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疗法对儿童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及肠黏膜屏障的影响

2020-11-03 14:04郭明马姝丽
药品评价 2020年14期
关键词:内毒素溃疡性结肠炎

郭明,马姝丽

1.安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河南 安阳 455000;2.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郑州儿童医院药学部,郑州 450000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临床研究者认为,该病与肠黏膜渗透性、完整性改变及炎性因子有关[1],因此建议在治疗时以膳食引导、修复肠黏膜为主,达到抑制患儿体内致病菌生长并保持肠道菌群均衡的目的[2,3]。为加速患儿康复,巩固肠道菌群及黏膜修复效果,笔者以29 例溃疡性结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观察肠内营养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肠道菌群及肠道黏膜的影响,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以2016 年7 月—2019 年10 月经本院诊治的57 例溃疡性结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29 例)与对照组(28 例)。观察组:男17 例,女12 例;年龄4~12岁,平均(8.33±2.05)岁;病程3 个月~2 年,平均(1.67±0.32)年;Mayo 分型:轻度22 例,中度7 例。对照组:男15 例,女13 例;年龄4~15 岁,平均(8.37±2.11)岁;病程3 个月~2 年,平均(1.65±0.34)年;Mayo 分型:轻度23 例,中度5 例。两组基础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可用于研究。本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1)经纤维结肠镜或病理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2)本人亲自或由其家属代理签署知情同意书;(3)入组前2 周未接受相应治疗。

1.3 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感染、免疫等与肠道炎症有关的疾病;(2)药物耐受不良引起的伪膜型肠炎;(3)既往有肠道切除术病史;(4)临床资料不完整,干扰研究结果分析。

1.4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均予以支持疗法,包括输液和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要素饮食。

对照组:(1)口服小儿乳酸菌片(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905,规格:0.4 g),0.8 g/次,3 次/d;(2)口服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地奥集团成都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51023598,规格:24 粒),2 粒/次,3 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肠内营养混悬液[纽迪希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0038,规格:500 mL],口服,500 mL/次,1 次/d。

两组均治疗4 周。

1.5 观察指标治疗前后收集肠道菌群并进行培养,在相应培养基下分别作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等细菌接种,计算出同一稀释度平均菌落数X,计算原始样品每克中的菌落数,结果取常用对数值(lg/g)。乳果糖(LAC)、甘露醇(MAN)吸收试验评估肠黏膜屏障,计算LAC/MAN 比值,并检测血清内毒素水平评估肠黏膜通透性。

1.6 统计学分析经SPSS 22.0 软件分析,两组肠道菌落生长数量、肠道黏膜屏障指标为计量资料,用()表示。因样本量略小,在进行治疗统计分析前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本研究中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治疗前后组内的效果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肠道菌落生长数量比较治疗后,两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两组肠球菌属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显著高于对照组,肠球菌属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肠道菌落生长数量比较() lg/g

表1 两组肠道菌落生长数量比较() lg/g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2.2 两组肠道黏膜屏障变化情况比较治疗后,两组LAC/MAN 及内毒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LAC/MAN 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肠道黏膜屏障变化情况比较()

表2 两组肠道黏膜屏障变化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3 讨论

健康人体肠道内细菌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肠道优势菌与机体的免疫功能保持动态平衡,共同维护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避免肠道疾病[4]。相关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道菌群总数紊乱,而肠道菌群中占优势的原籍菌(双歧杆菌)是黏附在消化道黏膜,促使黏膜上皮紧密连接[5,6],同时抑制病原菌与肠上皮细胞的黏附[7],继而产生强大的生物学屏障作用。

机体发生溃疡性结肠炎将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屏障功能缺陷等[8],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损伤亦可导致结肠炎发生,各组织结构相互影响,因此在进行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提高黏膜对致病菌的免疫应答及保护黏膜屏障等综合治疗[9]。肠内营养是经消化道给予人体营养支持,同时还可有效保护肠道蠕动功能,防止肠黏膜萎缩、菌群失调等原因引起的营养失调[10,11],可作为临床辅助疗法。本研究中的支持疗法包括补充电解质、维生素及矿物质等要素饮食,同时根据病症予以小儿乳酸菌片、复方谷氨酰胺胶囊等,此两种药物是临床较为常用的促进溃疡愈合、增强黏膜多种防御因子的增强剂,配合肠内营养疗法,不仅修复肠黏膜屏障,同时可快速改善患儿肠道菌群[12]。经治疗后发现,观察组双歧杆菌属、乳酸杆菌属显著高于对照组,肠球菌属快速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同时研究发现,患儿肠球菌属均高于正常人群,乳酸杆菌及双歧杆菌普遍偏低,肠道菌群失调造成微量营养素和氧化还原电势缺乏,从而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免疫力下降。此外,观察组肠道黏膜内毒素显著低于对照组,其LAC/MAN 值则高于对照组,这是因为乳果糖主要通过肠黏膜细胞间的紧密连接透过肠黏膜,也是细菌及其毒素通过肠黏膜致病的因素,通过联合肠内营养治疗降低肠黏膜通透性,减少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引发炎症,但治疗后两组的LAC/MAN 值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笔者分析,本研究基础治疗方案中包括了要素饮食、小儿乳酸菌片及复方谷氨酰胺胶囊,以此充分保护肠黏膜,因而指标无明显差异,而肠内营养辅助治疗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在修复肠黏膜屏障的同时降低内毒素水平。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疗法辅助治疗儿童溃疡性结肠炎,可充分调节患儿肠道内菌群、修复肠道黏膜屏障,具有协同作用,效果优于单一用药治疗。

猜你喜欢
内毒素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背后的亲子关系问题
岭南山竹子醇提物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的作用
蒙药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内毒素对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的危害
间甲酚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研究
消退素E1对内毒素血症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丙二醇(供注射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研究
丙二醇(供注射用)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学研究
空腹生吃鱼腥草治结肠炎
蒙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6例临床观察