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思辨题练辨析力

2020-10-23 09:16陈娜娜
读与写·中旬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古文教学初中语文

陈娜娜

摘要:初中古文区别于小学文言学习,在于初中古文对学生在古今异义词义辨析,自主疏通文意,深化文章主旨等方面有明确的能力要求。由于初中古文在形式内容和思想上较小学古文学习有较大的差别,学生需要一段过渡时间来掌握古文学习的新途径。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中思辨性问题的引入,发挥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逐步培养其在古文翻译中对字词句的积累以及文意准确性理解,从而实现学生在思辨题的探究环节中加深学生对古文难点的疏通,实现在不同情景下对字词理解的灵活应变性。

关键词:思辨练习;初中语文;古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20)17-0096-01

提高学生在古文学习中思辨能力,对于在初中掌握多变的古文字词,复杂句式的断句,实现自主理解古文情感有着重要帮助。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加强古文教学中思辨题目难易交替层次感,充分调动学生在思辨性问题中消除古今思考存在的差异性,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思考讨论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学生有效思考。本文将通过七年级试行古文中思辨题的引入作用进行案例分析,丰富教师对学生在古文学习中思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从而让学生熟悉古文自主学习的一般思路。

1.优化习题设置,导向性推动课程理解

叙事性古文的展开,一般有情节的推动。教师可以结合古文中情节的改变,巧妙设置思辨性题目,从而过渡性切换场景。让学生以先入为主的态度审视古文中叙事过程的展开,从而实现学生将现在思路融合入古文学习中,寻找两者之间的差异性,进而加深对古文叙事言简意赅的体会。

比如我在教授蒲松龄的《狼》这一课的时候,在狼觊觎屠夫背篓里的肉,穷追不舍与屠夫和狼斗智斗勇的情节递进之间设置开放性问题:这里描写一狼径直如一犬坐于屠夫之前“目似暝,意暇甚”是怎样的场景?如果你是屠夫,面对这种情况应如何做?面对我提出的思辨性问题,学生结合前文对狼动作的描写,认为狼采取了以静制动的持久战态度。表达出如果自己是屠户的话就会首先劈死假寐的狼。这一问题的引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古文理解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在尝试理解古文的过程中融入自己对故事走向的猜测。

为了引出下文的内容,我又对学生设下伏笔:前文说一狼如犬坐于前,那另外一只狼呢?从而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答案,并用通俗的语言简述。学生在对故事的结尾进行自主阅读过程中找出了答案:另一只狼在柴堆后打洞,想要从后方攻击屠户。这一过程实现了对学生文言意思疏通能力的考察。并且通过思辨性问题的提出,连贯了整个故事情节,让学生对古文理解更具有层次性。

2.探究主题深意,激发开放性思路观点

叙事古文的结尾一般会有哲理性的语句总结全文,这也是学生理解整篇古文的难点和关键。教师为了引导学生综合全篇内容,仔细分析作者在遣词用句中流露出来情感深意可以通过探究性题目让学生熟悉全文,以开放性思维提高对作者情感表达的辨析能力。

仍以蒲松龄的《狼》这篇古文的结尾为例。首先让学生从结尾中分类寻找作者评论式语句与情感抒发内容,之后结合志怪小说中“以物喻人”手法的介绍,为学生设置问题:如何看待作者在结尾处讽刺狼的行为,具有怎样的深意?通过提问前思路的引导学生能够明白作者是借助狼这一凶狠狡诈,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形象,点明禽兽即使有再高的智慧在人的面前只是班门弄斧的道理,喻指那些心怀鬼胎的人最终不会有好下场。通过层层递进提问,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进行思辨的过程能够有效的促进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把握,结合生活实际经验,降低学生在古文理解过程中脱离实际的现象。

3.系统设置目标,梳理整合性文章思路

古文学习中对情节的叙述体现学生对全文连贯性掌握程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综合全文设置目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古文中情节发展的过程。以《木兰诗》一课为例,让学生进行回顾式的情节复述,可以让学生运用小标题的方式归纳全文情节。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将整篇文章分成:策勋下达,代父从军,购买马具,十年征战,凯旋而归,身份揭晓这几个主要部分。之后我将随机提问学生其中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述内容,同时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我会抛出提示性词语:当窗,对镜等引导学生通过古文中关键词的记忆掌握情节复述条理性。这样提问环节可以实现学生对全文内容回顾性的复习,对古文中存在古今异义的文言词语也得到相应的巩固,同时我可以有效地检验学生对古文知识掌握程度,进一步培养学生语言组织和思考能力。

4.聚焦课文话题,提升古文回顾式效果

古文话题的延伸能够有效利用学生现代化思考赋予古文以新的含义,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培养,从而更能加深学生对课文记忆深度。仍以《木兰诗》一课作为古文话题探讨案例,在对全文进行总结时,我向全班同学提出:如何看待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行为,这种现象在当下有没有现实意义?面对这种开放性问题,学生讨论的积极性能够得到激发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能够让学生依托自身实际增强讨论的有效性。比如一位同学认为花木兰代父从军是女性责任意识的觉醒,现代社会无数杰出女性用实际行動证明巾帼不让须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古文学习中积极结合现代化元素,降低古文理解过程中的枯燥性。我也可以基于古文内容教学,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发展。

结语

叙事型古文的思辨问题设置,能够促进教师在课堂中对古文情境的渐次推进,实现课程场景的转换自如。这种毕竟是思维推动的叙事,古文课堂能够符合学生对古文认知的一般规律,实现课堂内容主次分明,教学重点有张有弛。为了推动叙事古文教学中思辨问题的设置,教师应结合课文内容,积极在备课环节中发掘课文包含的与现代生活化理念相同或相异的内容,让学生在这种相似或差异性生活中寻找古文理解的特点。从而在这种对比式学习中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让学生古文学习中提升思考力。

参考文献:

[1] 马红梅.立足生本,让初中语文古文课堂流光溢彩[J].教书育人,2016(16):58.

[2] 李康澄,李若成.初中古文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J].文教资料,2019(24):63-65.

[3] 刘兰.比较阅读教学策略在初中古文教学中的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8.

猜你喜欢
古文教学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小虚词大学问重夯实促品味
初中语文古文教学的几点方法
古文教学中应该如何使用留白法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中古文的教学策略研讨
高中语文古文教学有效策略探析
初中语文教师的能力结构简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