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背景下戏曲艺术的今生传奇

2020-10-09 10:04陆玮
艺术大观 2020年8期
关键词:戏曲现代化音乐

陆玮

摘 要:在传媒形式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我国传统戏曲音乐的生态格局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曾经主导了老百姓数百年的娱乐消费的戏曲,也逐渐推出主流市场,如何在娱乐形式丰富的今天传承传统戏曲成了难题。巨大的变革带给戏曲音乐的除了冲击,还有机遇,它也在社会变化之中探索自己发展之路。目前,戏曲音乐的演出仍以剧院舞台为主,同时,动画、钢琴以及钢琴等领域也能看到“她”的身影。本文以戏曲音乐在当今社会的融入渠道为研究对象,从动画、钢琴、电影三个领域中戏曲元素的应用为例,探索其在现代化发展之中的艺术价值,并对戏曲音乐未来的发展提出设想,希望能为戏曲音乐的传承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理论建议。

关键词:戏曲;音乐;现代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8-000-03

作为世界三大剧种之一的戏曲,自诞生便以其浓郁的民族色彩与纯熟的表演特征在世界艺术之林占据着重要地位,“高雅”“阳春白雪”成了它的标签。也正是由于这些标签,使得他在当代被束之高阁,最终远离大众。为促进戏曲音乐的传承发展,戏曲工作者们力图通过将戏曲与多元化艺术形式融合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戏曲、喜爱戏曲,也让更多的人能够从中领略戏曲音乐的魅力。

一、传统戏曲对我国现代音乐的价值体现

在我国现代化的诸多形式中,以传统戏曲为素材创作的作品比比皆是,这些作品植根于本民族土壤,戏曲音乐中的诸多元素,如节奏、旋律、行当以及表演形式等都给予当代艺术创作者以启示,大量经典作品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

西方歌剧体系通常以性别来区分声腔,在男声与女声中又以高、中、低声部来满足剧情与角色的不同需要。而在戏曲音乐中,则因角色的不同以四大行当划分,每一个行当代表着一个相对固定的角色类型,角色的脸谱图式、表演方式、服装以及伴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程。这些特征在现当代我国艺术作品的创作中也有一定的体现。一些作曲家为了使音乐更加贴合剧情的发展需求,将角色的个性特点、声腔特点以及情感等融合,通过音色、服饰以及动作等表演的设定,强化角色形象。再如,节奏是音乐元素中能够直观反映其运动本质的一种,它是音乐作品的灵魂所在。一首音乐作品可以无配器、无音高,却不能无节奏,音乐是时间艺术,它需要音符的时值、速度等元素的整合,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在我国戏曲音乐中,节奏主要体现为其中的呼吸方式,它不但装饰了演唱的语音、语调,更使得音乐与舞台形成了更为紧密的统一体。如我国作曲家朱践耳的《第一交响曲》中,就从戏曲的【乱锤】节奏中獲取灵感,对该节奏型进行重新记谱、改变,使其形态更具收缩性,音色也更具我国音乐的和声特点。[1]再如,戏曲音乐的题材也给予了现当代音乐作品创作以广阔的空间。戏曲自宋代诞生、蓬勃发展,已有八百余年,在这漫长的时光,戏曲艺术积累了丰富的剧本与题材,《牡丹亭》《桃花扇》等经典作品不胜枚举。这些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在某些历史时期人们的真实生活与社会意识形态,它是国人审美心理的重要参照,体现着大众的艺术价值观,这些优秀的作品至今仍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而它们也给予了现当代艺术创作者们无尽的创作源泉。如谭盾在保留原作基本模式基础上,加入现代化技巧的兼容式创作的《牡丹亭》,借鉴了原作独特的唱腔、旋律等,同时加入了西方的美声唱法,使得作品更具时代气息,更易于当代人们接受。而这些创作,无疑是传统与当代艺术思维模式的碰撞。

二、传统戏曲艺术的现代化探索之路

对于票友们而言,每种剧种的代表名家和经典作品都能够如数家珍。但对于当代的年轻人和儿童而言,提到黄梅戏,可能仅仅能哼上几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而提起豫剧,可能也仅仅知道有《朝阳沟》,对于年轻人以及少年儿童来说,传统戏曲是非常晦涩、难懂的。程式化的表演动作、拖沓的速度节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年轻一代的审美需要,更不适应当代娱乐发展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戏曲艺术不仅加强自身的革新,还努力结合现代化娱乐方式,探索出更多的发展形势。

(一)动画+戏曲

国产动画在创作初始或多或少都借鉴了戏曲中的诸多要素。例如我国首部原创动画《铁扇公主》中的角色造型,借鉴了戏曲中的服饰、脸谱以及表演动作。而作为国产动画中丰碑式的经典作品《大闹天宫》则创造性的借鉴了戏曲中的服饰与念白等,让艺术工作者们看到了二者结合的可行性与发展潜力,此后,一大批优秀动画作品陆续诞生,奠定了民族化动画事业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人们的思维与生活方式发生着重大变革,日本动漫以及美国等国家的动画产业使得我国的戏曲动画备受冲击。直至2004年,艺术工作者们首次以传统粤剧剧目改编的动画电影问世,使得戏曲元素以一种新的形式重新走进公众视野,开启了戏曲与动画产业结合的新纪元。此后,《白蛇》《孟母三迁》等作品的诞生,不仅丰富了动画创作的内容,还以这种生动的形式传承了我国的传统艺术。

