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20-10-11 05:31陈香君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19期
关键词:考试成绩寄生虫教学模式

贺 平,王 奇,陈香君,刘 航,王 亮

(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陕西 咸阳 71208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对于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传统总结性评价偏重学生学科知识整体掌握程度,而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不足。形成性评价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最有效方法之一[1],其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对学生实施评价,注重及时反馈教学效果和学生问题,有利于学生调整学习状态和教师改进教学策略[2]。实践表明,形成性评价可显著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积极性、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3-6]。雨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和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于2016年推出的一款智慧教学工具,其学生端具有签到、答题测试、选择课程、反馈问题和弹幕互动等功能,教师端具有推送学习资源、发送学习任务、评价反馈和数据分析等功能。雨课堂覆盖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实现了课前预习、实时课堂以及课后考核全程教学活动的数据采集,是一款非常适合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教学辅助工具。

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主要研究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性、实验诊断、流行与防治。随着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人们对寄生虫病的危害性重视程度越来越低,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不断减少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课时,部分医学专业已将该课程列为考查课甚至选修课[7],加之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从而导致学生对该课程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然而,随着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近年来境外寄生虫输入性病例不断增加[8]。因此,开展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是实现健康中国美好愿景的迫切需要。鉴于该课程现状和重要性,本教学团队开展了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研究,旨在使学生有效控制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校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生方向两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均为西藏自治区生源,每班35人,在年龄、性别及入学成绩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按班级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教学大纲、教材和课时量完全一致。教材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人体寄生虫学》(9版),理论课每周2学时,共20学时。

1.2 教学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课前,学生自主预习教材;课上,教师根据课件讲授相关内容,结合临床病例或视频进行讲解,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提问讨论深化学生理解,加强课堂互动;课后学生完成作业以巩固知识。课程考核采用总结性评价,期末考试成绩占70%,出勤占5%,课堂互动占15%,课后作业占10%。

1.2.2 观察组 采用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课前,教师通过雨课堂将视频、课件及测试题等学习资料推送给学生,根据学生预习情况确定教学重点。预习测试题成绩占7%,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授课时,教师首先利用雨课堂练习题功能快速给出4~5个选择题,将答题情况用雨课堂生成的图表即时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考查出勤(占5%)。通过弹幕功能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针对重难点知识适量设置测试题,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情和授课效果,对于错误率较高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课后,教师根据雨课堂反馈的数据进行教学总结,同时将课堂答题情况和弹幕情况反馈给学生(占10%),让学生不断改进。每节课通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教师针对每位学生随机评阅4次作业(占8%),期末考试成绩占70%。

1.3 教学评价

1.3.1 教学效果评估 由于两组平时成绩构成不同,为使两组教学效果具有可比性,期末利用统一命题的试卷进行考核。试卷包括60分客观题(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等),主要考查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掌握记忆情况,40分主观题(问答题和分析题),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1.3.2 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了解观察组学生对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学业负担、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以及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和思辨能力等8项,每项分为4个等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1.4 数据分析

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分析

2.1 两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两组理论考试成绩分布见图1。观察组80分以上学生人数16人,明显多于对照组的10人。数据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理论考试平均成绩(79.54±8.3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5±7.1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两组主观题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客观题成绩无明显差异(见表1)。结果表明,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应用于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综合应用能力和思辨能力。

图1 两组理论考试成绩分布

表1 两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s,分)

表1 两组理论考试成绩比较(±s,分)

成绩 对照组75.05±7.18 48.93±8.73 26.12±7.18观察组79.54±8.31 48.46±8.56 31.08±4.86 t值P值理论考试成绩客观题成绩主观题成绩2.415 0.563 3.060 0.018 0.574 0.003

2.2 教学满意度调查

调查显示,观察组85.7%的学生认为自主学习能力显著提高,88.6%的学生对新教学模式表示支持,91.4%的学生认为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见表2)。

表2 观察组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n(%)]

3 讨论

3.1 形成性评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习

目前国内广泛采用的总结性评价重结果轻过程,注重学生考试成绩,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兴趣和个性化相关评价。学校通过考试成绩评定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9]。形成性评价是为正确引导教学过程、客观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而进行的评价,其目的是强化和促进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师生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信息,进一步调整教与学[10]。形成性评价能够得到有效的教学反馈,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促进作用。表2显示,观察组大多数学生对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表示赞同,认为该模式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参与度和辨析能力。仅有少数学生(5.7%)认为学业负担较重,这与其他教学实践评价相似[11-12]。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合理安排课前预习时间和作业量,既不增加学业负担,又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3.2 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

雨课堂作为一种智慧型在线教学工具,操作简便,同微信、PPT兼容性好,可以对全部教学过程进行数据采集,为师生提供完整立体的数据支持,让教学进入“数据时代”。利用雨课堂反馈的教学数据,可以轻松将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特别适合构建形成性评价体系。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为考查课,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和总结性评价。除课后作业外,教师难以对学生课前预习效果、课堂知识掌握程度及课后巩固情况等环节进行准确量化考核,平时成绩很大程度上只能根据教师的印象给分,导致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容易出现“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考后忘得快”现象。本研究将雨课堂引入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观察组采用形成性评价加强对平时学习过程的管理,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

总之,基于雨课堂的形成性评价教学模式将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弥补了传统利用期末考试进行总结性评价的不足,扭转了学生通宵达旦考前突击的局面,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利用雨课堂进行形成性评价,加大对学生学习的考核力度,全方位调动学习积极性。本研究为其他课程实现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提供了借鉴和参考,相信随着雨课堂等智慧课堂软件的不断完善和更新,构建的形成性评价体系将更加科学,可有效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

猜你喜欢
考试成绩寄生虫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白话寄生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跳过去
斯诗私塾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