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学校教育共同体的建设

2020-10-12 14:08范文贵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0年9期
关键词:课例共同体专业

摘   要

确定组建学校教育共同体指导思想,明晰学校教育共同体工作思路,通过校际联手、多方联动,强化学校管理制度文化交流,促进学校精神文化共融;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搭建学校共同体教师专业成长平台,发挥优质教师引领作用,引领共同体教学质量提升。共同体学校教师共享课例研究资源,稳步推进课例研究,实现从教完到会教的转变;共同开发建设校本课程,教育成果显著。

关键词

学校教育共同体  学校文化  课例研究  校本课程  教育均衡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领域的一项非常重要课题。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个地区各个学校教育质量存在诸多差异。为了实现学校教育共同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依据学校区域组建学校教育共同体,促进学校发展。

一、建立学校教育共同体的理念

1.学校教育共同体的指导思想

共同体的英文community是com(kom)与mun(moin)两个印欧语系字根的组合,前者的含义是“每一个人”,而后者的含义是“交换”,两个字合在一起有“共同分享”的概念。研究者强调“共同体”是由一群志同道合的专业工作者以“合作”为基础组成的学习型团体,有共同的信念、目标或者学习愿景,投注于促进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效,并携手研究、分析教育现场所面临的问题与解决之道[1]。根据政策要求,义务教育学校建立教育共同体,对学校教育共同体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步骤、主要职责和保障措施作出明确规定。

组建学校教育共同体,实现行政部门对学校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学校发展动力方式的转变,由过去简单的行政驱动型发展转变为学校自主内涵型发展;实现区域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变,由学校各自发展转变为共同体协同发展,构建“跨区域”学校共同体。学校教育共同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透过教师合作学习及持续改进的氛围,教师能体认到他们需为自己的专业成长负责,进而成为专业的实践者、探索者[2]。

利用学校教育共同体推进课程改革,完善学校课程建设,促进区域教育均衡与质量提升;推动教学改革,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展高效课堂行动研究;在协商讨论、冲突解决中把脉学校困境,构建精准帮扶系统,分享共同体学校文化,在问题解决中促进教师个体知识建构、学生学习经验共享及共同体制度逐渐发展。透过系统性思考、自我精进、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享愿景及团队学习等方式,使自我朝向专业发展目标迈进。

2.学校教育共同体的组织策略

学校教育共同体属非行政性组织,学校之间本着“校际联手、多方联动、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工作思路,有效开展相关工作。教育共同体学校在合作过程中通过交流学习、互帮互助,结合各自学校实际将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加以提升,实现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天津滨海教育体育局出台文件,在义务教育学校建立教育发展共同体,对学校教育共同体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实施步骤、主要职责和保障措施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发展学校教育共同体提供了政策保障,推动义务教育学校之间进一步交流融合,实现天津滨海新区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共同体内实行“领衔学校制”,由领衔学校提出工作方案,成员校共同研究通过方案,成员学校分工配合完成活动任务。鼓励教育发展共同体内各种信息、各种资源共享,可以跨学校建立师徒关系,可以联合组织各种教研、科研、培训、教师业务比赛及学生特色交流展示活动。加入共同体,实现教师之间跨越教学时空的对接,个体调整思维视角和活动方式,以便适应更广的共同体结构。

二、分享共同体校园文化与管理机制

1.强化学校制度文化交流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共同体的联系纽带。学校文化的存在能让教师、学生都清楚地知道学校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使他们的行动和努力与学校的目标紧紧联系在一起,拥有内在的凝聚力,共同体因此得以形成[3]。学校教育共同体彰显出鲜明的“破壁”功能:它打通了各个学校之间的文化界限,共享校际之间的特色教育资源,交流校际之间先进管理理念;它跨越学科之间的知识界限,以学生发展为本;它增强了教师的角色效应,从学校本位走向共同体本位。

共同体领衔学校本着“真诚互助、合作学习、共享共赢”的目标,以各校为基点,以合作为方式,以教研为中心,以发展为愿景,充分挖掘各校優质教育资源,互助合作,解决各校教育教学中的难点及困惑,使各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进步。

2.促进学校精神文化共融

学校本是最具开放性、非排他性的社群组织。面对文化的差异性,学会尊重、理解、包容、调适和适应,在共同体框架内不断吸纳对方的优势与特长,并转化为自身的文化资源[4]。学校教育共同体重视文化的培育和精神的融合,既彰显了对学校原有精神文化的尊重、保护和传承,又彰显了对学校原有精神文化的梳理、筛选和创新,逐步构建丰富而有个性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

