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府古镇民歌表演艺术特色研究

2020-10-09 10:04于欣玉
艺术大观 2020年8期
关键词:号子艺术特色

于欣玉

摘 要:天府古镇历经千年锤炼,繁华古朴,源远流长。天府古镇民歌是承载天府古镇历史文化艺术的一叶扁舟,而各式各样的劳动号子曾是天府古镇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现着古时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笔者从成都天府古镇民歌表演艺术的发展源流、文化内涵、演唱特色、审美价值四个方面,分析平乐古镇“竹麻号子”、黄龙溪古镇“府河号子”、五凤溪古镇“沱江号子”的类型和歌词,研究其民俗艺术文化的表达方式,探索古镇背后的竹文化、水文化和码头文化。试求通过研究民歌号子这一“艺术钥匙”,打开通往昔日古镇的“百宝盒”,为今日古镇大力发展旅游文化“锦上添花”。

关键词:天府古镇民歌;号子;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8-000-06

一、绪论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3000多年的建城史孕育了金沙遗址、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等众多名胜古迹。上海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共同推出的《国际城市蓝皮书:国际城市发展报告(2018)》,将成都从准世界城市等级升格为第二梯队世界城市,使成都在世界范围内再次彰显了自己的独特魅力。

中共成都市委十三屆三次全会明确提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全力打造“三城三都”,不断提升成都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其中“三城”是指: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三都”是指: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国际音乐之都”的建设,充分表明了音乐在城市文明发展中的重要性。

千年流淌的都江堰,滋润着天府之国的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水绿天青不起尘,风光和暧胜三秦”。如今,镶嵌在成都平原上的众多古镇,五里一店,十里一场,林盘文化,和谐邻里,生生化育,天人合一,具有永恒的文化魅力。其旅游形态,邛峨名山,岷沱古水,天彭阙门意象,平沙落雁美景,道法自法,内涵丰富,古今包容,多姿多彩,绝品众多,古镇星罗棋布迭出其间,令人神往遐思。它们所创造的山水秩序与诗意人居同构的生态文明合一发展模式,独具特色。这些古镇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重大的历史价值,承载着民族的、民俗的诸多信息,在接近自然风景和城镇可识别性、多特色与不可替代性方面,颇具个性化。

数千年来,成都的天府古镇不仅传唱着众多民歌,而且极具艺术特色。如平乐古镇的“竹麻号子”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龙溪古镇的“府河号子”、五凤溪古镇的沱江号子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成都天府古镇民歌艺术中的劳动号子演唱艺术特色进行探讨,希望不仅能从学术的角度让人们认识天府民歌的魅力,同时也能有助于成都天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助力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

二、成都天府古镇民歌表演艺术的发展源流

(一)定义

1.天府古镇

天府古镇,是成都市历史文化名镇的统称,是成都市统一打造的古镇品牌,它们涵盖成都市的国家级、省级历、市级历史文化名镇共27个,包括黄龙溪、洛带、街子、安仁、五凤溪、土桥、城厢、新都、新繁、白鹿、小鱼洞、新兴、青城山、唐昌、怀远、元通、崇阳、新场、茶园、临邛、大同、火井、夹关、西来、永商、平乐等。

天府古镇是川内至今保留完整的一座座古老小镇,是四川天府文化发展的缩影。它们曾经是豪华的古城镇、繁荣的水码头、热闹的生态宜居之地,在一载载春夏秋冬的更迭中记录着天府之国人民生活与生产的“言行举止”。今天,当我们走进天府古镇,就仿佛走进了历史,走进了能触摸历史的天府文化宝藏博物馆。

2.四川民歌

民歌,人民之歌,故而四川民歌便是四川人民的歌谣。天府之国的灵山秀水,孕育了天府百姓多姿多彩的生活,也由此成为四川民歌诞生的摇篮。乘一叶方舟,四川民歌香飘万里,《太阳出来喜洋洋》《康定情歌》等众多代表作,将天府人民的美好生活场景传播天下。

