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民间歌舞萨朗的音乐特点解析

2020-10-09 10:04唐维霜
艺术大观 2020年8期
关键词:音乐特点羌族

唐维霜

摘 要:羌族萨朗是羌族人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也越来越有魅力。笔者多次到四川茂县、理县、汶川等地进行采风、调研,同时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海云、杨八零等老师进行访谈与交流。本篇文章分别从喜事萨朗、忧事萨朗、祭祀萨朗、礼仪萨朗、集体萨朗五个类别进行介绍,以及从萨朗曲调特点、节奏特点、旋律线条特点、音乐结构的特点、艺术形态特点五个方面对羌族歌舞萨朗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让人们进一步认识羌族萨朗,从而对羌族萨朗的传承与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羌族;萨朗;音乐特点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8-00-02

一、羌族歌舞萨朗的概述

羌族萨朗流传于四川阿坝的茂县、理县、汶川、松潘、黑水等地,以其独有文化特性,被四川省列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朗的含义为“唱起来,跳起来”,萨朗有广义的和狭义的萨朗之分。广义的萨朗是指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里面包括了羌族萨朗、席布蹉、羊皮鼓舞、跳铠甲、巴茸等。狭义的萨朗单指围成圈边唱边跳的集体性歌舞,如《羌魂》《邛啦耶果》等为狭义萨朗。[1]

羌族萨朗的歌词内容和脚步动作十分丰富,表演形式一般是男前女后,不限人数,围着火塘或场院一圈,逆时针方向行进,边唱边跳。一般萨朗舞曲由慢到快,由领舞者决定舞蹈动作,跳至激烈时,领舞者变换动作,要求跟舞者随时适应变化的动作,同时要求跟舞者跟随动作变换并保持动作整齐划一,时而踏脚交替,时而左右旋转,时而前进后退,男女动作相互呼应,其乐融融,氛围和谐,随着男子高呼“哟喂”,女子应呼“嗦喂”,一曲萨朗就此结束。南北区的萨朗是一致的,舞蹈时舞者统一着装,手拉手,男在前,女在后,围成圆圈,载歌载舞。歌唱采取男领女合的方式,在南部区域,其演唱为单声部旋律,南部的“萨朗”更为淳朴、地道,更具有民族风格特点;北部演唱为二声部旋律。[2]

二、羌族萨朗的种类

能歌善舞的羌族人民,每逢祈福、节日、迎送宾客、耕耘丰收等各类活动,都离不开载歌载舞。歌舞已成为羌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羌族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动律独特。各类舞蹈与羌族古老的宗教仪式、生活习俗、传统礼仪交织在一起。在什么样的场合跳什么舞,均按功能和礼仪要求有一定程序。萨朗按照表演形式与环境可以分为:喜事萨朗、忧事萨朗、祭祀萨朗、礼仪萨朗、集会萨朗,其中最主要的为喜事萨朗和忧事萨朗。[3]

(一)喜事萨朗

喜事萨朗,羌语叫“勒鲁格惹木”,主要在喜庆与节日的活动以及劳动过后而进行的集体性、自娱自乐的歌舞表演。喜事萨朗的曲调丰富,歌唱性强,旋律线条为:由上而下之后,再由下而上,接着再向下,形成的波浪式的形状。调式采用中国五声调式,主要以徵调式为主,其次为宫调式、羽调式、商调式,角调式不多见。歌词的内容往往以歌唱爱情、赞美生活为主。歌声与舞蹈节奏明快,气氛热烈,热情奔放。在办酒席时而进行的萨朗,羌语叫“席布蹉”,主要流传于汶川县龙溪乡和理县佳山以及茂县,由男前女后以火塘为中心,围成圆圈,不封口的歌舞,无人数限制,由男子领舞,舞步变化多端,小腿灵活,男女之间相互歌舞,情绪高亢、气氛热烈。其歌词内容丰富有歌颂家乡的,也有反映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的,由口传心授传承下来,历史悠久。[4]

(二)忧事萨朗

忧事萨朗,羌语叫“乃依布格惹木”,主要是在吊唁死者的时候而进行的歌舞表演。曲调以吟诵为主,情感忧伤,旋律线条是向下进行,最后旋律落在最低音上。歌词的内容往往是在讲述死者的生平与功绩,在歌舞中表达对死者的怀念。节奏缓慢,气氛悲哀、舞步沉重。

(三)祭祀萨朗

祭祀萨朗,羌语叫“布兹拉”,主要在还愿的宗教活动的进行表演,具有代表性的有羊皮鼓舞。由释比手持铜铃,男子手持羊皮鼓打节奏进行伴奏,随着鼓点配以法师特定的“猴步舞”,口念世袭传承之经文,形式自由,舞蹈语言丰富,舞姿灵巧、敏捷、粗犷、多为反时针方向围圈而跳。这种萨朗无歌唱伴奏、无旋律,凭着鼓点的节奏,敲击出不同的音响而形成。这种萨朗保留着原始乐舞的粗犷、古朴的风格,通过打击乐伴奏加深对神的崇拜与神秘感。[5]

