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及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分析及启示

2020-10-20 05:39郑伟吕和武雷正方郇昌店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可视化分析马拉松

郑伟 吕和武 雷正方 郇昌店

摘    要:以“Web of Science”和“CNKI”的數据库收录的近20年来关于马拉松的论文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法分别对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通过对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发文所属学科的分布、主要作者、关键词高“中心性”值论文、研究热点与研究主题进行分析,以期为马拉松研究者提供理论参考。中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从学科分布而言,较为广泛,但主要集中于体育学;中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群众体育参与、马拉松赛事、体育产业、马拉松运动,这些研究热点包含的学科较为广泛,研究热点间交叉融合;中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集中体现了中国学者针对中国多元主体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的思考,并提出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发展与改革的策略,这是后续进一步研究的基础。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发文所属学科分布也较为广泛,但以体育学和生理学为主;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主题涉及的研究方向较为宽泛,但研究热点集中在耐力锻炼、生理反应、运动参与、运动表现及运动损伤这几个方面。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中心性”值较高的论文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马拉松生理生化指标和马拉松运动营养方面。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热点表现出多学科融合和研究主题的细化与纵深化的特征。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主题主要分为3类:1)马拉松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分析。2)马拉松运动训练及运动表现研究。3)马拉松赛事的风险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及马拉松跑的运动损伤。基于以上认为,一方面,要通过“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中国多元主体举办马拉松赛事;另一方面,中国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多元主体要侧重提升马拉松赛事参赛者的满意度,加强马拉松赛事参赛者的赛前和赛中运动损伤风险的防控。

关键词:马拉松;可视化分析;现状与趋势;国内外比较

中图分类号:G 804          学科代码:04030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Based on the research objects of papers on marathon collected in the databases of “Web of Science” and “CNKI” in the past 20 years, this paper carries out a visual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map of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on marathon with bibliometric method by analyz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ubjects, main authors, key words high“centrality” value papers, research hotspots and research on marathon by Chinese and foreign scholars, so as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marathon research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distribution, Chinese scholarsresearch on marathon involves a wide range, and mainly focuses on sport science; Chinese scholarsresearch hotspots on marathon mainly focus on mass sports participation, marathon events, sports industry and marathon, which include a comparatively wide range of disciplines and cross integration in research hotspots; Chinese scholarsresearch on marathon mainly focuses on mass sports participation, marathon events, sports industry and marathon research embodies the thinking of Chinese scholars 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rathon development hosted by Chinas multi subjects, and puts forwar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Chinas marathon, which is the basis for further research. Foreign scholarspapers on marathon are also widely distributed in research fields, but mainly in sports and physiology; foreign scholarsresearch on marathon involves a wide range of research subjects, but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endurance training, physiological response, sports participation, sports performance and sports injury. Foreign scholarspapers on high centrality value of marathon mainly focus 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and nutrition of marathon. Foreign scholarshotspot research on marathon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the refinement and deepening of research topics. The research topics of foreign scholars on marathon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1) analysis o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marathon athletes. 2) marathon training and performance. 3) the risks of marathon events, sports injury resulted from marath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Based on the above, we should, on the one hand, further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national fitness”strategy and the“sports power”strategy to further promote Chinas multi subjects to host marathon events; on the other hand, Chinas multi subjects of marathon events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satisfaction of marathon participants, and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ports injury risk of marathon participants before and during the competitions.

2.1.3  中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研究的总体特征与不足

通过从中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所属学科分布、研究热点的关键词共现等方面对中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研究的特征进行分析认为中国学者主要围绕马拉松运动与训练、马拉松赛事与组织、体育产业与马拉松效应等主题展开研究[11-12]。通过对中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热点进行定性分析认为,目前,马拉松赛事存在同质化、爆发式增长与粗放型经营、赛事定位模糊等问题,有必要进一步加强中国马拉松赛事相关问题的研究。