3.天府古镇民歌

天府古镇历经千年的磨炼,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歌在其众多文化中熠熠生辉,是古镇上“活着的文物”。

天府古镇民歌是四川民歌百花园中一朵美丽的鲜花,它随古镇的树木一起生根发芽,描绘和讴歌了一代代天府古镇大众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见证着天府古镇势如破竹般的新发展。探秘天府古镇民歌,便是对走过历史的天府人民生活的解锁。

4.天府古镇民歌中的号子

天府古镇民歌如同其他民歌。按体裁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三大类。

民以食为天,食以劳为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天府古镇的先民们在劳作过程中,为步调一致、凝心聚力劳动而产生了劳动号子。天府古镇流传至今的号子,主要包括平乐古镇的“竹麻号子”、黄龙溪古镇的“府河号子”、五凤溪古镇的“沱江号子”等,它们是天府古镇民歌杰出的代表。

(二)天府古镇民歌号子的发展源流

数千年前,生活在川西高原和峡谷中的古羌族人就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民歌艺术,如今天还可见的“拉那”或“拉索”,就是居住于深山老林中的古羌人保留下来的、在劳动或工余时所唱的歌,听来极具古朴原始风味。

随着古羌人沿岷江河谷迁徙来到成都平原,他们古老的民歌艺术到处开花结果。三星堆、金沙遗址等考古发掘的玉磬、陶埙、铜铃等古乐器,彰显着三、四千年前古蜀国民歌与音乐文化的发达;而流传至今汉族唯一的赛歌会——四川郫都“望丛赛歌会”,则是开启于1700多年前川西民间对古蜀王的祭祀歌舞。旧《郫县志》载:“望丛祠即二帝陵也。端午节,游人如蚁,农民竞田歌,声闻数里。”[1]而据清朝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郫县志·风俗》记载,每年春天插秧的时节,川西乡村就会响起此起彼伏的赛歌声。

天府古镇的民歌历史悠久,在四川民歌中独具特色,不仅形式多样,内容也极为丰富。其中,号子因劳动而生,旨在统一劳动节奏和除闷解乏等,口口相传,流传至今。

1.平乐古镇“竹麻号子”

平乐古镇,坐落在成都邛崃市四面环山的绿色小盆地中,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它始于史前蜀王开明氏时期,相传因古时修水利、兴农桑、起聚落而得名“平落”,到公元前150年西汉时已形成集镇,迄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平落,古街、古寺、古桥、古树、古堰、古坊、古道、古风、古歌,流传千年,至今犹存,它们承载着平乐古镇的文化风韵。

平落古镇气候适宜,雨量充沛,自然环境优渥,故而辖域内盛产竹木。人们取竹造纸,成就了“纸乡”的历史盛况和美誉。宋代的《九域志》记载:“平落(乐)镇,濒河,水陆通道,市井繁富,纸市尤大。”可见,宋时平乐古镇造纸业十分兴盛,多为手工古法造纸。

竹子变纸需经历砍竹、裁竹、破竹、浸泡、蒸煮、打竹麻等几十道复杂工序,其中打竹麻最为关键,也最为艰苦。人们在造纸的过程中,为了缓解疲劳而哼唱,特别是在打竹麻时,伴随有节奏的用力,吼唱出了著名的“竹麻号子”,这是纸工们在劳动中创造、传唱的号子。

据《邛州志》记载“成都草纸半平落(乐)”,意为成都有一半的纸皆出自平乐,可见旧时平乐古镇造纸业的繁盛和纸文化底蕴的深厚。竹麻号子,随着平乐古镇的造纸传承至今,古镇内的金花村、金河村、同乐村等地,现在仍时时响起号子声。

2.黄龙溪古镇“府河号子”

