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教学策略

2020-10-12 14:04陈秀丽
学习周报·教与学 2020年34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凝聚中华各民族的精神纽带,对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必修科目《道德与法治》中,必能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学生文化自觉与自信,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起到积极作用。接下来,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在新时期该怎样将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地融入道德与法治的科目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一、将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便捷的网络正在快速地拆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壁垒,各国的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在唤醒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生机与活力时,同时也冲击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许多青少年迷失在他国文化乐园中,反而忘却了自己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一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迫在眉睫!

其次,小学生正处于基础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中,在这一阶段,学生价值观的构建对其今后的发展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而由于小学生对世界认知水平、知识积累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很容易被网络上鱼龙混杂的信息所误导,没有构建起一个正确的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面蕴含着人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对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和心灵品质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既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有重要作用,也对促进学生的心灵品格的建设具有积极影响。

二、道德与法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现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通常是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讲授方式。学生本就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一定的了解,再加上枯燥乏味呆板的讲解方式更容易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失去兴趣和关注。为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中教学效果,教师务必要改变传统的讲授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模式,积极创新道德与法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与注意力。

三、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策略

(一)延伸实际生活案例,发现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还不足,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还停留在较为浅显的阶段。学生通常会感觉优秀传统文化距离他们很远,他们只能在电视上看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的表演,如京剧、茶道、琵琶古筝等传统乐器的演奏。其实这些仅仅只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包括古人圣贤志士留给我们的优秀思想价值观。例如中华民族文人志士推崇的“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的价值观,又譬如一代贤人思想家孔子所推崇的“仁以爱人”的思想道德理念。这些都是组成我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思想价值观。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内容适当延伸至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打开思维,发现实际生活中所蕴含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观,从而拉近学生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空距离,感受到生活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价值观存在与影响。例如,在教学单元内容《同伴与交往》时,教师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与同学们日常的交友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可以在课堂先以生活小故事为案例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解读,例如该单元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为《说话要算数》,教师就可以在案例解读中引入《论语》中的句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导同学们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再请同学们在课堂之上谈谈自己对于这句话在生活朋友交往中还有哪些体悟和领会。通过这样的生活教学引导,能培养起学生深入日常生活中发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觀的眼光,深入了解到我国传统优秀思想价值观对于我们实际生活中的引领,并且学生能不自觉地以圣贤优秀思想价值观作为他们生活中的行为引导和参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乡土文化资源巧妙地融合到教学之中,丰富课程资源。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创设优秀教学情境

当前多媒体教学的普及,为弘扬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多媒体教学具有显著的教学优势,视频音频图片的放映能在较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多维感官的刺激下直观而直接的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厚的思想魅力。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生动形象的视频和音频呈现,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变得立体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带给学生学习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良好的心灵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四年级道德与法治单元内容为《美好生活哪里来》时,教师就可以在网上搜寻一些农民伯伯收获粮食辛劳过程的短视频,图片等,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放映给学生看,让学生了解到粮食生产过程的不易与艰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情境下,学生的心灵情感体验很容易被激发出来,自发地感受到一定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勤俭节约的良好品质。

(三)课堂紧跟时代热点,引领学生思想价值观

时代是变化发展的,课堂教学内容切忌只局限于单一的教材文本解读之中,把教学视野狭窄化。以当下时代热点为教学素材与案例,引导学生多维解读并感悟当中所蕴含的丰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价值观。例如以当前疫情下的中国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疫情中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优秀精神品质,让学生在时代脉搏中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秀民族精神品质。

结束语:

小学课程道德与法治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培养青少年的文化自觉与自信,构建学生的心灵世界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效果,吸引起同学们的注意力与兴趣,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和时事热点中入手,以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技术为辅助支持创新传统优秀文化在道德与法治中的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张鸿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教学[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11):40-43.

[2]程军,姜庆娥.挖掘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德育资源[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9(12):25-27.

作者简介:陈秀丽(1975.3-),女,籍贯:莆田,本科学历,职称: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教育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