当前,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马拉松赛事发展方面,中国多元主体举办的马拉松赛事的爆发式增长与粗放型经营凸显,随着群众性体育赛事审批权取消,城市马拉松赛事举办场次、参赛人数呈现爆发式增长,同时也存在着赛事定位模糊和同质化现象[13]。在马拉松赛事组织方面,部分马拉松赛事举办方的赛事管理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而随着马拉松赛事规模的扩大,暴露出一些赛事管理者和賽事管理方面的问题[14]。此外,有些马拉松赛事举办主体忽视马拉松赛事服务质量与赛事内涵建设[15]。在马拉松赛事的社会影响力方面,有些马拉松赛事忽视参赛者的参赛感受,且在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的不足致使参赛者的安全风险增加[16]。针对马拉松赛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学者[17]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体育产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了中国“马拉松热”的现象,针对当前持续升温的城市“马拉松热”折射出体育产业中的供需不平衡现象,认为应进一步深化体育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高体育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体育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还有学者[18]认为,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应满足参赛者的多样化需求,创新体育赞助与媒体宣传,促进赛事战略性发展;应通过马拉松赛事发展全域旅游、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实施、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马拉松赛事旅游服务质量提高[19];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促进马拉松赛事与之共生发展,优化马拉松赛事预警机制,降低各类风险等[15]。综上所述,中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集中体现了中国学者针对中国多元主体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的思考,并对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发展与改革建言献策,这是后续进一步研究的基础。与此同时,也有必要对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进行分析与归纳,为中国学者研究马拉松提供理论参考,并且也对中国学者开展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2.2  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进展

2.2.1  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的学科特征

运用VOSviewer软件得到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所属学科分布情况,笔者按照不同学科中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的论文数量进行排序,获知了排序位列前七的关于马拉松的发文较多的学科(见表2)。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发文较多的学科按发文量排序依次为:体育学、生理学、整形外科学、社会学、旅游学、心理学和神经学。从这几个学科的“中心性”值来看,体育学的“中心性”值最高;生理学和整形外科学的“中心性”值分别为0.42和0.21;心理学的“中心性”值为0.11。由此可见,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发文所属学科分布较为广泛,但以体育学和生理学为主。

2.2.2  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热点

通过VOSviewer软件对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热点关键词进行聚类,发现关于马拉松研究热点的关键词主要包括“锻炼”“长时间运动”“耐力”“波士顿马拉松”“参与者”“肾功能”“跑步经济性”等,为了进一步深入分析,又通过VOSviewer软件统计了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热点的关键词“中心性”值(见表3)。由表3可知,“锻炼”的“中心性”值最高,为0.21,出现频次为507;“耐力”和“长期体育锻炼”的“中心性”值分别为0.17和0.16,出现频次分别为219次和187次。由此可见,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热点集中在耐力锻炼、生理反应、运动参与、运动表现及运动损伤这几方面。

2.2.3  外国研究马拉松的主要学者及其发文分析

笔者对外国研究马拉松的学者按发文量由多到少进行了排序(见表4)。高发文量学者及其高“中心性”值论文主要有:Almond关于马拉松的发文量为16篇,其主要从医学和生理学角度对马拉松进行了大量研究[20];Sawka关于马拉松的发文量为15篇,其关于马拉松的研究主要从运动生理和运动营养方面展开[21];发文量排名第三的是Neilan,其主要研究马拉松运动损伤与康复,发文量为14篇[22]。除此以外,例如,Knechtle和Ely的发文量虽不多[23-24],但在马拉松训练研究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在高“中心性”值论文中,Almond的一篇论文[20]“中心性”值最高,为0.36,且被引频次达1 053次,该学者以2002年伦敦马拉松赛事的34名参赛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发现马拉松运动后人体血液中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和肌红蛋白的含量增加,凝血级联反应和纤溶级联反应被激活,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的时间和纤维蛋白质均减少[25]。Ayus的论文是以马拉松运动员的猝死与 “低钠血症”的相关性为研究对象,发现了职业马拉松运动员发生“低钠血症”的风险因素和治疗手段,并发现“低钠血症”与马拉松赛事中运动员的体质量、比赛时长和身体质量指数的升高显著相关,以及高渗氯化钠是治疗“低钠血症”的可行手段[26];Nieman的论文主要阐释了碳水化合物对马拉松运动员血浆中促炎和消炎血浆细胞因子和激素变化的影响[27]。另外3篇高“中心性”值论文主要是关于马拉松跑对运动员骨骼肌、体温、生物节律性、血液及心脏的影响研究[28-30]。以上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中心性”值较高的论文的研究热点集中于马拉松生理生化指标分析和马拉松运动营养方面。