天府水乡黄龙溪坐落于成都市双流区西南边缘,古称“赤水”,建于汉朝,距今已有2100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天府第一名镇”。这个古镇在历史上是成都通往世界的丝路水码头,也是成都历史上南边的江防据点、屯兵要地。三国时,黄龙溪是蜀汉国的军事要地;宋代,黄龙溪是繁华的乡村商业集市;清代,黄龙溪是新兴的移民场镇、水运码头。

一湖(上河衢田园水村)、两河(府河、鹿溪河)、六寺(镇江寺、潮音寺、古龙寺、大佛寺、观音寺、金华庵)、七街(复兴街、新街、正街、横街、上河街、下河街)、九巷(烟市巷、担水巷、扁担巷、水巷子、艄公巷、蓑衣巷、鸡脚巷、打更巷、龙爪巷)、“一街三寺庙,三县一衙门”组成了充满魅力的黄龙溪;古街、古巷、古树、古庙、古堤堰、古民居、古码头、古战场、古岩墓和古衙门,构成了文化底蕴深厚的黄龙溪。

据《仁寿县志》载:“赤水与锦汇流,溪水褐,江水清”。鹿溪水褐,锦江水清,两河交汇便是两种颜色的碰撞,泾渭分明,“黄龙渡清江,真龙内中藏”便是形容此盛景的。《史记·河渠书》上讲:“蜀守冰凿离堆,辟沫水之害,穿江(编者注:即走马河与油子河)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民国《华阳县志》称:“油子河下段,发源于走马河四分支,在筑断堰与柏条河汇后,通称府河。”府河流至成都合江亭与锦江合流,经望江楼、中和镇、中兴镇、苏码头至黄龙溪,入彭山区至江口汇入岷江,府河之上舟船林立。由此可见,府河(即锦江)自古就是成都水运及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2]

有“千年丝路水码头”之称的黄龙溪,古时商贸交易物品主要靠水路运送。一年四季奔波于锦江水运的纤夫船工们,在拉船劳作时孕育出了“府河号子”。 曾广泛流传于府河、锦江以及川西平原各江河流域。如今,由于时代的进步和陆路交通系统的发达等,木船航运业在成都已基本退出历史的舞台,船工这一职业逐渐减少,“府河号子”濒临消失,目前仅存于成都市黄龙溪镇。[3]

3.五凤溪古镇“沱江号子”

五凤溪古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位于成都市金堂县,地处龙泉山脉中段南麓。五凤之名源自该地五座形似凤凰的山头,“五只凤凰”之間有一终年水色清澈小溪,故名“五凤溪”。 五凤溪古镇就如明珠般地镶嵌在美丽的五凤溪水与沱江交汇之处,古镇上的五条主要街道被分别命名为:金凤、青凤、小凤、白凤、玉凤,依溪布局,错落有致,当地人亲切地称为“金青小白玉”。

五凤溪古迹众多,建筑典雅,宫庙林立。东有灵隐寺、八仙庙,南有燃灯寺、太尉庙,西有金相寺、炳灵庙,北有白岩寺、白马庙。贺麟故居、来凤楼、刘氏宅、吊脚楼等,是其建筑代表,颇具川西民居风情。

“三江汇聚赵家渡,飞流直下五凤溪”,三江北河、中河、毗河,汇聚而成沱江,赵家渡是现金堂县城赵镇的旧称。沱江水流经五凤溪古镇,映岸上景物于水中,形成“宝塔映月”“凤溪朝阳”“凌波古刹”“箩篼水”等迷人的景致。

“蓉城下江小通衢,蜀中沱水大码头”。五凤溪古镇在清代中叶便已成为川西第一水路码头,在成渝水陆运输中地位显著。作为沱江要津和成都出川最便捷的水路通道和重要商埠,五凤溪古镇古时客商云集,十分繁华,最多时每天有百余艘船只运送货物。

“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糖。”这是昔日五凤溪码头兴盛与繁荣的写照。因水乡码头的优势,船工职业在五凤溪古镇十分兴旺,纤夫们靠“拉船”、“摇船”等为生,这些力气活要靠大家一起吼才使得上气力,于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沱江号子。在今天四川的金堂县五凤、赵镇、淮口一带,沱江号子依然传唱着。

