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药联合自拟方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肝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0-10-15 09:24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18期
关键词:代偿肝功能肝硬化

1.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10030;2.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 广州 510180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引起此病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以病毒性肝炎和慢性酒精中毒最为常见。临床上可将肝硬化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代偿期可无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的进展,肝功能逐渐恶化,便进入失代偿期,患者很容易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肝性脑病、感染等并发症,最后导致患者出现肝衰竭、肝肾综合征、肝癌等严重疾病,甚至引起死亡[1]。目前西医主要采用抗病毒、护肝、利尿、加强营养等对症支持治疗,但效果一般,而近年很多研究报道显示中医在抗肝纤维化方面具有突出效果[2],且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中西医结合治疗此病[3]。本研究选取3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剂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至2019年5月本院收治的6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3~76岁,平均年龄(55.77±9.52)岁;治疗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0~70岁,平均年龄(55.70±10.01)岁。两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内科学》[4]中的诊断标准: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B超诊断为肝硬化,并出现肝功能减退(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总胆红素等指标的异常)、门静脉高压(门静脉主干内径>13 mm,脾静脉内径>8 mm)。

中医诊断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的标准,辨证为肝郁血瘀证。①主症:腹大胀满,胁腹刺痛,胁下包块,腹部青筋外露,皮下瘀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舌脉粗张,脉涩或沉弦;②次症:肌肤甲错,肢体麻木,嗳气频作,食欲不振。主症2项,或主症1项、次症2项,即可诊断。

1.3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西医及中医诊断标准;②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心、脑、肾、内分泌及造血系统等原发病患者;②对使用药物过敏或过敏体质者;③有精神病病史、意识障碍等无法配合治疗者;④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

1.4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基础治疗。①卧床休息;②护肝药物葡醛内酯片(世贸天阶制药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2024136,规格100 mg/片),每次200 mg,每日3次,口服;③如伴有腹水,可予利尿剂呋塞米片(上海朝晖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1074,规格20 mg/片),每次40 mg,每日1次,口服;螺内酯片(杭州民生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0070,规格20 mg/片),每次100 mg,每日1次,口服;20%人血白蛋白注射液(德国杰特贝林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S20140078,规格:50 mL/瓶),每次50 mL,每日1次,静脉滴注。

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方,方药组成:三棱10 g,莪术10 g,丹参10 g,大黄15 g,炮山甲5 g,桃仁15 g,赤芍15 g,乳香5 g,没药5 g,颠茄核5 g,马鞭草15 g,白花丹10 g,田七10 g,生蒲黄5 g,柴胡10 g,郁金10 g,火殃勒5 g,生地15 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两组均连续治疗6个月。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 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进行疗效评价。显效:患者症状和体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肝功能指标下降≥50%;无效:未达以上标准或者病情加重。总有效率=(显效病例数+有效病例数)/总病例数×100%。

1.5.2 肝功能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等指标的变化。

1.5.3 凝血功能及甲胎蛋白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甲胎蛋白(AFP)等指标的变化。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70%和63.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肝功能比较 两组治疗前ALT、AST、TBIL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ALT、AST和TBIL水平有所降低,而治疗组治疗后的ALT、AST和TBIL水平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肝功能结果变化比较

2.3 凝血功能和甲胎蛋白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进行比较,两组的PT、APTT和AF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分别与其治疗前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PT、APTT和AFP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凝血功能和甲胎蛋白结果变化比较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肝硬化是肝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且容易发生癌变,主要表现为广泛性的肝细胞坏死,肝细胞周围出现结节、再生,进而形成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肝脏结构被破坏,导致肝脏变形、变硬[6]。随着肝脏结构的改变,肝内血液系统和胆汁分泌系统遭到破坏,会加重肝功能的障碍,使肝硬化很快进入失代偿期[7]。又因为绝大部分的凝血因子都是在肝脏合成的,所以肝功能受损会引起凝血功能障碍,因此赵国荣教授认为肝功能是患者生活质量的保障,恢复肝脏功能是治疗肝硬化失代偿期的关键,应贯穿治疗的始终[8]。临床上暂时没有针对肝硬化的特效药,目前在基层医院常用葡醛内酯进行辅助治疗,以促进肝的代谢、保护肝细胞,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伴有腹水的患者,还会给予呋塞米片和螺内酯片进行利尿消肿,必要时加用人血白蛋白纠正低蛋白、减轻症状,但是上述药物容易引起水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损伤、过敏等不良反应,增加患者的痛苦,长期使用的患者依从性也较差,因此治疗局限性较大[9]。而传统中医药具有多靶点综合治疗作用,能在保肝护肝、抗纤维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0]。而且近年来许多中医的学者专家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所以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可以实现病证结合,优势互补[11]。

中医学认为,肝硬化属于“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等范畴,多因正气亏虚,疫毒侵袭等诸多原因损伤肝络,疾病迁延日久,积聚而成。李东垣谓“血者,皆肝之所主,恶血必归于肝”,叶天士又曰“络乃聚血之所”,吴鞠通则将二者结合并认为,“肝郁久则血瘀,瘀者必通络”,明确提出“治肝必治络”的主张[12]。《临证指南医案》又曰:“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血滞成瘀,瘀久成积;积乃瘀之渐,瘀者积之微。可见,中医认为瘀血阻络是此病的病理特征,与现代医学结缔组织异常增生及微循环障碍的观点具有一致性[13]。故治法多以活血化瘀、疏肝行气为主。本自拟方中三棱、莪术苦泄辛散,既入血分,又入气分,善于破血行气、消癥化积,丹参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三药常配伍使用来治疗癥瘕积聚;大黄可下瘀血、又清瘀热,炮山甲性善走窜,两者皆为治疗癥瘕常用药物;桃仁入心肝血分,善泄血滞,与赤芍配伍可治瘀血日久之癥瘕痞块;乳香、没药辛散走窜,能行血中气滞、化瘀止痛,乳香偏于行气伸筋,没药偏于散血行瘀,两者相须为用可治一切瘀滞痛证;颠茄核、马鞭草、白花丹能散瘀消肿;有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常伴有凝血功能障碍,随着肝功能损伤程度加重,凝血功能障碍也越严重[14],故加用田七、蒲黄,既能化瘀不伤正,又能止血不留瘀;柴胡、郁金具有疏肝、解郁、和解少阳之功效;瘀血久滞可夹热夹湿,故予火殃勒泻下逐水,以免水瘀互结;最后佐以生地凉血、清肝、养阴,以缓解其他药物的辛燥伤阴之性;全方共奏破血逐瘀、消癥化积、疏肝行气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6.70%和63.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ALT、AST、TBIL、PT、APTT、AFP等指标的改善程度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了自拟方联合西药的治疗方法对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均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代偿肝功能肝硬化
抗病毒治疗促进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再代偿研究进展
首次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获得再代偿的影响因素分析
肝功能报告单解读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奥曲肽联合奥美拉唑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新生儿的首次肝功能指标的差异性
奥美拉唑联合奥曲肽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应用研究
新冠患者合并肝功能损害较普遍
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带虹膜隔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0年角膜内皮失代偿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