2.2.4  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热点及其关联特征

本研究通过VOSviewer软件对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的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得出了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热点及其关联特征。

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热点关键词“圆点”之间连线密集,这表明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研究的多个研究热点之间存在关联性和交融性。可以认为,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热点的关键词早期是“体育锻炼”“马拉松跑者”和“耐力”,之后逐步是“运动表现”“人体测量”和“运动风险”。此外,还有一些与之关联的研究热点关键词,例如:超耐力、人类学、精神健康、能量代谢、心律失常等。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参与方面,研究热点的变化主要与竞技体育的发展有关[18]。总的来说,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热点表现出多学科融合和研究主题的细化与纵深化研究的特征。

2.2.5  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的主题聚类分析

运用VOSviewer软件的密度可视化分析,得到了关于马拉松论文的研究主题聚类结果,并结合聚类主题中高被引或高“中心性”值的论文进行分析可知,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研究的主题主要分为3类:1)马拉松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2)马拉松运动训练及运动表现研究。3)马拉松赛事风险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及运动损伤。

2.2.5.1    马拉松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

马拉松运动员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主要以运动人体科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马拉松运动员在训练与比赛中身体素质的变化规律与特征。该主题的论文研究目的多为探讨马拉松运动员的运动生理生化机制。例如,Almond等[31]的研究发现,马拉松运动员体质量的增加、跑步时间延长及女子运动员的低体质量指数等与低钠血症相关。Nieman等[27]研究了碳水化合物补充对马拉松运动员赛后血液中促血浆细胞因子和激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补充的实验组运动员相比对照组的赛后血糖含量显著提高、皮质醇激素含量显著降低。而Kratz等[30]对运动性心肌损伤的诊断进行了研究,并发现心肌肌钙蛋白等是检测和诊断运动性心肌损伤的重要指标,可将此作为检测运动性心肌损伤的指标之一。此外,Neilan等[22]以60名业余马拉松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从其赛前和赛后的超声心动图与血清生物标志物检测结果发现,马拉松赛后,运动员左心室肌舒张力改变、肺动脉压增高、右心室容积和收缩力下降。综上所述,此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参与马拉松比赛的运动员的心脏、血压、激素的变化特征,以及低钠血症的诱因和受营养补充的影响等方面。这方面的研究奠定了马拉松的运动生理生化机制的理论基础,对马拉松运动的普及、预防运动损伤风险,以及提高马拉松运动员的竞赛成绩和改善马拉松参赛者的参赛体验至关重要。此主题研究的主要特征是研究方法多样化,提供了大量的马拉松运动的实证研究结果,为马拉松运动训练和比赛方案制定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2.2.5.2    马拉松运动训练及运动表现研究

此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拉松运动员的运动表现的影响因素及改善途径,为马拉松运动员竞赛训练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了依据。马拉松运动员的运动表现与训练时的运动负荷、竞赛时的速度与节奏、年龄、气温等有关[26],一些学者也针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Trivax等[32]的研究发现,马拉松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水平受训练时的运动负荷或运动频次的影响,每周多于6次的运动训练将导致运动表现下降和运动损伤风险增加,每周3次的运动训练较为适宜。Mckean等[33]针对参与马拉松竞赛的次数与运动员运动损伤风险的相关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证实马拉松运动员参赛频次不宜过多,每年多于6次的参赛次数将使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概率增加。Middelkoop等[34]认为马拉松竞赛中运动员的能量消耗与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有关,顶尖男子马拉松运动员在竞赛时的能量消耗显著高于普通人,可将高能量消耗作为顶尖男子马拉松运动员运动强度的判别指标。Knechtle等[35]的研究则表明,马拉松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的速度训练强度与个人竞赛成绩有关,平均速度训练强度越大比赛成绩越好,而人体测量学指标的训练对女子马拉松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影响更大,此研究结论与Rüst等[36]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此外,比赛时的气温、湿度、气压等因素也会影响马拉松运动员的运动表现[37-38]。例如,Vihma等[39]对1980—2008年的“斯德哥尔摩马拉松赛”的运动员竞赛成绩与天气状况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比赛时的气温、风速、湿度与光照强度都对运动员的竞赛成绩有较大影响。营养补充对马拉松运动员的运动表现至关重要,Burke等[40]的研究表明,马拉松运动员在赛前36~48 h内补充适量的碳水化合物有助于竞赛成绩的提高,且Noakes等[41]认为精英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营养剂的及时补充非常重要,200~800 mL/h的摄入量为宜,但不可超过400~800 mL/h。除此以外,还有学者对马拉松运动员的运动技术力学特征等进行了深入研究,例如,Hasegawa等[42]发现,精英马拉松运动员的足部着地方式与跑步速度有关,跑步速度降低会使脚跟着地率上升,而全脚掌着地比例会随着速度的加快而增加。Kyr?觟l?覿inen等[43]还发现,跑步经济性与足部力学特征之间存在相关性,马拉松跑步动作经济性的提高会降低足部压力和腿部肌肉运动损伤风险。科学的运动训练与马拉松运动员的运动表现是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主题,法国、瑞士、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的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重点均在运动表现方面。此主题的研究是从人体测量学、运动训练特征、训练方法、运动技术、能量消耗等方面对马拉松运动员的运动表现的影响进行研究,有些研究通过分析大量数据信息对马拉松跑者的运动表现进行不同层面的比较分析,而适宜不同人群、不同体育场地、气候条件、海拔高度的马拉松运动训练理论、运动训练方法仍存在较大的可研究空间。