三、成都天府古镇民歌表演艺术的文化内涵

(一)平乐古镇“竹麻号子”表演艺术的文化内涵

1.竹麻号子的类型

竹麻号子的唱腔和曲调富于节奏和变化,包括“高腔”“平腔”“连环扣”“银丝调”“扯麻花”等类型。各种曲调可以单独唱,也可以联唱,歌词多为叙述民间生活、表达造纸工人们积极的人生态度等内容。

按劳作的时间顺序,竹麻号子分为“上工号子”“中午号子”和“收工号子”等。勤劳平凡的工友们在长期生产劳动中所创造出的竹麻号子,具有原始而粗犷的特征。

2.竹麻号子的歌词

竹麻号子唱词内容丰富且细腻,乐段的随意性和伸缩性较强,段落之间常用“嗦咿”“喂”“哟嗬”等衬词,传统唱腔《数十二月》最为典型。如歌词唱道:

正月里百花齐开放,哟嗬,二呀月燕子上高梁;

三月里阳雀叫头上,哟嗬,四呀月农忙正栽秧;

五月里端阳闹龙舟,哟嗬,六呀月家家晒衣裳;

七月里荷花满池塘,哟嗬,八呀月十五桂花香;

九月里重阳登山上,哟嗬,十呀月丰收把酒尝;

冬月里家家把火烤,哟嗬,腊呀月过年人人忙。

造纸工人们在劳动中用铿锵有力的嗓音吼唱的《数十二月》,赞美了人民欢喜劳作的场景,赞颂了劳动最光荣的精神,表现了人们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

蔡伦仙师把纸造,哟嗬,王母娘娘出药方;

一瓢花药一瓢浆,哟嗬,神仙指点成纸张;

学生拿来做文章,哟嗬,中举闻名天下扬。

一段激情的竹麻号子,吼出了平落造纸工人们勤劳朴实、乐观洒脱的性格;劳动的热情和吼唱的情绪完美结合,描绘出劳作的欢乐场景,也映射出平落历史上商贾云集、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竹麻号子是平落古镇地方民俗文化的缩影。唱词内容主要包括当地的民风民俗、民间文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等。

(二)黄龙溪古镇“府河号子”表演艺术的文化内涵

1.府河号子的类型

“朝出锦官城,夜宿黄龙溪”,描绘出昔日黄龙溪水码头的繁盛。有着黄龙溪码头文化“活字典”之称的府河号子,流传至今,它主要分为“下水号子”(又称“平水号子”)和“上水号子”。“下水号子”旋律舒缓婉转,具抒情意味;“上水号子”用于逆水行舟,唱腔高昂、激越,具雄壮气魄。[4]

府河号子的代表曲目有“桡号子”“橹号子”“平水号子”“逆水号子”“拉纤号子”“数板”“幺二三号子”“斑鸠号子”“驳船号子”“交架号子”“外倒号子”(拉纤)等。作为一种协调劳动动作、鼓舞士气、抒发感情的民歌,府河号子生动地反映了船工们的劳动场面,他们团结一致、激情昂扬的精神随府河号子永存。[5]

2.府河号子的歌词

(1)即兴唱作

府河号子的歌词多由船工们根据水流情况、地理环境即兴创作而成,具有口语化、固定式等特征,歌词内容音韵流畅、朗朗上口,多为七言四句,易于传播。例如:

“脚蹬石头手摸沙,找钱回去供爹妈......”;

“上江口,下江流,黄龙溪转苏码头。中和二场路好走,嗨唷嗨唷,加把油”;

“望江楼、石牛堰,三江四码头、九沱十八滩,还有二十四个半边山。伙计们,开船了......”;

