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篆趣 印刻金陵

2020-10-30 00:59
江苏教育 2020年69期
关键词:印谱金陵篆刻

郑 玮

篆刻艺术,是集雕刻、书法、设计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又称印章、印玺。它远溯商周,盛于秦汉,方寸之间包蕴天地,朱白生辉气象万千。诗的意趣、书的节律、画的气韵皆是印中之境。在小学开展篆刻教育活动,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瑰宝的一种保护,更是对弘扬民族文化的一种高度重视。

在南京市电教馆的技术支持下,笔者有幸化身为“主播”身份,采用数字篆刻的手段、直播授课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及研究。

一、云端篆刻教学之“源”

(一)疫情催生变革,云端美育在线

从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疫情肆虐华夏大地,到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的后疫情时期,在线教育在全国各大中小学全面展开。对广大美育工作者而言,运用“云课堂”带学生足不出户,传承云端上的文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云课堂”不仅让我们从教书匠变为与时代保持高度链接的思考者,而且成为新知识技术的学习者和云端美育的践行者。

(二)传承金陵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古老的石城,与金石篆刻有着不解之缘;六朝的烟云,诉尽文人印客的铁笔铮铮。从魏晋时期的六面印到明代文彭的灯光冻石,一代代金陵印人匠心坚守,在篆刻史上留下了无数辉煌的足迹。利用南京地方特色篆刻的优势,探寻印章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和道德理念,使学生感受和弘扬中国精神,保护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认识文明成果,坚定文化自信。

二、云端篆刻教学之“度”

(一)践行立德树人,确立云端印学之“信”度

蔡邕《独断》云:“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印章,本质上就是一个人诚信的象征。从帝王到百姓,从身份凭证到商品交换,印信无处不在。文人常常将思想寄托于印文,印是人内心的精神体现。正如孔子所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其中“游于艺”是艺术与道德的统一,篆刻教学也应是美育和德育的统一。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还可延展为爱国情怀、生命教育等,挖掘更多的文化内涵,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直播系列的《个性姓名章》一课中,笔者由篆刻大家的“南山院士赠印”引入课题,溯源百家姓历史;以抗疫的典型人物作为印章选题,激发学生的情绪情感。所谓“篆可正心,印可立信”,优秀的篆刻作品能在艺术美和心灵美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体会善恶美丑,发挥其特有的魅力和教育功能(见图1)。

(二)玩转数字软件,加强线上篆刻之“效”度

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印趣妙悟”应当贯穿课堂始终,从而使学生形成持久的美术兴趣。传统的篆刻教学,需要使用刻刀在石料上进行雕刻,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不太适合中低年级的篆刻教学普及。数字篆刻软件的出现,为印学启蒙、居家学习提供了便利。易于操作的界面、功能强大的篆字字典,大大提高了篆刻教学的可行性和趣味性。指尖上的童心印痕,云端上的童真篆趣,在提升线上课程效率的同时,也为以后的线下课程打下坚实基础(见图2)。

三、云端篆刻教学之“法”

(一)设置情境,凸显教学互动性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判断讲课的效果,进而调整授课。而直播教学中,大家处在不同的空间,师生互动的方式主要是讨论区留言、连麦和答题互动。因此,营造生动的教学情境、开展多样的游戏互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课堂的体验感。直播系列的《一起识篆字》一课就玩起了金石的游戏,设置了三次“猜”,带学生慧眼识篆字。一猜“印”字,认识印章的定义及功能;二猜“乐”字,了解篆字的结构和特点;三抢答猜字,体验汉字的象形乐趣,了解查询篆字的基本方法,将云端的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二)在线观展,增加学生体验感

近年来,博物馆已渐渐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云看展”更是突破了传统的模式,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满足了疫情期间人们的文化需求。在直播课程的《在线逛展厅》一课上,学生就身临其境,一起“云”看篆刻展。

由南京市教育局主办的篆刻艺术成果展涵盖71 所中小学的200 多幅优秀师生作品,参展作品主题多样、内容丰富,对学习篆刻的学生有极大的启发性。直播中,以开幕式当天的视频将学生带入现场的热烈氛围中,并分“篆之美”“刻之味”“印之品”“信之义”“图之形”“章之趣”六个板块进行介绍。为增加课程参与度,教师现场连麦多位学生,评价篆刻作品、讲述观展体验。带学生足不出户,饱览篆刻的文化艺术大餐,课后意犹未尽的学生还可以扫码,细细品鉴(见图3)。