2.2.5.3    马拉松赛事风险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及运动损伤

此主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马拉松运动参与和马拉松赛事举办过程中的风险因素的特征、分类及影响的研究。马拉松跑具有一定的运动损伤风险[44],有学者对马拉松运动员运动损伤风险因素的特征和运动损伤风险防控进行了研究,例如,Caselli等[45]認为在马拉松比赛中,肌肉拉伤、肌肉痉挛、踝关节和膝关节损伤等是最普遍的运动损伤。Kim等[46]发现,在马拉松比赛中,男子运动员心脏骤停的发生率较高,尤其业余马拉松参赛者在剧烈运动时易导致心肌梗死发生概率的升高,其主要与马拉松比赛的持续性和高强度有关。Day[47]认为,针对马拉松跑存在的急性的和潜在的运动损伤风险,应加强马拉松跑运动损伤的前驱症状的识别与筛查,而快速除颤术和医务救助是应对马拉松赛事中运动员突发性运动损伤风险的主要措施。除运动损伤风险以外,马拉松赛事突发事件风险是马拉松比赛中危害性最高的风险,受2013年美国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事件的影响,马拉松赛事管理与风险防控预案的研究逐渐增多,例如,Landman等[48]的研究认为,美国建立了突发公共事件安全保障机制和信息系统,其建立的信息指挥管理、风险评估和医疗救治系统在爆恐袭击过程中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此外,Goralnick 等[49]和Yonekawa等[50]均认为马拉松赛事举办过程中建立畅通的沟通渠道、有序的志愿者疏导路径等是处理赛事举办过程中的突发事件、降低马拉松赛事突发事件风险的有效策略。此主题的研究主要探讨了马拉松运动损伤风险和马拉松赛事突发事件风险的防控,对马拉松赛事参与者的运动损伤风险防控研究、马拉松赛事举办过程中突发事件风险防控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

3   启示

根据对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分析结果,再结合中国多元主体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51-59],笔者认为,一方面,要通过“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中国多元主体举办马拉松赛事;另一方面,中国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多元主体要侧重提升马拉松赛事参赛者的满意度,加强马拉松赛事参与者的赛前、赛中、赛后运动损伤风险防控。因此,基于以上,未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马拉松研究。

3.1  应加强对“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中马拉松赛事的独特作用的研究

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中体现出外国的竞技体育与大众健身融合发展的特征,这与中国的“健康中国”战略中的全面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高度契合,探索马拉松赛事对中国“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作用至关重要。首先,“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有助于马拉松赛事的举办。马拉松运动兼具竞技、休闲、文化、旅游和教育于一体,既有利于发展竞技体育,又有助于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而提高马拉松赛事管理水平是关键,应加强调控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场次,加强马拉松赛事内涵建设和提高参赛者满意度,推动马拉松赛事供给向集约化转变,激发马拉松赛事市场活力,优化马拉松赛事资源配置,在“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马拉松运动的作用。其次,创新“马拉松+旅游+文化+公益+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马拉松运动的多重社会效益,带动马拉松赛事举办城市的旅游、文化、经济协同发展,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背景下,进一步为马拉松赛事参与者建设宽阔的体育场地。最后,发挥“健康中国”马拉松精品赛事效应。以“健康中国”为理念,打造中国的马拉松精品赛事,以发挥马拉松赛事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中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功能。