府河号子诸如此类的歌词,反映出船工们谈天说地、即兴发挥、幽默丰富的特点。

(2)川剧文化

旧时,黄龙溪古镇船工们的生活,不是拉船就是喝茶、听川剧。平时拉船走平水,常围绕川剧摆龙门阵。拉船劳动之余,常到剧场或茶馆听川剧。船工们在川剧文化的熏陶下,在百里水路上,常常喊唱用川剧故事编的号子,且能不重复的编唱。例如:

“江南牡丹朵朵红,二郎灌滩擒孽龙”,典故出自川剧《望娘滩》。

“正月里来是新春,朱洪武打马下南京,前打先锋胡大海,后打彩旗常遇春。”典故出自川剧《朱洪武与马娘娘》。

“三人结拜情意重,四海龙王在水中”,典故出自川戏《三国刘关张》和《水晶宫》。

“七岁安安把米送,八仙过海显神通”,典故出自川戏《安安送米》和《八仙过海》。

“二月里来龙抬头,王宝钏梳妆上彩楼,王孙公子她不中,绣球端打平贵头。”典故出自川剧《回龙阁》。

府河船工号子,是在川剧繁盛这一特殊文化环境中沉淀下來的民间艺术精华。府河号子的歌词,大多为即兴创作,来源于戏剧、民间故事和传说等。其中戏剧类号子歌词占百分之七十,其余则来自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生活感受等。可以想象,在川剧盛行的年代下,船工们唱起的“府河号子”具有多么浓郁的川剧味道。那时,川剧对于船工们来说是茶,“府河号子”是水。随着历史的推移,府河号子的唱词有的已经含混了原意,有的已经失传,但府河号子的精神如缓缓流动的府河般永放光芒。[6]

(三)五凤溪古镇“沱江号子”表演艺术的文化内涵

1.沱江号子的类型

“日受千夫拱揖,夜承万灯护照”,这是古诗中五凤溪古镇码头往日的风采。在金堂县近百里的江面上,共有三大码头,在靠水运为主的年代,每天来往的船只络绎不绝。

在这里,随时都可以听到船夫们粗犷的吼唱。每个人声音不同,喜好不同,唱腔不同,于是号子的效果也不一样,并由此创造了五凤溪码头沱江号子的丰富多彩。常见的有码头上载满货物起航时所唱的“打河号子”、船只冲滩时吼唱的“倒板号子”、受江水冲击时所唱的“数板号子”、在平滩处所唱的“橹号子”等。

2.沱江号子的歌词

自古以来,沱江号子就是拉船人创作出来的劳动号子。船上的生活艰难而枯燥无味,但性格坚毅的船工们不管是拉船、划船还是休闲时都会喊号子,号子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沱江流域旧时的船工们学识少,所唱的号子几乎都是根据平时听来的川剧折子戏或是沿江流域所见所闻等随口即兴编唱的,他们“见山唱山,见景唱景,见人唱人”,所以当地的民俗文化在沱江号子的唱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

“沱江滩多路又险,最恶要数三皇滩!”;

“峡马纤路不好走,水浅要数清溪口!”;

“走马滩我都不怕,只怕灶火钻卡卡(音qia qia)。”;

“马尿滩险是门槛,上水纤藤容易断。”;

“几句白话随风散,我说白话来拉纤。”

以上唱词都表达出船夫们夜以继日对船行路线的熟悉程度,是船工们“实战”经验的体现。

“大洲坝儿能跑喂马呦合,三元井转弯弯儿,你要顺道划耶,七家滩抱到大脚耍哟,白马庙的滩儿一饼粑呦。”这幽默风趣的唱词表现出了船夫们对生活的热爱。

“你双脚跪在石板上,手拿棒棒捶衣裳,清水洗,米汤浆,哥子们穿到好张扬。”道出的是船工们对爱恋姑娘的炽热之情。

猜你喜欢
号子艺术特色
吼出来的非遗绝唱
我家的“号子”
武汉码头号子的艺术特征探析
基于女性主义批评视域看《啼笑姻缘》的艺术特色
江西安义糕点印模的艺术特色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叶宽兴:打号子的传承人
长江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