共同体学校文化共融蕴含着学校文化本土化改造的深意,承认并尊重不同学校文化的特点差异,鼓励各个学校根据自身区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特色的学校文化发展道路,最终实现特色发展。共同体学校在尊重自身发展历史、突出自身区域特色的基础上,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学生行为文化建设和物质文化建设等方面达成整体上的一体发展。共同体学校具有各个地理、人文特色,学校教育共同体的使命就在于发掘、展现和彰显各自学校积极面和优势。

三、构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

1.教师从“边缘无序参与”转变到“深度有序合作”

教师专业发展是由专门知识、反省思考和创造性的探究所构成,且要依据反省和研究才能获得,这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教师的基本能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即是强调集体智慧与有凝聚力的团体下专业学习,且以人际关怀的伦理,关怀学校组织中每一个成员。

教师工作是复杂且专业的,教师在教育现场持续面临“多样性、变动性、不确定性”的各种挑战。利用共同发展愿景的价值观,调动教师积极性。以共同成长愿景激发学校共同体教师从“边缘无序参与”到“深度有序合作”的转变;端正专业态度,提升专业精神。为了加速学校文化融合,调整组织结构,以机制创新激发学校共同体的组织源动力。面对教师遇到的困难,学校共同体通过组织深度学习、团队有序合作,拥有灵活应变的能力,适应课程内容不断改变的时代。

2.教师在共同体聚合中实现共栖共发展

共同体不仅突破学校组织屏障,更需要长时间培育凝结有意义的合作文化和专业共识,分享共同体教师之间的集体经验,凸显合作的实际成效和情绪投入等。学校鼓励教师在教学专业上分享与学习,寻求共同的愿景、价值观,具有行动力、思考力,养成反省、主动对话的习惯,学习领导与鼓励群体的智能,发展有系统、持续性的组织文化与知识社群,建立一个永续发展的成长团体。

学校教育共同体对偏远学校的“扶贫”要“精准”到师资培训上。偏远学校教师不仅仅需要教育理论,更需要课堂上的示范教学引领,课后指导教师深度思考,点拨指导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策略。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技巧及面对实际教学现场,加强他们对教师身分的认同感,训练他们成为反思的实践者。通过公开教学,与其他教师、各领域专家对话,达到提高教师的实践智慧,进而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批判性的反省;通过与其他教师、家长、学生及各领域专家进行合作研究来提升教学成效。

四、发挥共同体学校名师引领辐射效应

1.引领教师在共同学习中拓展专业视野

伴随知识社会的快速发展,教师学会利用专业学习理论解决教学实践面临的紧迫问题。名师不仅掌握知识丰富,而且关注知识间联结性,养成问题解决变通的能力;对教学情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具有高水平的预测和处理能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受到自己勤奋努力、教学互动、名师引领、同伴互助和领导支持的影响,名师引领在其专业成长中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教师更快成长。名师是共同体学校教育发展的一笔宝贵财富,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而言,能得到名师的引领、指点,分享名师教学经验和智慧,其成长将更为迅速。

基于共同体学校区域教育特点,将学科名师的引领、辐射和示范作用发挥到最大化。参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教师,学会主动查阅重要学术文献,向周围寻找创意灵感来解决教学困惑,探寻发展路径,增强自我效能感与教师专业承诺,提高解决教育变革问题的能力与意愿。

2.引领教师在合作中开展教学研究

参与专家引领的团队教研活动,对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发挥专家工作室的示范辐射引领作用,搭建展示才智、成果的平台,在专业学习中互补,共同合作,共同成长。

学校教育共同体在进一步优化内部治理结构、积极探索治理机制、运行理念等方面,以“互联网+”为手段,打造以智慧学习、个性化培养为特征的共同体学校。为了提高偏远学校的教育质量,共同体领衔学校让偏远学校小学生通过网络直接看到优秀老师讲课,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天津岳阳道小学褚新红名师工作室坚持“一校辐射,八方精彩”的理念,多次来到合作学校开展深度调研,信息技术研发课程组给老师现场展示辅导,利用希沃软件进行多样的课件设计,实现精准帮扶、送课研修。互动交流中分享借助希沃软件对学生整节课的表现进行评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精准帮扶学生成长。

