀华,形成个性体验,从而提高教师对话教学的效率。

一位老师在执教《父爱之舟》时,有这么一段对话:

师:下面请大家运用刚才所学的“抓关键词句”,运用“想象、对比、勾连”来品读细节、品味父爱的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的场景,圈画出体现父爱的细节,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下你的感悟。

(学生自主阅读批注文本,然后交流)

生:我从第四自然段“逛庙会”场景中“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吃的是凉粽子,而让“我”吃的是热豆腐脑,这“一冷一热”的对比,写出父亲对“我”浓浓的爱。

生:我从第五自然段“背我上学”场景中读出了父亲为了让我好好读书,顶着刺骨的寒风,冒着凛冽的雨雪,在泥泞的小路上背我上学。

生:我有补充,“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从“可以围腰两三圈”我读出了父亲很瘦,从“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我读出了作者家里很穷。

师:你真会读书呀!在那个年代,因为家贫,很多孩子都上不起学,但就是这样一个很穷很穷的家庭,这样一个很瘦很瘦的父亲,竭尽所能,撑起了这个家,并让作者去读书,就是刮风下雪也不让孩子掉一节课,这是多么深沉的父爱啊!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有体会?

生:从第九自然段“缝补棉被”这一场景中,我体会到这个父亲又是摇橹,又是做针线活儿,他既有父亲的伟岸,也有母亲的柔情。

……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对话教学的核心。要实现有效的对话,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把文本读熟、读透,才能悟出“个中滋味”来,对话才能生成更多的精彩,绽放无限的生命活力。

四、与作者对话,生成个性表达

语文课堂的多元对话,除了人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包括与作者的对话。《父爱之舟》一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品读“七个场景”的细节后,教师提出了一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作者为何以《父爱之舟》为题呢?回瞻全文,找一找,“舟”在何处?

生: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写了父亲用舟送我去上学,为节省饭钱和旅店钱,吃住都在小舟上。

生:第八自然段写了父亲用小舟送我去报考师范时,为顾及我的感受把小船停在远离学校的地方。

生:第九自然段写了父亲在送我去无锡师范的小舟上缝补棉被。

师:这是伴我成长的舟,是承载着父爱的舟。“舟”就在这三个自然段里吗?其他自然段有“舟”吗?

生:第五自然段,我上初小时,在雨雪交加的寒冬,父亲就像“舟”一样背我去上学。

师:是呀,除了有形之舟,作者还写了这样无形之舟,父爱像一只小舟,他背我去上学,为我遮风挡雨。你还体会了哪些无形的舟?

生:父爱像一只小舟,他为我制作万花筒,满足我小小的愿望。

生:父爱像一只小舟,他带我逛庙会、吃豆腐脑,让我的童年充满乐趣。

生:父爱像一只小舟,他为缝补棉被,为我整理行装。

生:我觉得在作者成长的过程中,父爱就像一只小舟,伴随着作者从初中,到高中,到报考学校,到读师范。

师:是啊,父爱啊就是这样的一只小舟,伴随着作者成长,让作者在成长之路上越走越宽广。这也是吴寇中对小舟恋恋不忘的原因。大家有没发现,“小舟”是作者写作的——(生答:线索)

课堂上,我们常常听到教师连珠炮似的提问,学生简单机械地回答“是”或“不是”,这种表面上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虚假热闹,实际上只是肤浅的语言游戏,缺乏有效的引领,背离了对话教学的真谛。“切问而近于思”“作者为何以《父爱之舟》为题?”这个问题既是教学的难点,也问在了学生的心坎上,激發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倾听文本的声音,解读作者的心灵。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认识和体验不断激发和加深,语文素养也得到锻炼和提升。

五、与自己对话, 提升思维品质

杜威认为,人的思维中最重要的就是批判性思维。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学习的反省,对文本的质疑,要让他们在回顾和反思中深化认识,提高思维品质。

在《父爱之舟》教学快结束时,老师让学生欣赏作者吴冠中的画作。

一个学生问:“作者是个画家,他画的很多画里都有小舟,他能画出‘父爱之舟吗?”

师:你这个问题问得好!大家问问自己,你认为呢?

(学生陷入沉思,半晌,一学生举手)

生:我觉得他画出来了,他画得非常像,画得非常好。

生:我觉得他画不出来,因为课文结尾就写了“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这只小舟承载父亲对我的爱,父爱是无私的,是满满的,是画不出的。

生:作者画得出有形的船,却画不出深深的爱;他写得出这样一篇动情的文章,却道不尽对父爱的感激与怀念。

……

这种直抵心灵的对话让笔者对语文教学心生敬畏,不是学生不会思考、不会提问、不会表达。而是教师的课堂缺乏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缺乏有效的引领、缺乏鼓励学生反思,质疑与表达的机会。在自我对话中,学生的思想和文本、作者不断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新的学习需求不断产生。这样的对话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各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才能深深感受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猜你喜欢
对话教学教学目标小学语文
对话教学使课堂更精彩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对话教学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对话教学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