(二)钢琴+戏曲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钢琴音乐的起步较晚,但发展却并不缓慢。我国有着灿烂、悠久的艺术历史,继承传统、吸收外来是我国艺术文化能够永葆生命力的根本原因。钢琴音乐作为“舶来品”进入我国之后,我国音乐家为了使其本土化进行了诸多努力,加入戏曲元素便是其中的成功尝试。

首先,创作者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在钢琴作品中引用戏曲经典剧目中的唱腔,如倪洪进以昆曲《石榴花》、京剧《柳青娘》中的曲牌音调特点创作了钢琴练习曲。其次,我国钢琴作品并不是一味地照搬西方的创作模式与技巧,而是更多地在音乐作品中突出民族气质与独特的音乐思维。西方的曲式结构一般为三部性,而戏曲音乐的常用结构为“板腔变化体”与“曲牌连缀体”,而这种趋势特征也被运用到了我国的钢琴创作中。如由我国民间器乐曲改编《夕阳箫鼓》的曲式结构就是借鉴了戏曲音乐中的“板腔体”,但相较于原曲的段落结构,钢琴版更为简洁。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大众的审美心理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的,戏曲元素融入钢琴音乐中,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也为西方乐器在我国的发展赋予了民族气质和现实活力。

(三)电影+戏曲

电影与我国传统戏曲艺术的融合可追溯到我国第一部电影作品。电影作为从西方传入的新艺术,20世纪初的人们虽然充满好奇,却也极为陌生,而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的戏曲便是带领人们认识电影的最好载体。将舞台艺术搬到电影屏幕上,首次触电便大受观众喜爱。自此,《歌女红牡丹》《生死恨》等电影的相继上映也加速了这种艺术模式的发展进程。[2]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传统艺术的重视与保护意识的提高,戏曲元素也被广泛应用于话剧、电影等多种表演艺术形式之中,尤其在电影行业,戏曲元素的出现大多表现为描述故事的时代背景、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塑造角色的个性特征等。不但能够增强大众对于作品文化底蕴的认同感,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影片的审美性,更为戏曲艺术的发展与传承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例如在2006年版的《霍元甲》中,秦爷过寿时,酒楼里出现了戏班演出的场景,表演者还会根据场合增加祝词。这些戏曲元素的出现虽然跟剧情并无较大关联,却强化了剧情发展的时代氛围,能够帮助观众理解剧情。

三、传统戏曲艺术的前景展望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人们始终保持着快餐式的生活节奏。比如交流,过去只能通过纸质信件来传达讯息,这种消息的传达往往比较迟缓、滞后,而电子产品的出现解决了这些现实问题,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将信息在第一时间传递出去,不仅能够节约时间,还能避免信息的丢失与错误,极大程度地增强了讯息的真实性。新事物的出现对旧事物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戏曲也难以避免地被当今的快节奏生活所淘汰,宛转悠扬的音调比不上声嘶力竭的摇滚音乐,内涵丰富的唱词败给了直白通俗的歌词,孰高孰低我们无从评判,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人们的思维方式与审美标准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文化产业层面而言,传统艺术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不断革新自我才能得到传承,戏曲艺术亦是如此。首先,剧本的内容必须同时代接轨,尽量贴近大众的欣赏需求。如《西京故事》便是此类作品中的成功案例。其次,经典剧目可以“老戏新唱”的形式重新演绎,在最大限度保留原剧精华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填充,为经典作品注入了新的生机。如青春版《牡丹亭》的上演,极大地拓宽了观众的年龄层,使得更多的年轻人主动走进剧院欣赏越剧。再次,人才是传承的核心要素,戏曲人才需要从小培养,如何保证人才不断层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此外,政府的扶持、大众的关注等方面都决定着戏曲艺术的发展前景,如何使戏曲艺术在当代发扬光大、保护纯铜文化不被埋没,不仅是戏曲工作者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3]

四、结束语

从舞台走向多媒体,由票友走向大众,我国娱乐文化的发展向我们告知,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的戏曲音乐,是先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珍宝。在其兴盛的千百年间已经在我国人民的血液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虽然在当今多元化娱乐形式的冲击下它在逐渐退出主流,但无论何时,植根于我国民族文化土壤的中国艺术都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传承与发扬戏曲音乐是民族之本、时代所需。戲曲元素在现代多媒体艺术形式中的运用全面、科学,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又极大地丰富了现代多媒体形式的美学性价值,增强了其艺术感染力,是多媒体形式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同时也是戏曲音乐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成功探索。我国拥有丰厚的艺术文化资源,而很多资源至今仍是尚未被开发过的宝藏,而它正是我国艺术文化发展的源泉与养料,需要我们与后人努力去挖掘、研究。

参考文献:

[1]汪人元.现代戏曲音乐发展之路[J].艺术评论,2013(05):17-20.

[2]阎可行.谈戏曲音乐的创作与发展走向[J].民族艺术研究,1993(02):38-39+37.

[3]尹新春.戏曲音乐民族化概说[J].四川戏剧,2007(01):95-96.

猜你喜欢
戏曲现代化音乐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音乐
我的女巫朋友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