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舆论监督的“度”

2020-10-21 12:20杨序先杨智伟高春艳
新闻前哨 2020年9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角度效果

◎杨序先 杨智伟 高春艳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神圣使命, 也是一种重要的报道样式。然而,在新闻实践中,舆论监督难搞是大家的共识,有的媒体甚至“严禁”采编舆论监督新闻,放弃了一个媒体应有的社会担当,极大地影响了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笔者认为,舆论监督报道难就难在如何把握好“度”上,我们可以从政治高度、新闻角度、报道程度、发表时度、语言尺度、情感温度六个方面着力,探寻搞好舆论监督的方法和途径。

一、舆论监督必须要有政治高度

舆论监督,其核心要义是“批评”,因此有人干脆称之为批评报道。 既为批评,那么批评者的政治立场、政治高度就尤为重要。我们的舆论监督必须坚持党性原则,正确理解党性原则,是正确执行党性原则的前提。党性和人民性并不矛盾,相反他们是高度统一的,因为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党除了人民利益外没有其他利益。 因此,在舆论监督中,必须做到党性和人民性高度统一,只有这样的批评才是正确的批评、才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批评。在实践中,我们在进行舆论监督时往往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阻力,这些阻力从表面上看来自被监督对象, 从实质上看是我们政治站位不高而导致的。

一是价值取向要有政治高度。新闻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新闻的导向。一般而言,价值取向正确,新闻导向也会正确。但是正确的并不一定是有高度的。舆论监督因为其特殊性,要求我们在价值取向上要有足够的政治高度。具体表现为:舆论监督必须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 体现党和人民的意志、反映党和人民的主张;要有利于解决党和政府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及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合理诉求;要有利于维护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有利于正确引导舆论;要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进党和人民共同事业的发展。

二是选题要有政治高度。 正因为舆论监督价值取向讲求政治高度, 因此在实践中, 我们选题也必须要有政治高度,否则价值取向的政治高度就成为一句空话。

舆论监督选题要有政治高度,就要突出选题的政治性、针对性、实效性,要反映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希望和建议,揭露和批评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阳奉阴违、各行其是等行为;要加强对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的监督,揭露以各种手段、方式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和行为,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对社会丑恶现象的批评,弘扬社会正气。 特别要注意,在选题时不应把批评的矛头对准那些群众意见大而党委政府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上,避免引发或激化矛盾。

三是建言要有政治高度。舆论监督必须是积极的、建设性的,我们不能为了监督而监督,监督的目的是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要达到这个目的,舆论监督的建言就要有政治高度。要在准确把握事实、客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坚持辩证地看问题,不能把个别现象当作普遍现象、具体问题当作全局问题、个别人的问题当作党和政府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当作体制问题。 要深入调查研究,多方听取意见,得出合乎事实的结论。 尤其要注意,不能夸夸其谈,提出不符实际、无法实现、甚至是违背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建议”。

二、舆论监督要善于选择新闻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件新闻事实本身是多侧面的,可以从多个角度去报道。 你选择的角度不同,报道效果自然不会一样。一个好的新闻角度,对于提升报道的新闻价值至关重要。舆论监督报道更是如此。选择好恰当的报道角度,可以准确地揭示新闻事实、凸显舆论监督的价值、降低被监督对象的反感心理、拉近与受众的情感距离,取得更好的舆论监督效果。

第一,从群众关心、政府关注的方面去选择角度。 老百姓关心、 企盼的热点问题, 往往也是政府迫切想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时,要多从民生问题入手,变领导角度、工作角度为百姓角度 、民生角度。 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方面去提炼主题,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舆论监督效果。

第二,要从能揭示事物本质的方面去选择角度。在新闻舆论监督中, 有时我们看到的很多现象都是表面的, 虚幻的,不是事物本质的东西。 因此,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发现、揭示新闻事实本质的东西。这样,我们的舆论监督报道才有思想性,才有深度,才受读者欢迎。

第三,多从解决问题的方面入手选择角度。进行舆论监督的目的,是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是化解矛盾、促进工作。因此,我们在选择报道角度时,要着眼解决问题,而不是去激化矛盾。 我们的舆论监督,只能帮忙,不能添乱。 不然,舆论监督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实现不了初衷。