3.2  中国的马拉松赛事办赛主体应进一步完善马拉松赛事安全保障机制

健全中国多元主体举办的马拉松赛事的安全保障机制与促进马拉松运动广泛参与应相辅相成、互为前提。首先,建设多元主体共办的马拉松赛事保障体系,统筹配置马拉松赛事举办城市的经济和文化资源,构建结构合理的马拉松赛事体系[60]。进一步创新多元主体举办马拉松赛事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结合的赛事机制。其次,加强对马拉松赛事参与者的引导。马拉松赛事主办方要加强赛事宣传和推广力度,通过各类新闻媒体宣传引导参赛者树立正确的马拉松赛事的参赛态度和适宜的参赛动机,使马拉松参赛者正确认识马拉松跑的竞技与健身功能。最后,加强对马拉松项目的普及。应加大力度宣传马拉松跑的基本常识和运动损伤防范知识,以减少业余马拉松参赛者的极端训练、盲目参赛等现象,降低马拉松赛事中参赛者运动损伤的发生概率。

3.3  应加强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研究,充分发挥其在“体医融合”中的作用

中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训练理论、赛事组织、赛事影响力等方面,需加强以运动人体科学为理论基础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研究。例如,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马拉松运动员心脏功能、心脏分子标志物和代谢组学的分析和对马拉松运动中人体肌糖原、血糖等能量代谢特征的分析,以及马拉松运动中能量物质和营养物质摄入与跑步经济性对运动成绩影响的论证等。如今,中国参加马拉松运动的人数逐渐增多,并且在年龄、身体素质、运动经验及运动技能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而在这些方面存在差异的马拉松赛事参赛者在马拉松赛事参赛过程就存在着一定的运动损伤风险,从而使得马拉松赛事举办过程中运动损伤事件发生概率增加,要继续加大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研究,可通过医疗数据资源和体育数据资源,实现对马拉松赛事参与者的健康状况监测[61]。

3.4  中国学者应加强马拉松赛事风险及应急事件处理措施和运动损伤方面的研究

马拉松赛事存在着各种风险,既有因参赛者健康因素而产生的运动损伤风险,又有马拉松赛事管理方面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风险,因此,要加强马拉松赛事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机制和完善风险管理体系方面的研究。有些马拉松赛事参赛者因对马拉松运动损伤风险的认知不足,在比赛过程中易忽视自身已有伤病或身体机能异常产生的运动损伤风险,这就容易导致因无法及时进行医疗救助而危及生命的风险增加,因此,要加强对马拉松参赛者的健康状况筛查,提高参赛者的运动损伤风险防范意识,普及运动损伤紧急救治知识和技能[62]。此外,还需加强大型马拉松赛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的建立健全,建立医疗和安保应急管理体系,打造由马拉松赛事组委会、公共安全执法部门、医疗卫生部门和社会团体组成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加强关于马拉松赛事的反恐知识宣传和突发事件应急措施培训。

4   结束语

本研究以“Web of Science”英文期刊数据库和“CNKI”中文期刊数据库所收录的近20年来关于马拉松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学者和外國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所属学科的分布、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热点等进行分析,得出了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关于马拉松的研究现状,力求为中国的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以及力求为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马拉松提供理论依据。未来要充分发挥中国多元主体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在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中的积极作用,释放“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在马拉松赛事发展中的政策红利,进一步满足中国居民的体育消费需求和提高马拉松赛事参与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王健. 跑步健身中的身体管理与理性化:一项基于马拉松跑者的质性考察[J]. 体育科学,2019,39(12):34.

[2]  2018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数据报告[EB/OL].(2019-04-05)[2019-11-30]. https://www.360kuai.com/pc/94f51f7f4525c20cf?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3]  殷鼎. 我國民族体育热点问题的社会网络分析[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26(6):515.

[4]  邱均平,温芳芳. 近5年来图书馆情报学研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基于13种高影响力外文源刊的计量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27(192):51.

[5]  石春健,魏香明,郑振国. 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定位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10):25.

[6]  张晓琳. 我国马拉松赛事“热”现象的价值解析[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28(4):120.