五、共建学校教师课例研究资源

1.开展有效的课例研究

从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入手,整合共同体学校专业教师引领力量,组成课例研习协作小组,实现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同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反思对话有助于教师察觉省思自身在课例研究上的问题,进而改善教学方法。深化“精雕细镂备课,精湛技艺上课,精心反思研课”的课堂教学要求,持续强化“健康互动”课堂研究,这是共同体学校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参与课例研究时,教师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参与研究活动,使备课研讨、观摩课堂教学、反思评课等活动能针对问题而展开,指向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教师参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课例研究,有助于其教育学习,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成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共同体学校范围内优质课例资源共享、优秀课堂共建,推动“示范课例”在共同体学校范围内的引领作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共同体学校的地理位置相对偏远,教师和学生往来交通不便,花费时间较多”等问题。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耀到共同体学校的每个角落,弥补偏远学校教育资源匹配不均衡的劣势。

2.实现教学方式轉变

坚持“教会比教完更重要”的信念,重视学生理解的课程设计、共同备课重组教科书。有效的专业发展应具备:结合行动学习,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提供专家的支持;提供回馈及反思的机会[3]。教师参与观摩公开课和集体备课、课例研究,深度理解学科教材知识;推动教师积极参与公开授课,让更多教师参与,丰富学习的多元向度。共享优质的教育研究和思考内容,体验新的教育技术给教育带来的好处,探索运用技术而非被技术利用的发展模式。学生学习的精彩成就课堂的精彩,课堂的精彩才能成就教师教学的精彩。开展课例研究使参与活动的教师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不足,以此改进教学。

课例研究有助于教师深入理解学科知识,让教师了解自己对课程理解的不足,并可激励教师从研究历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如,利用勾股定理课例研究铸就学生精进数学梦想。通过多种渠道,学生了解勾股定理的4000年历史,其证明方法可能是数学众多定理中最多的(370多种证明方法)。在现今更可利用多媒体等科技工具,将之应用于教学研究上,对学生领略数学思想方法是一大益处,也让勾股定理的博大内涵得以普及和延续。专家、教师引领学生利用几何画板软件对勾股定理进行推广[4]。在勾股定理的15个推广研究中,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验证、论证”的过程,体验探究中的迷茫、醒悟,感悟数学之美。

六、共同开发建设校本课程

1.自主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开发中的知识选择强调具有普适意义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具有境域色彩的现场经验之间的互动,这样既可避免普适性知识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又有助于在知识的深层结构中使地方性知识、情境性知识获得普遍性意义。结合学校发展特色、师资、学校资源,教师树立起学校课程整体规划的意识。根据学科教材特点、教师特长爱好、学生兴趣擅长、学校资源设施和教育教学发展研究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

天津大港二中引领共同体学校积极开发校本课程。领衔教师祁永成引进“绿地图”活动,让学生经历了意境绘制、主题绘制、GPS绘制、电子绘制四个发展阶段。探索出四个“真”字规律为核心的科普教育长效保障机制。即:要探究一个“真”实的现实问题,用“真”实的工具进行实验探究,在“真”实的制度下运行,作出“真”实的有价值的成果。该项目提升了学校实施科普教育和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为天津市创建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示范校提供了样本依据,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意义。

2.共享校本课程资源

教师在以校为本的情境下,跨越固化教研思维的藩篱,以问题意识和思维为穿越丛林的实践导向,走进校本教研问题与方法的多元而复杂性丛林。共同体学校兼容并包,展示各自精华,资源为我所用,在分享中共同发展。不仅突破学校组织屏障,更需要长时间培育凝结有意义的合作文化和专业共识,分享共同体教师之间的集体经验,凸显合作的实际成效和情绪投入等。天津塘沽一中作为领衔学校,引领学校共同体教师开展“史料教学研究”。共同体教师确定专题内容、做好分工,收集最直接、最核心、最重要的历史原始材料,共同分享。教师能够深入地多角度地解读基本史料,设计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从历史角度分析问题,通过对历史材料的识别、分类、質疑、解释等技能,获取证据,明晰历史事实,理解其真实意义。师生获益匪浅,做到深钻细研有实效、共谋发展寻捷径。

参考文献

[1] Ting,Y.K.A study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ies focusing on students achievement[J].Curriculum & Instruction Quarterly,2014(01).

[2] 张爽.学校学习共同体的意蕴与创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1(07).

[3] Darling-Hammond,L.,Hyler,M.E.,Gardner,M. Effectiv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Palo Alto,CA:Learning Policy Institute.2017(07).

[4] 范文贵.利用几何画板推广勾股定理[J].中学数学杂志,2015(06).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课例共同体专业
爱的共同体
基于语篇分析的课例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课例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课例: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