对此,笔者有深切感受。 2013 年10 月,笔者被市委抽调到水利工作队帮助工作,在工作中,我们发现上级虽然加大对水利建设的投入,但“一刀切”的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却引很大的争议:即“凡小⑵型以上的水库除险加固都纳入国家专项工程,有专项投入”。 但是,不少水库投入巨资后,灌溉效益却并不理想,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发挥作用。而村组的很多小山塘、骨干山塘及水渠只要投入一、二十万,甚至几万元维修就可以灌溉几十亩、 上百亩稻田, 取得很好的效益,由于他们不上“型”,没有“身份”,因而得不到上级一分钱投入。 村民对此意见很大,市县两级政府也十分关注,迫切希望解决这一政策问题。 笔者立即深入采访,写出了《只认“身份”投入,不管效益好坏 小水利建设投资“一刀切”不可取》的新闻。由于角度选择恰当,稿件发表后,产生很好的反响。湖南日报社还将该文作为“内参”呈送省人民政府,时任省长的杜家毫专门做了批示, 要求采取措施解决小水利建设投资“一刀切”带来的问题。没多久,湖南省人民政府下达文件,对山塘、骨干山塘及水渠给予5 万至30 万维修基金补贴。

这是一条对上级规范性文件提出批评的舆论监督稿,不仅没有遇到任何阻力,而且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是选对了角度。 该稿直接从“效益”入手,点明了“小水利建设投资一刀切不可取”的主题,既符合上级的初衷,又符合基层的客观实际和群众需求。正因为大家目标是一致的,所以很快就引起了上级的高度重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舆论监督要讲究报道程度

舆论监督的报道程度,主要是指报道的“分寸 ”。 分寸把握得好,就掌握了舆论监督报道的主动权,做到胸中有全局,手中有计划,就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推进。分寸把握不好,则要么“言过其实”,要么“言不尽意”,最终无法取得好的监督效果。

如何把握舆论监督报道的“分寸”呢?笔者以为,要根据舆论监督报道事件本身影响的大小来决定。事件小,影响小的,只要刊发一篇消息或一篇通讯即可收到效果,无须再作其他报道。对于群众关注、政府关心、社会影响比较大的,可采取连续报道的形式,进行穷追猛打。 不但报道事件原因、结果, 还报道事件发生后的动态过程, 把舆论监督引向深入,使舆论监督报道更有深度,有立体感。与此同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还可以组织全媒体融合行动,用多种报道形式、平台,形成浓浓的监督氛围。

2018 年, 怀化日报社为了配合市委创建全省文明城市,对市区存在的不文明现象进行了批评报道,开辟了“向不文明现象说不”的栏目,组织了日报、边城晚报、怀化全媒体中心(掌上怀化、怀化新闻网)的记者进行了明察暗访,不但有消息、通讯等报道,还配发了言论、图片,整个舆论监督报道生动、立体、有力,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取得了很好的舆论监督效果,受到了市委领导的表扬。

四、舆论监督要把握好发表时度

舆论监督报道的时度, 是指舆论监督报道的恰当 “时机”。这个“时机”十分重要,选择得当,舆论监督报道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反之就会放马后炮,甚至还可能给党委政府添乱。

把握舆论监督报道的恰当“时机”,首先要了解一个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吃透这些政策,并用它来指导这一时期的舆论监督报道。如果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群众十分关注的、政府也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我们就大胆及时予以报道;如果条件不成熟,甚至与现行政策有抵触的一些问题,我们就推迟报道或者用内参形式进行处理。

如2019 年2 月26 日, 湖南新晃晃州镇一位吴姓扶贫工作队员在工作时间、 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后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其家属为其申请工伤,县工保中心以《工伤保险条例》第15 条第一款规定(在工作时间、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的, 或经抢救在48 小时内死亡的可以认定为工伤)为由,拒绝其申请,因为吴某抢救时间超过了48 小时。吴某家庭十分困难,妻子没有工作,又患有多种疾病,儿子还在读高中,女儿去年刚参加工作。 我们对其遭遇十分同情,但事情涉及政策层面,而且问题一时半会也解决不了。如果把新闻发出来,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还会产生新的舆情,于是我们果断停发这条新闻, 转交给驻怀化的全国人大代表杨尚真,请其以“议案”的形式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人社部对此高度重视,承诺在完善法律制度过程中予以参考。