[7]  徐卫华,谢军.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风险管理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2):38.

[8]  靳英华,原玉杰. 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3(11):1445.

[9]  宗华敬. 马拉松、长跑项目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动向[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9.

[10]  李景丽,刘东. 优秀马拉松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身体机能监控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8):1061.

[11]  代永胜,王三保. 马拉松竞技能力特点理论诠释[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39(12):94.

[12]  路毅. 马拉松热的文化探源[J]. 体育文化导刊,2017,213(1):57.

[13]  贾鹏,罗林.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城市马拉松发展路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9,37(2):61.

[14]  任占兵. 我国马拉松赛事文化的若干问题研究[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6,32(5):83.

[15]  樊红岩. 我国城市马拉松问题诊断及优化策略[J]. 体育文化导刊,2018,36(1):22.

[16]  彭萌,刘涛,宋超. 共生理论下马拉松赛事与城市文化协同发展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9,37(6):12.

[17]  沈克印,吕万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体育产业发展:城市“马拉松热”引发的思考[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7,33(5):9.

[18]  白莉莉,冯晓露. 我国马拉松赛事赞助市场的现状、特征和问题[J]. 中国体育科技,2018,54(4):3.

[19]  王克稳,李慧,耿聪聪,等. 马拉松赛事旅游的国际研究述评、实践启示与研究展望[J]. 体育科学,2018,38(7):80.

[20]  ALMOND C S D, CHEN E A, BERMAN M R, et al. High-risk medical devices, children and the FDA: regulatory challenges facing pediatric mechanical circulatory support devices[J]. Asaio Journal, 2007, 53(1): 4.

[21]  SAWKA M N,MONTAIN S J. Fluid and electrolyte supplementation for exercise heat str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00, 72(2): 564.

[22]  NEILAN T G, JANUZZI J L, LEWANDROWSKI L E, et al. Myocardial injury and ventricular dysfunction related to training levels among nonelite participants in the boston marathon[J]. Circulation, 2006, 114(22): 2325.

[23]  KNECHTLE B, KNECHTLE P, ROSEMANN T, et al. Predictor variables for 100 km race time in female ultra-marathoners[J]. Journal of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2010, 111(3): 681.

[24]  ELY M R, CHEUVRONT S N, MONTAIN S J. Weather conditions for optimal marathon performance: 1845[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07, 39(4): 310.

[25]  SMITH J E,GARBUTT G, LOPES P, et al. Effects of prolonged strenuous exercise (marathon running) on biochemical and haematological markers used in the investigation of patients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4, 38(3): 292.

[26]  AYUS J C,VARON J, ARIEFF A I. Hyponatremia, cerebral edema, and non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 in marathon runners[J].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0, 132(9): 711.

[27]  NIEMAN D C, HENSON D A, SMITH L L, et al. Cytokine changes after a marathon race[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01, 91(1): 109.

[28]  YU M, BLOMSTRAND E, CHIBALIN A V, et al. Marathon running increases ERK1/2 and p38 MAP kinase signalling to downstream targets in human skeletal muscle[J]. Th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01, 536(1): 272.

[29]  CHEUVRONT S N, HAYMES E M. Thermoregulation and marathon running: bi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J]. Sports Medicine, 2001, 31(10): 743.

[30]  KRATZ A, LEWANDROWSKI K B, SIEGEL A J, et al. Effect of marathon running on hematologic and biochemical laboratory parameters, including cardiac markers[J].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2002, 118(6): 856.

[31]  ALMOND C S, SHIN A Y,FORTESCUE E B, et al. Hyponatremia among runners in the boston marathon[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5, 352(15): 1550.

[32]  TRIVAX J E, FRANKLIN B A, GOLDSTEIN J A, et al. Acute cardiac effects of marathon running[J].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10, 108(5): 1148.

[33]  MCKEAN K A, MANSON N A, STANISH W D. Musculoskeletal injury in the masters runners[J].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2006, 16(2): 149.

[34]  MIDDELKOOP M V, KOLKMAN J, OCHTEN J V, et al. Risk factors for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 among male marathon runners[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2008, 18(6): 691.

[35]  KNECHTLE B, KNECHTLE P, ROSEMANN T. Low prevalence of exercise-associated hyponatremia in male 100 km ultra-marathon runners in switzerland[J].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11, 111(6): 1007.

