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体表心电图定位流程*

2020-10-31 10:02郭雨龙刘爽
关键词:右室导联体表

郭雨龙 刘爽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idiopathic ventricular arrhythmia,IVA)是临床中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介入技术飞速发展,目前导管消融已可作为其一线治疗手段,但不同起源位置的IVA 手术方案、成功率、并发症率不同,术前进行体表心电图的定位尤为必要。笔者对流出道起源的IVA 体表心电图定位方法进行系统总结,以期指导临床医师进行术前决策。

1 体表心电图定位的必要性及理论基础

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PVC)/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等,也见于无基础心脏病患者,称之为IVA。其发生机制包括触发激动、异常自律性升高以及折返机制,心室流出道为IVA 最常见起源部位。导管消融是根治IVA 的有效治疗手段,不同部位的VA 消融入路、器械选择、成功率、风险有所不同。举例来说,右室起源的VA 可通过股静脉入路进行消融,而左室起源的则可考虑股静脉-房间隔穿刺途径或股动脉逆行途径。针对左、右室流出道不同部位VA 进行消融,所选择的鞘管、消融标测导管不尽相同,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风险也有区别,因此术前判断极其必要。

由于心电图的本质是三维的心脏电活动的二次投影,每个导联记录到的心电图波形,实际上是无数个瞬时心电活动向量的总和的连续过程,若心肌除极的方向朝向该导联,则记录波形为正向波,反之,记录波形为负向波,若导联位置与除极方向呈角度,可表现为双相甚至多相波,这也是心电图定位心律失常起源的理论基础。此外,除了考虑理论基础外,还需要有临床研究证实的可靠性。下文将分步骤阐述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心电图定位方法。

2 体表心电图定位方法

首先看Ⅱ、Ⅲ、a VF导联,若均为正向高大R 波,仅此一条即可判断为流出道室早,否则是非流出道室早。流出道室早可分为左室流出道(LVOT)室早及右室流出道(RVOT)室早,根据贾玉和等[1]的研究,两步法判断左或右,若R/S移行导联在V4及以后可直接判断在右侧,否则看V1导联r波与总QRS时程比值,≥0.5则在左侧、<0.5则在右侧,该方法特异度及灵敏度均在90%以上。另有Betensky等[2]的研究指出,对于R/S移行导联在V3者,通过PVC/VT 时与窦性心律(简称窦律)时移行情况的比较判断左右,若PVC/VT 时R/S移行晚于窦律时,则起源于RVOT,否则需要计算V2移行比(在V2导联,PVC/VT 时R 波振幅与总QRS振幅之比除以窦律时相应的比值),≥0.6为LVOT 起源,<0.6为RVOT 起源,该方法灵敏度95%、特异度100%。

确认左、右之后,再分别确定RVOT 及LVOT 中的具体位置。RVOT 根据解剖可分为游离壁、间隔部,每部分又可分为前、中、后。根据Dixit等[3]的研究,定位于RVOT者,看Ⅱ、Ⅲ、a VF导联R 波形态,若R 波无切迹定位于间隔部,R 波有切迹则定位于游离壁;之后再看Ⅰ导联定前后,若QRS以正向波为主则位置偏后,负向波为主则偏前,振幅很低或双相/多相波则在中间。LVOT 起源者以瓦氏窦附近连接的左室心肌最常见,据其解剖位置可分为左冠状动脉窦(LCC)、右冠状动脉窦(RCC)及无冠状动脉窦或后窦(NCC)。据Yamada等[4]的研究,LVOT 的室性心律失常在LCC最常见,RCC次之,NCC 罕见,这是因为LCC/RCC 与左室出口部心肌有直接联系,而NCC更靠近心房,与心室之间无直接的心肌连接,或连接很少,须要注意,NCC 与房间隔前上部在解剖结构上毗邻,因此His旁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有可能在NCC 内消融成功。LVOT 起源的IVA 心电图定位主要看肢体导联:I导联负向波为主,振幅RⅢ>RⅡ,多考虑LCC 起源;I导联正向波为主,RⅢ<RⅡ,多考虑RCC或NCC,因解剖位置上NCC较RCC更靠右侧,因此NCC起源者I导联R 波一般较RCC振幅更高、且aVL 导联为正向R 波;I导联振幅很低或双相/多相波多考虑起源于左、右冠窦之间[4-5]。至于肺动脉/主动脉瓣上或瓣下起源主要是以消融成功靶点区别,一般认为瓣上起源者由于位置更高,导致下壁导联的R 波更为高尖,但并无准确的R 波振幅界值,因此我们考虑仅以心电图难以鉴别。

主动脉-二尖瓣连接处(aortomitral continuity,AMC)为三角形区域,由LCC、NCC 及二尖瓣前叶包围,位于LVOT的心内膜部,该区域为潜在致心律失常区域,AMC 起源的PVC/VT 有其特殊表现,因此单独说明。该区域与LCC 及NCC解剖位置毗邻:AMC前部位于LCC 瓣下附近区域,中部在LCC 与NCC 之间的瓣下附近区域,后部在NCC 瓣下附近区域、且靠近房室结传导纤维。起源于AMC 前部的PVC/VT,移行在V2~3导联,V1导联为rS或qr形态,V2为rS形态,V3以 后为大R 波;起 源 于AMC 中 部 者,V1、V3为大R 波,而V2可呈RS波形,起源于后部者未见报道[6]。

根据前述内容,我们把流出道室早的体表心电图定位方法进行流程图总结。图1所示为如何判断流出道IVA 及左室、右室的鉴别。根据图1判断为RVOT 或LOVT 者,分别进入图2、图3流程进一步确定具体定位。须注意,若判断为LCC附近起源者,应进一步根据胸前导联心电图特点鉴别是否为AMC起源。

图1 IVA 起源判断

图2 RVOT-IVA 起源判断

图3 LVOT-IVA 起源判断

3 总结

不同起源位置的IVA 手术方案、成功率、并发症率不同,各有其特点,术前进行体表心电图的定位尤为必要。本文对流出道起源的VA 心电图定位方法进行系统总结,以期指导临床医师进行术前决策,包括手术方案制定、器械选择、术前谈话告知等。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体表心电图定位法有其局限性,其定位准确性较差,仅能作为初步判断工具,而精确定位还是依赖于心腔内电生理标测(激动顺序标测、起搏标测等)。此外,由于RCC 前壁与RVOT 中、后间隔部(或肺动脉左窦后壁)在解剖结构上基本贴合,该部位起源的室早仅靠体表心电图是极难鉴别的。

猜你喜欢
右室导联体表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糖尿病心肌病右室功能的应用进展
无创心肌做功定量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室功能的应用价值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右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右室功能
心电导联向量的数理基础及其临床应用
降低体表孢子含量对僵蚕总灰分的影响
超声诊断右室心尖发育不良并室壁瘤形成1例
求解空间几何体表面积问题的方法剖析
厌食儿童体表胃电图检测与分析
18导联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研究
体表无明显损伤而死亡的交通事故及其法医学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