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新老媒体优势 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2020-10-21 12:20熊旭辉
新闻前哨 2020年9期
关键词:中铁大桥传统媒体

◎熊旭辉

随着移动设备的革新,5G 登上舞台,媒介形态日新月异, 新媒体在这个跨时代进程中将扮演重要角色,以微博和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迅速崛起,使得它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愈加分明。 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使新老媒体有机融合,增强媒体对舆论的引导力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同时通过体制机制的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增强企业内生动力和媒体的黏性。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从1955 建设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起,经过60 多年的发展,成为全球建桥最多的企业。 桥,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平时我们生活中总会看到桥,所以大家不会觉得陌生,但是如何建,如何从“建成学会”到“领先世界”,中铁大桥局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发展道路,大家可能并不清楚。 在多年的发展中,中铁大桥局发挥新老媒体优势, 形成了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宣传途径。

一、传统媒体纪录历史,与时俱进

中铁大桥局企业发展历史悠久, 在半个多世纪的企业文化宣传工作中, 传统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953 年4月,武汉长江大桥开始建设,国家批准成立了铁道部武汉工程局(后更名为“铁道部大桥工程局”,中铁大桥局前身),大桥工程局党委主办了一份名为《工地生活》的小报,这是当时大桥局数万职工家属人人皆知的报纸,后更名为《桥梁建设报》,至今已发行了两千多期。 2013 年,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报纸开始新一轮全新改版,从版式设计,到栏目设置,以及文风等方面都发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的报纸改版,是新闻人的意识自觉,是新闻人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道路上的又一次尝试, 一种与新媒体蓬勃发展相应的积极态度, 一项企业文化奋进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不断进步,与新媒体携手同行。 改版后的桥报增设了视觉、专题、 人物等版面,并开设了走近桥梁大师、万里长江大桥行、桥梁科普等二十多个栏目,内容多样,受到员工的青睐。 桥工论坛、 大桥时评栏目,为员工开辟了提供合理化建议的窗口,员工可以在这里畅所欲言,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从而使我们的纸媒更好地起到文化引领企业发展的作用。 内容由原先的新闻罗列, 变为专题报道,突出专业性、权威性并深度挖掘独家素材,排版设计也不断创新,增加漫画、图解、示意图等形式,使其更加现代化,简明清晰的风格也提高了阅读的舒适感。

二、新媒体积极响应,应运而生

新媒体之微信。 2008 年,“桥报”电子版上线,2014 年,“桥报”微信公众号诞生。 同年,“中铁大桥局”微信号诞生,并将其打造为企业的官方微信号,保持每日一更的频率,及时推送企业的最新资讯,大力拓展企业文化建设覆盖面,将企业要传达的企业理念、企业发展、社会责任等方面进行传播, 不断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信息平台。 在微信平台发起“大桥楷模”等投票活动,万余名职工参与其中,提升了职工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开设“万里长江大桥行”栏目,保持持续更新,并成为全国长江桥信息发布权威机构;原创科普类微信,被“共产党员”微信号转载,在行业内和社会上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新媒体之短视频。 近两年, 短视频行业迎来井喷式发展, 中铁大桥局新媒体中心顺应发展规律,2019 年7 月底开通官方抖音号。比起文字和图片,视频媒介更鲜活、形象,更震撼,这半年来,我们共策划、拍摄、发布了近200 条视频,在企业内部也掀起了视频制作的热潮,尤其是年轻通讯员,参与积极性很高。 在也社会上形成了一定影响力,半年来积累粉丝15 万。 大桥局抖音号的视频基本四大类:一是重大节点类, 二是根据网络话题二次创作, 三是科普动画类,四是员工生活类。 内容全、涵盖广,定位清晰,能够关注粉丝的兴趣所在, 不仅打造了企业与粉丝间互动交流的平台,对企业品牌宣传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新老媒体深度融合,共促企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 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了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唯一性。 新媒体追求“快与活”,传统媒体讲究“稳与准”,在企业文化宣传中,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四全媒体”“媒体深度融合”等已成为新闻传播的一个高度总结和发展趋势。

受众全覆盖。 读者在哪里,宣传的触角就要伸到哪里。新媒体成为越来越多的中青年网友们获取信息的首选渠道,而曾经在企业职工心中占有根深蒂固地位的传统媒体,依然是老一代桥工获取企业资讯的一种习惯, 不可能轻易改变。 如今, 依然有很多离退休职工会因为没有按时收到“桥报”,而向我们打来电话咨询,也有需要编写企业资料的子公司来报社查找建企初期的宝贵素材。因此,要把企业文化要深入人心,需要同时发展新老媒体各自的优势,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提高企业媒体的用户黏性。

多元化传播。传统媒体具有较为严格的新闻采编流程,从前期采访到后期制作,以及中间环节的编辑把关,每一个环节都十分严谨,这是传统媒体的优势。 现在看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传统媒体的发展。同时,原本我们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自采编,各自为战,造成素材利用不足,效率低下,且容易造成内容重复。外加传统媒体因为信息传递的载体限制,往往会对收到的稿件精挑细选,刊登出来的往往都是重要资讯。目前我们整合成立同一个采访平台,将记者采回的稿件供报纸和新媒体平台同时使用, 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让新闻事件通过各个新媒体平台,分众化传播、差异化传播,从而提高企业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多手段呈现。素材的来源首先需要发现,然后是如何呈现。传统媒体人随着工作的沉淀,对撰写深度报道的内容有一定优势,但是我们做的新媒体不是简单的报纸的电子版,有深度的新媒体内容是严谨传统报道的延续, 但新媒体的节奏比传统媒体的节奏要更快,新媒体除了需要内容精彩,还需要新颖的表现形式和接地气的语言风格, 这就需要我们这些传统媒体人不断去学习接受新的事物。同时,对于每条原始素材,我们要去做深刻的了解和编辑,这就需要从策划开始到制作、发布,整个团队协作,新媒体小编在编辑时,是否把一个故事里面核心内容传递进去, 是不是在潜移默化中润物细无声地把有效信息传递出去, 也就是内容运行如何实现灵活化, 来满足我们新媒体受众更喜欢的轻阅读和碎片化的阅读习惯。 因此,新媒体行业,需要“新老搭配”的模式,相互融合,一起共存,一起往前走。

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和公信力”,这“四力”是中铁大桥局新媒体未来需要探索和继续实践的。 虽然,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可能会因为主客观因素出现种种困难, 但只要我们坚持融合的理念不变、方向不变,努力前行,新老媒体一定会在创新发展中为企业文化传播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中铁大桥传统媒体
中铁银通支付有限公司
一图看懂藏木大桥
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简介
数鸭子
上天入地——港珠澳大桥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居“高”声自远——中铁一院“走出去”的探索与实践
从领军国内到走向世界——中铁一院砥砺奋进的五年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