[36]  R?證ST C A, KNECHTLE B, KNECHTLE P, et al. A comparison of anthropometric and training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recreational female marathoners and recreational female Ironman triathletes[J].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2013, 56(1): 5.

[37]  馮毅,吕娇娇,刘宇. 重霾污染条件下2013年上海马拉松赛成绩分析[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5):70.

[38]  ELY M R, CHEUVRONT S N, ROBERTS W O, et al. Impact of weather on marathon-running performance[J]. Medicine & Science in Sports & Exercise, 2007, 39(3): 487.

[39]  VIHMA T. Effects of weather on the performance of marathon runner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2010, 54(3): 297.

[40]  BURKE L M. Nutrition strategies for the marathon:fuel for training and racing[J]. Sports Medicine, 2007, 37(4): 344.

[41]  NOAKES T I. Fluid replacement during marathon running[J]. Clinical Journal of Sport Medicine, 2003, 13(4): 309.

[42]  HASEGAWA H, YAMAUCHI T, KRAEMER W J. Foot strike patterns of runners at the 15-km point during an elite-level half marathon[J]. Journal of Strength & Conditioning Research, 2007, 21(3): 888.

[43]  KYR?魻L?魧INEN H, PULLINEN T, CANDAU R, et al. Effects of marathon running on running economy and kinematics[J]. 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2000, 82(4): 297.

[44]  任占兵,蔺亚南,郭梁,等. 马拉松跑步前后人体跟腱形态结构的变化特征研究[J]. 体育学刊,2018,25(5):139.

[45]  CASELLI M A, LONGOBARDI S J. Lower extremity injuries at the new york city marathon[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odiatric Medical Association, 1997, 87(1): 34.

[46]  KIM J H, MALHOTRA R, CHIAMPAS G, et al. Cardiac arrest during long-distance running race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2, 366(2): 130.

[47]  DAY S M, THOMPSON P D. Cardiac risks associated with marathon running[J]. Sports Health, 2010, 2(4): 301.

[48]  LANDMAN A, TEICH J M, PRUITT P, et al. 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s mass casualty incident: one emergency departments information systems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J]. Annals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15, 66(1): 51.

[49]  GORALNICK E, HALPERN P, LOO S, et al. Leadership during the boston marathon bombings: a qualitative after-action review[J]. Disaster Medicine &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2015, 9(5): 489.

[50]  YONEKAWA Y, HACKER H D, LEHMAN R E, et al. Ocular blast injuries in mass-casualty incidents: the marathon bombing in boston, massachusetts, and the fertilizer plant explosion in west, texas[J]. Ophthalmology, 2014, 121(9): 1670.

[51]  焦芳錢,刘大庆,王琳. 中国女子马拉松项目特点及训练规律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26(2):131.

[52]  朱政,陈佩杰. 电针干预对中长跑运动员半程马拉松赛后免疫机能恢复的影响[J].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7,26(3):349.

[53]  张登峰. 马拉松赛事对城市发展的影响[J].体育文化导刊,2011,29(11):12.

[54]  丁一. 上海国际马拉松赛市场化运作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7(6):19.

[55]  祝良,黄亚玲. 城市马拉松赛文化特点的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4,210(9):25.

[56]  耿延敏,刘定一. 国际马拉松赛对城市软实力的影响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2,208(6):86.

[57]  聂丹. 北京马拉松赛事运作的SWOT分析[J]. 体育学刊,2014,35(6):19.

[58]韦霞,张俊斌.我国城市马拉松赛发展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4,210(1):16.

[59]  管莹莹,李秋利,邓万金. 国外运动科学领域马拉松研究热点解析[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2):91.

[60]  孙高峰,刘燕. 热追捧与冷思考:“马拉松现象”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及理性审视[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4):38.

[61]  邢金明,刘波,欧阳井凤. 马拉松“热”背后的冷思考[J]. 体育学刊,2017,24(2):52.

[62]  刘转青,练碧贞. 自由视角下的“马拉松热”[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7,40(8):34.

猜你喜欢
可视化分析马拉松
冰上马拉松
参加一场梅西耶马拉松,需要准备什么?
学习是一场马拉松
最热闹一届伦敦马拉松
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研究: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可视化分析技术在网络舆情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外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脉络、流派与趋势
一起来跑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