(三)扫码观赏,变美术评价方式

网络上五花八门的线上课程评价方式层出不穷,主学科以教师手工批改为主,很多综合学科还是流于形式,口头评一评,网上晒一晒。直播课初期,笔者选择建立“网络社团”,由学生自行发布作品,第二天上线时总结评价。如此一来,当作品积累到一定量时,学生自我的纵向评价就略显欠缺。

印谱是绘画、设计、篆刻的美学集中体现,也是篆刻作品的展示方式之一。因此,在课程结尾,笔者介绍的“电子印谱”便成了点睛之笔。先选取巧拙各异的学生作品,通过简单易懂的几个步骤,制作《玩篆学印直播教学学生印谱》,再现场生成PDF文件和二维码,供家长及学生扫码欣赏。课上,学生的印谱获得大量的点赞和评价,有来自学生和家长的,也有来自艺术教育同行们的。“电子印谱”摇身一变为“网红印谱”,在评价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课程结束后,学生还可自行制作印谱,在网络端发布。这种类似“线上美术档案袋”的评价方式,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见图4)。

(四)印学启蒙,挖掘课程地域性

1.金陵印人。

南京是近现代历史人物风云际会的地方,诸多文化名人都与金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第一女印人”谈月色、新金陵画派篆刻大家傅抱石、“金石字画”三绝的赵叔孺等,一代代金陵印人见证了金陵印坛的兴盛,也为我们学习篆刻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2.金陵印迹。

南京是六朝古都、文化名城。历史的足迹、文化的遗产散落在城市的角角落落,等着我们去唤醒、去挖掘。以《吉祥四灵印》一课为例,笔者创新结合南京的地标“玄武湖”“朱雀桥”“虎踞路”“龙蟠路”等,使学生对四灵的方位一目了然。用一张南京手绘地图,便可全方位地带学生了解四灵印的前世今生,也将金陵的地方文化扎根在学生心中(见图5)。

3.金陵印象。

春游牛首烟岚,夏赏钟阜晴云。秋登栖霞胜境,冬观石城霁雪。南京有着山水城林,移步换景之美,让古人吟诗作赋,让现代人流连忘返。《金陵美景印》一课中,引导学生从最早的《金陵八景》一路赏到久负盛名的《金陵四十八景》,再为家乡治一方美景印,篆“金陵印象”。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是学生入印的素材(见图6)。

四、云端篆刻教学之“思”

(一)统筹规划,突破传统更新课程理念

尹少淳教授认为:“对基层的美术教师而言,更重要也更现实的是观念的改变和教学方式的调整,重新爆发创造力,才能为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寻找更多有效而可行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准确理解“在线美育”,而不是机械地将线下课直接搬到线上。云端篆刻课堂更多地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把“教”减到最少,把“学”放到最大。让课程在云端中互动,在互动中生成,在生成中创新。

(二)加强培训,线上教学推动课堂革命

从面对面的班级授课,到云端的“主播”开麦,教师们大多都缺乏经验,存在技术操作不熟练、授课设备不专业、线上模式不适应、网络卡顿不设防等困境。教师应加强培训和自我学习,践行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云端的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增加应变,探索更优化的篆刻线上教学模式。

(三)优化设计,战疫精神化为教育力量

在后疫情时期的大背景下,教师应不断丰富篆刻教育主题,整合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疫情防控和篆刻学科特点开发课程,将传统文化教育、生命教育、爱国教育有机融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钟阜绵延,千载文脉在手指尖传续;石城亘古,童心篆趣在方寸间绽放。疫情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危”,也有“机”。于教育而言,篆刻线上教学探索了更多样化的授课方式、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发展方向。让篆刻艺术从阳春白雪走向大众视野,从文房雅玩走进巷陌人家,引导学生一路在“篆”中寻美,在“印”中立信。

猜你喜欢
印谱金陵篆刻
古意盎然说印谱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篆刻
海水为什么不能喝?
《张祜 题金陵渡》
特殊的“古籍”
印谱:古籍中的另类收藏
小石山房集古印
醉一场金陵遗梦,留一片丹心如许
养生八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