(四)礼仪萨朗

礼仪萨朗,羌语叫“芭茸”,一般出现在迎宾待客的礼仪活动中,表示对贵宾的尊敬和赞美。歌曲节奏缓慢而庄重,旋律舒缓而柔美,舞者排列整齐,刚开始时用小指勾住旁边舞伴的腰带,和着节奏身体和脚步原地左右轻轻摇摆。曲中舞者双手平放于腹前作水平摇摆,带扭跨动作,双脚交替有节奏踩踏地面。舞至高潮手势基本不变,但起伏更加明显,以扭胯动作为主,带动腰带,踏脚声加重。这种古舞蹈风格显得古朴典雅,韵律十足,反映了古羌人原始的审美情趣。[6]

(五)集会萨朗

集会萨朗,羌语叫“尔玛哈日”,纪念英雄或军事集会舞蹈,有的地方也叫跳铠甲或跳甲。是羌族一种古老的召集性集体舞蹈,带有强烈的示威性和军事性质。歌曲节奏感强烈,脚步动作以整齐行进和奔跑为主,歌词较少,多以“吼”音为主。通常情况下,右手举持武器,胯部带动身体,手臂向内轴向转动,随着节奏,整齐划一,气势如山,有强烈的威慑感。[7]

三、羌族萨朗的音乐特点

(一)结构特点

羌族萨朗的曲式结构大多为一段式的曲式结构。有由一个乐句构成一段式,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式,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式。其中由两个乐句构成的一段式较为常见,而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式不常见。由三个乐句构成的一段式,通常情况下,第三句是第二句旋律的变化重复,即a—b—b?。

(二)节奏特点

羌族萨朗,按照其不同的种类,其节奏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喜事萨朗的节奏明快,轻快活泼;忧事萨朗节奏缓慢,体现出悲哀沉重的情感;祭祀萨朗具有灵巧、敏捷、的節奏特点;礼仪萨朗节奏缓慢而庄重;集会萨朗节奏感强烈,在舞蹈时脚步强健有力。

(三)旋律线条特点

长期以来,羌族人民因经历过迁移、战乱、地质灾害等,因此,羌族萨朗的旋律线条呈现出下行趋势。其旋律纯净、自然、淳朴、深沉、粗犷,旋律形态丰富。音乐通常从高音区开始,随着音乐的发展,旋律以级进为主,带有朴实而简单的装饰音,逐渐由上到下,从高音区进行到低音区。旋律线一般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再向下,形成波状型,最后以低音而结束。

(四)调式特点

羌族萨朗的调式为中国五声调式,其中以徵调式最为常见,其次为宫调式、羽调式、商调式。例如徵调式萨朗有:《呷也麦朵》《海牙纳吉索》《切牙莫》《纳纳里西牙莫》《工得里来来索》《萨朗舞歌》《拉拉西莫》《羊吉角》《吉翁才吉翁呀勒》《朗班依学》《曾曾曾拉英特》《米亚勒》《趁着酒性跳萨朗》《阿哥阿妹跳起来》《阿鲁勒》《若音波》《勒岩》《桑特尼学》《山德里学》《九呀九责》《多锁煞》《以新果》《夜达莱》《三江措》《夏由勒》《切切切莫》《酒当波呀》《前都前都》《杉达尼学》《切呀》《金薩亚科》《桑三你曼桑》《萨拉北莫》《阿依呀》《节节尼莫》《萨由阿由》等;宫调式萨朗有:《哎几朗摆》《岑得里》《金直儿的若英波》《斯登扎里若银搏》《夜冈扁特》《切舍呷勒》《格尔西莫》《丁者你若》等;羽调式萨朗有:《夜忍》《海社吾》《章莫》《羊那里索》《叶斯麻尼》《约斯莫》《伯藏伯》等;商调式萨朗有:《启来的索》《努也》《跳起来》《哦结哦呀索》等。

(五)艺术形态特点

根据羌族萨朗发展变化的艺术形态,又可将其分为原生态萨朗、规范化萨朗。原生态萨朗是表演者在娱乐、祭祀、礼仪等活动中边唱边跳,唱与跳紧密联系。规范化萨朗是音乐制作人将羌族萨朗的音乐制作成数字音乐伴奏,根据伴奏编排萨朗的舞蹈动作,歌与舞之间无内在联系。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在几千年的繁衍和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和音乐文化。自古以来羌族萨朗源于羌族人民的生活,往往以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传承,用歌舞来传播羌族人民的文化,传承羌族历史,歌舞与民族生活关系密切,也是羌族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替代的文化成分,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把中华民族文化比作花圃,那么羌族萨朗只是花圃中一朵默默无闻的畔池苔花,但其仍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从音乐的角度去保护她、呵护她、传承她!

参考文献:

[1]张刚.简析羌族萨朗舞曲的分类、特点和传承保护[J].音乐探索,2010(03):18-20.

[2]张玉.北川传统羌族萨朗舞调查研究[J].民族学刊,2017,8(03):90-94+128.

[3]李祥林.羌文化“自观”研究的又一成果——评陈兴龙《羌族萨朗文化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04):120-122.

[4]陈兴龙.羌族萨朗的价值及保护和利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31(02):28-33.

猜你喜欢
音乐特点羌族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
羌族艺术的特征与当代价值:李锦
中国流行音乐的多元化发展趋势
中美日动画电影音乐之比较
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的艺术特色
论土家族打溜子曲牌的分类及其音乐特点
作品赏析——芭蕾舞剧《天鹅湖组曲》
简析民族器乐的历史进程及音乐特点
羌族人物线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