其次, 要把握好舆论监督报道的社会舆论环境。 舆论监督报道虽然是为政府分忧, 为百姓解难, 改进和推动工作。 但并非所有的舆论监督报道都是好新闻、都能发表。 一条舆论监督稿件能不能发表, 要看新闻事件发生时的社会舆论环境。 如果新闻事件与大背景、大环境相吻合,发出来会有积极效果,那我们就及时报道。 反之,则不予以报道。

2019 年7 月,怀化日报全媒体中心报道了一则《拒绝收房!怀化金时花园(二期)上演“交收房之争”》的舆论监督新闻。 新闻一发出,立即引发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受到了市委领导的批评。为何好心干坏事、好心帮倒忙呢?因为,在此稿发表时的前两天, 市委主要领导就对城区房地产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征求各方意见,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 怀化日报全媒体中心的记者没有深入采访, 没有了解到这一重要新闻背景,轻率地将“新闻”发出,不仅没有起到好的舆论监督作用,反而产生负面影响,教训极其深刻。

五、舆论监督要注重语言尺度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思维的载体,把握好语言的尺度,让语言释放智慧与力量, 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样,舆论监督的语言尤其要把注重握好尺度。 说不到位,说不到点子上,别人就很难弄懂你的意思;说过了,说绝了,没有了回旋的余地;说伤他人,不但收不到好效果,反而起相反的作用。 因此,把握好舆论监督语言的尺度十分重要。

语言要精准。 语言精准,首先语言必须精炼,即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不能啰里啰唆,词不达意。其次,要尊重新闻事实,遣词造句要符合客观实际,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第三是,语言表达要留有余地,不说过头话,这样,即使是批评对方,对方也能接受,不会产生反感。

其次,语言要合法。舆论监督报道的语言必须要符合法律,不能泄私愤,搞报复,不能随心所欲一顿乱讲。更不能使用侮辱性的语言,不能进行人身攻击。

第三,语言要符合身份。 记者写的文章,自然只能是记者的语言。记者的语言只能对新闻事实进行客观的报道,不能以势压人、盛气凌人,不能高高在上,指手画脚;更不能当法官、当判官,对问题的性质轻率下结论。

六、 舆论监督要体现情感温度

舆论监督的目的,是帮助被监督对象改进工作,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舆论监督不是“血与火”,也不是“敌与友”。因此,舆论监督报道要体现出情感温度,即使你是批评,也要让人感受到你的善意,体会到你解决问题的诚意。绝不能为批评而批评, 更不能假舆论监督之名行坑蒙拐骗之实。

一要带着善意去搞舆论监督报道。 我们搞舆论监督报道的出发点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工作,而不是和某个单位或某个人过不去,更不是泄私愤、搞报复。 只要你是善意的,言行自然是客观公正的,这样才能让被批评对象心服口服。 2000 年7 月,湖南省麻阳苗族自治县兰里镇力木村冬瓜丰收,但村民却愁眉苦脸。 原来,年初镇里调整产业结构时发动该村种冬瓜, 并且牵线搭桥让村里与市外贸部门签订了收购合同。不料冬瓜成熟后,外贸部门却没有上门收购。挑到集市上去卖吧,价格太低,划不来,村民只好眼睁睁看着冬瓜在地里烂掉。 记者得知这一情况立即深入现场采访,以“冬瓜熟了 心儿碎了——麻阳兰里镇力木村瓜贱伤农的启示”为题进行了报道。

报道没有对外贸部门没有履行合同上门收购冬瓜进行批评,而是把重点放在冬瓜为什么卖不出去(生产过剩,市场需求有限,种的都是大路货,市场信息不灵等)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让镇政府、瓜农心服口服。 市外贸部门看到了新闻媒体的善意,也承认自己的不对,主动上门收购剩下的冬瓜,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如果我们把重点放在批评外贸部门爽约,那报道效果就不一定有这么好。

二要既晓之以理,更动之以情。 舆论监督报道,仅仅说理是不够的。因为大道理,人人都懂,而且不同角度,不同的认识就会讲出不同的道理, 正所谓公讲公有理, 婆讲婆有理。因此,用情感人,以情化人才最重要。 我们在进行舆论报道时,应当多从被批评对象的角度去考虑,既批评他的不足,也讲出他的难处,让他感到你不是针对他、找他的岔子。这无疑可以推动矛盾的解决,增强监督的效果。

以上六个“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在新闻实践中,将它们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就会极大地降低舆论监督的难度,增强舆论监督的效果。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角度效果
神奇的角度
按摩效果确有理论依据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迅速制造慢门虚化效果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模拟百种唇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